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1521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大众心理学、人民论坛、学术交流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十五届国际华人交通运输协会年会暨第九届亚太地区交通发展研讨会、第11届世界符号学大会暨首届中国符号学论坛、第10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等;心理时间的相关文献由249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希庭、侯淑声、刘诺亚等。

心理时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1521 占比:99.64%

总计:61746篇

心理时间—发文趋势图

心理时间

-研究学者

  • 黄希庭
  • 侯淑声
  • 刘诺亚
  • 向治国
  • 吕方源
  • 庄锴
  • 徐丽华
  • 李明明
  • 李鹏
  • 江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孝禄; 田强; 高鹏飞
    • 摘要: 从时间哲学视角探析足球比赛内在各要素与时间的关系,多层次、多维度阐释足球比赛演绎的时间蕴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时间哲学理论观照下,足球比赛是在一定时间"域"内进行与完成,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共同推动足球比赛中各要素的"入场""在场"与"出场"。文章对足球比赛的价值生产、技术变革、战术创新和主体参与的时间蕴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时间是足球比赛价值生产的内涵要素,时间是足球比赛技术变革的导向与驱动,时间创造足球比赛的攻防空间,时间影响足球比赛主体的参与效能。从时间视角审视足球比赛,有助于我们深入系统地理解足球比赛的内在规律和把握足球比赛内涵,从而更好地指导足球训练与比赛实践。
    • 黄曦
    • 摘要: 本文通过探析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中对时间的特殊处理,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差距、层叠交错的时间体验和时间静止处理几个方面出发,探究作品中这些特殊的时间处理对于作品冷漠的叙事氛围营造、零度情感叙事风格的影响,以及其对于作者的时间观和真实观表达的体现。
    • 魏炜
    • 摘要: 匈牙利作曲家库塔克带有自传性质的格言化日记体文本、钢琴曲集《游戏》中,时间作为叙事方式与结构手段无处不在,为文本的解读提供一种氛围,为《游戏》的演绎提供导向性要素.时间标记作为《游戏》的"副文本",与《游戏》的文本"正文"之间形成了互文关系.库塔克利用心理时间的巨大优势跨越了空间界限,以物理时间为坐标系,将某个点放大成为心理时间中的"永恒瞬间",极为浓缩地展示了生活中的瞬间感受,克服了物理时间的单向性,在细密的时间之网中创设了一个非线性的互文关系域,以《游戏》的微型音乐文本为载体,实现精神上跳跃、回溯的自由.观察《游戏》中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繁复关系意味着突入库塔克世界的核心,突入一个无限衍义的互文体系.
    • 谷健睿
    • 摘要: 《达洛维夫人》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本文试图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现实时间和心理时间,以探究小说的时间叙事手法,并讨论柏格森时间理论在小说中的体现。
    • 刘建状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城市电影中所涉及的时间概念,已不再单纯地指向电影叙事层面的含义,而是一种被群体化和主观化的时间,即"心理时间".这种"心理时间"不仅指代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从未间断的时间线索,更是指认了城市人物在面对这种巨变时所展现出的内在矛盾,即"时间错位".城市空间的巨变、大众文化的扩张以及人物身份的转换,使得城市电影中以底层生态为代表的人物群体变成了复杂的矛盾体,这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城市电影所建构的"城市想象"的重要表征.
    • 周普元
    • 摘要: 本文基于柏格森绵延时间理论和埃里克森时间、空间与自我均衡理论,阐述个体生命周期渐进至中年人阶段呈现出的宗教心理特征。宗教道德心理现象是生命冲动、绵延时间在空间意识中对自身的展现。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自身肌体中,具有道德属性的“道德生命”,在绵延与敞开的生命过程中,通过自我设计和自我筹划而实现自身的创生。与此相对应,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ψ模型,既包含“过去、现在、未来”心理时间的连续性,也包含空间时间序列(生命周期八阶段)与空间意识(本我、自我、超我)以及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等)的时间空间均衡。中年人生命周期阶段,心理时间、空间意识与社会环境的均衡结构形成稳定的人格,虽然此时对空间意识中超我道德的渴望加剧,但宗教的神学意义被遮蔽,成为一种道德伦理,或者一种生活习惯。因此,通过对中年人空间宗教意识的心理时间解读,有助于我们揭示宗教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 徐岸蓉
    • 摘要: 在《达洛卫夫人·》一书中,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巧妙地将物理时间与人物心理时间交错转换,细腻深刻地描绘了跨越时空的人物内心活动,实现了时间非线性模式.另外,作者娴熟地使用意识流技巧实现了人物的非线性结构.这本小说突破了当时传统小说的固有模式,进一步革新了意识流小说,探索并充分显示了非线性模式在写作中强大的扩展力.
    • 荆海洋; 于晓涵
    • 摘要: 在空间世界的表达中,古代先民基于心理时间与多元媒介的结合,创造了丰富的艺术瑰宝。先民们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挑战着时间的有去无回,心理时间与具体时间共同塑造了"时间形象"。与此同时,多元的艺术媒介与不断发展的技术催生出极具个性的艺术类型。文章从时间的形象入手,阐述多元艺术媒介对于时间性的表达,并分析媒介演化引发的"心理时间"差异,藉此探讨时间的形象与心理时间、多元媒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 王静怡
    • 摘要: 作为20世纪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布托尔小说的叙事时间突破了传统小说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时间被充分主观化,是一种偏重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这种以错位和重复为特点的叙事时间模式提高了小说叙事的自由度,使人物的精神状态、心理现实及作品的内在意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变》以其无可比拟的丰富内涵实现了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超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