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脏不良事件

心脏不良事件

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5490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健康之友、家庭保健、中国社区医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大会、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等;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文献由760位作者贡献,包括林平、张金丽、刘晓东等。

心脏不良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3 占比:0.8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5490 占比:99.14%

总计:35799篇

心脏不良事件—发文趋势图

心脏不良事件

-研究学者

  • 林平
  • 张金丽
  • 刘晓东
  • 徐日新
  • 赵振娟
  • 郑宏
  • 何胜虎
  • 姚海木
  • 孙同文
  • 屈海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云旭; 张可欣; 田苗; 李秀婷
    • 摘要: 心脏不良事件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会延长住院天数,加重经济负担,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生活质量,甚至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现从年龄、术前合并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贫血与输血等方面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
    • 黎晓艳; 华先妹; 陈爱英; 蔡亚秀; 邹继华; 高井全; 陶然; 王钰; 李玉双
    • 摘要: 目的 了解社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量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知识问卷对社区325名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高危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社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总分为(55.07±8.87)分,知识得分为8.99(4.00,10.00)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知识水平、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和其他疾病史是社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较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社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总体水平中等,应重视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知识缺乏、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低、患有多种疾病的高危者,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及管理,降低院前延迟就医行为意向水平。
    • 信鹏程; 牛思泉; 胥良; 赵育洁
    •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水平变化与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脏不良事件(MACE)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CHD患者93例,均检测血清Hcy、sST2水平,并根据PCI术后1年是否发生MACE分为预后不良组(n=20)与预后良好组(n=73)。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Hcy、sST2水平,分析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联合检测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Hcy、sST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Hcy、sST2水平是CHD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联合预测AUC值0.852高于Hcy、sST2单一检测(P<0.05)。结论:CHD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与血清Hcy、sST2水平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预后不良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临床意义重大。
    • 康春景; 李美贤; 解燕; 王丽娟; 马亚玲; 赵金鑫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开展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影响。方法:将101例AMI行PCI病人按入组时间单双号排序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因随访期间发现占位病变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护理。入院72 h内、出院1年随访时分别收集病人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生活质量简表评价病人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比较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出院1年随访时MAP、HR、FBG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1年随访时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简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MI行PCI病人术后早期开展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可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受性,可改善睡眠和长期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 万俊; 徐凤; 王育林; 程景林; 梁有峰
    •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血清钙卫蛋白A4(S100A4)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及对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为研究组,11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Lp(a)、S100A4和血小板活化物指标。对患者随访1年,分析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血清中Lp(a)、S100A4和血小板活化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患者在1年内出现心脏不良事件42例。不良事件组血清Lp(a)和S100A4水平均偏高。对患者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a)、S100A4均是影响AMI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Lp(a)、S100A4表达水平越高,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越高,对其有一定预测价值。
    • 黄丽红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的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应用于急性胸痛患者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92例急性胸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6例予以常规预检分诊方法干预,观察组46例予以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抢救效果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获得时间、肌钙蛋白I获得时间、首次医疗接触(FMC)到球囊开通时间(FMC-to-B)、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开通时间(D-to-B)、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3.48%)高于对照组(78.26%),观察组病死率(2.17%)低于对照组(17.39%)(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4.34%)低于对照组(17.39%)(P<0.05)。结论基于MEWS的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应用于急性胸痛患者有利于缩短抢救时间,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病死率。
    • 谢美丽; 徐彩红
    •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6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术后1周及护理3个月后运动耐力指标[6 min步行试验(6MWT)]水平,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水平,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AMI患者可提高运动耐力指标水平,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以及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 闫歌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4例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运动耐力[6min步行实验(6MWT)]及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6MWT为(359.84±31.52)m,长于对照组的(336.19±30.24)m,观察组干预后LVEF为(56.87±3.23)%,高于对照组的(52.9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2,P<0.05;t=3.866,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5)。结论:早期心脏康复护理能够提高AMI患者PCI术后运动耐力,促进心脏功能改善,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 王敏
    • 摘要: 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患者心脏不良事件(MACE)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该院114例CABG术后LCOS患者的资料,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A、B组,每组57例。B组接受传统交接班模式管理,A组接受SBAR沟通模式管理。比较两组交接班失误率、护理质量、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度、MACE发生率。结果A组忘记签字、书写不合格、交接遗漏、信息传递模糊等交接班失误率均较B组低,护理技术、沟通能力、急救护理能力、责任心与主动性评分较B组高,A组对患者病情、护理重点、异常检查结果、治疗措施等掌握度均较B组高,A组MACE总发生率较B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CABG术后LCOS患者可有效降低MACE发生风险,提升护理质量,同时还可降低责任护士交接班失误率,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度。
    • 钟燕; 姜怡雯; 蒋娅莉; 刘文艺; 郭睿
    • 摘要: 目的挖掘和分析非布司他上市后心脏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检测2009年第1季度至2020年第4季度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非布司他的不良反应信号,统计并分析心脏病症信号的相关信息。结果从8282份以非布司他为首要怀疑药品的不良事件报告中共检测出不良反应信号209个,其中心脏病症信号27个,涉及不良事件报告754份。症状类信号上报数(262份)最多,包括头晕、外周水肿、胸痛、心悸、重力性水肿等;随后依次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信号、心力衰竭信号、心律失常信号、心脏性猝死信号(报告数分别为233、157、90、12份)。其中一半以上的信号在药品说明书中有所提及,而未被提及的信号主要为各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期前收缩等。应用非布司他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集中在60岁及以上,用药剂量多为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即40 mg/d或80 mg/d),相关不良事件多发生在用药1个月内。结论临床需在使用非布司他的过程中常规关注其心脏安全性,且后期仍需进一步评价和验证该药的心脏不良反应信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