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理认同

心理认同

心理认同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1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698篇;相关期刊418种,包括政工研究动态、才智、集团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二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2013中国海洋文化产业战略高峰论坛、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等;心理认同的相关文献由58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立伟、李艳娜、华林春等。

心理认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9 占比:8.1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5698 占比:91.70%

总计:6214篇

心理认同—发文趋势图

心理认同

-研究学者

  • 张立伟
  • 李艳娜
  • 华林春
  • 吴丽萍
  • 杨华
  • 雷秦阳
  • 刘俊池
  • 刘洪
  • 刘蕊
  • 刘金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建芬; 左晓民
    • 摘要: 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在契合点,寻求党史教育促推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之“能”,探索如何产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向心理归属、良好的情绪体验、价值认可和实践同化。
    • 张季屏
    • 摘要: 文章尝试借鉴心理学中态度理论,从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维度来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过程。本研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量表,以某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倾向认同构成,同时验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续性、满意度、针对性以及接受度均对其心理认同有正向显著影响,并根据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展“学习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引导”的“三位一体”价值观教育策略,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
    • 沈文倩; 郑红玉
    • 摘要: 随着“粉丝经济”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在其中的消费行为渐趋多样化。既有研究表明,性别、家庭、月生活费水平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实证调研,对影响大学生追星消费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心理认同的影响,且消费行为还对心理认同有反向影响。大学生在追星过程中,存在着主观与客观方面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包括个体对偶像的正确选择;偶像、社会、高校对粉丝的及时指引;优质粉丝群体的良性互动。
    • 徐瑞华
    • 摘要: 从生命状态、生命策略和生命体验三方面对比徽州民谣和英国民谣中的本能生命意识,可发现它们跨文化的相似之处。但由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信仰体系的差异,徽州民谣和英国民谣分别内化为两个民族特有的“骆驼”精神和“狮子”精神,从而在文化生命意识上各具特色。
    • 汪舒桐
    • 摘要: 太建北伐是南朝政权最后一次大规模征讨北朝的战事,文章关注的即是太建五年陈与北齐在淮南的军事表现。陈军多线并进、各部互相策应,展现出严密的战略部署,最终占领寿春、攻取淮南。北齐的军事指挥混乱、地方军与中央援军合作不协是其丧师失地的主要原因。寿春失守后,北齐掌权者韩长鸾的“他家物,从他去”一语道出了其不认同淮南的态度,也是北齐主体人群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对淮南疏离感的体现。不过,陈朝却对淮南颇为重视,将收复淮南视作要务。这说明,陈与北齐虽然长时间划江而治,但双方在心理上的分界线仍是淮河。
    • 覃静雅
    • 摘要: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的培育要以心理认同为支撑,文化认同为重点,行为认同为目的。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的培育受不良环境因素、劳动教育边缘化、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等的影响。从环境、学校和学生个人3个层面入手消除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内化践行劳动价值认同。
    • 张鹏; 冯凯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分析“原理”课的心理认同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把握“原理”课的发展规律,为上好“原理”课提供思路方法。上好“原理”课能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养成乐观进取的积极心态,进而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因此,研究“原理”课的心理认同有助于汇聚起大学生群体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 杨茗涵; 牛辰枫; 胡培成; 施云绮
    • 摘要: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新时代大学生有着新的特征和表现,想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好,要不断深化教育的改革,除了做好大学生的课上教育,课下教育同样重要.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前进行社会实践的教育平台,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体现个人价值的实践载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当代大学育人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现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更多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并不能做到长期坚持和发自内心,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活动.如何追根溯源,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把志愿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内心认同感是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根本所在.本文以教育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心理认同的角度重点研究如何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驱力,不断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积极主动投入到社会志愿服务当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提供爱心,提供帮助,做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真心实意进行志愿服务的新时代大学生.
    • 许奕锋; 李功员
    • 摘要: 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视角、新路径,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新方式、新要求,也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从心理学来看,认知结构、情感体验、需要满足和行为强化是推动互嵌式社会建设的心理基础和影响因素,构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中心理与情感的运行机理。以心理认同作为推动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的精神纽带和观察视域,充分重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民族互嵌中的心理态势,实现各民族在认知结构、认知层次、心理感受、沟通交流、心理干预、行为强化等方面有机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心理认同和情感建设上予以深度培育,促进互嵌式社会结构以积极、正向的民族情感融入到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来。
    • 尹兴尉
    • 摘要: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能否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效果,不仅取决于课程教师的正确引导,更取决于学生的心理认同。通过信度、效度、隶属度、相关性及补充访谈等方式开展调查,从认同意愿和认同行为两个维度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课认同程度开展研究,可以得出:围绕加强教师对思政课引导方面、构建学生思政课心理认同模式方面、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方面,更有利于展现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意愿和认同行为,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点共面,将思政课育人优势发挥到极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