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物

心物

心物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专利文献142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船山学刊、贵州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等; 心物的相关文献由457位作者贡献,包括蔡延光、蔡颢、关文坚等。

心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45.59%

专利文献>

论文:142 占比:54.41%

总计:261篇

心物—发文趋势图

心物

-研究学者

  • 蔡延光
  • 蔡颢
  • 关文坚
  • 张元起
  • 张志亮
  • 戚远航
  • 方典科
  • 李硕
  • 林克全
  • 梅永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嘉
    • 摘要: 东晋孙绰用气、道、德、文连类“竹林七贤”与七位高僧,以清、高、风、远、宗、旷、大、体、才、玄等审美范畴会通玄佛,使用模糊、抽象、孳乳的观念,喻神于形,跨代比较。与之相应,“六家七宗”等关注佛教同中国文化的相通性,使用逍遥、本无、游玄、一气等玄学用语,描述“心”与“物”的辩证关系,以梦、幻、泡、影为喻,展现心作万有、万物化生的审美世界。僧肇《不真空论》“审一气以观化”句,推衍出在静、澄、寂、安、悉、谛中观万有的“一气”,即“一道”“一性”“一法”“一心”。“一心”起用,动静相即,有无相生,感而遂通,齐天地与万物,借有限会通无限,体悟自然、无制、无滞的逍遥境界。具体到审美过程中,精神与世界万象系联、交融,启发后世形成畅神、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澄怀味象、心师造化等审美观念。
    • 钟志强; 李娟
    • 摘要: 由于文学创作与造物设计具有共通性,因此"文"、"艺"设计范畴存在比较的空间.六朝文艺设计中,"文"主要指文学创作观,而"艺"为造型艺术的设计观."道"与"技"这对范畴则呈现出体用关系的维度."道"是本体,地位高于"技".但"道"亦不离"技".高妙之"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六朝文艺设计之中,代表创作主体的"心"有积极的意向性,但心与物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交融互生.概念范畴的厘清,有助于把握"文"、"艺"设计观念的比较分析的深入.
    • 钟志强; 李娟
    • 摘要: 由于文学创作与造物设计具有共通性,因此"文"、"艺"设计范畴存在比较的空间。六朝文艺设计中,"文"主要指文学创作观,而"艺"为造型艺术的设计观。"道"与"技"这对范畴则呈现出体用关系的维度。"道"是本体,地位高于"技"。但"道"亦不离"技"。高妙之"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六朝文艺设计之中,代表创作主体的"心"有积极的意向性,但心与物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交融互生。概念范畴的厘清,有助于把握"文"、"艺"设计观念的比较分析的深入。
    • 许佳楠
    • 摘要: 《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作,本文主要着眼于《乐记》首篇《乐本篇》中的物感心动论,通过对音乐的本源、心物关系、心声关系等问题的梳理,来明确物感心动论在音乐的产生与表现中所起到的作用.
    • 蔡家和
    • 摘要: 熊先生从早期的《新唯识论》开始即已归本易学,并以易学建构体系,透过易的乾、坤两大原则,用以比配心与物(精神与物质),而其功用为一种辟、翕的动能.熊先生之如此比配,是否为易学原意尚待讨论,但就时代精神而言,熊先生身为当代新儒家,是以六经为主轴,而六经又以易学为要,因此藉由易学而来摄受各家思想;方法上,先以乾坤比配心物,藉此摄受佛学的心法与色法;并在西学东渐之际,同时摄受西学的唯心与唯物之说.即以易学体系涵摄中、西,融摄儒家与佛家唯识学思想,建构一大体系.熊先生更以易之变易、不易精神,收摄佛学的无常变易之法,并以易学为宗,平章儒家的汉学与宋学.面对经、史、子、集,则以经学收摄子学,包括道家的观变之学,以及名家等说.其学问论述可谓包括极广、思蕴极深,对于儒学与当代思潮的接轨有着重大贡献,后学牟宗三即接续之,影响甚巨.熊先生对于易学的现代化,可谓化腐朽为神奇,重新开展古学的新生命,贡献不凡.
    • 杨子彦
    • 摘要: 心物是中国古代对物质与精神、客体与主体关系的表述,心物论往往代表和体现了一个时期哲学发展的水平.中国关于心物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秦汉时期,认为天人合一,提出感物、观物、触物;宋明时期盛兴的理学和心学分别以理和心作为最高存在,前者强调格物,将天理和人欲对立,后者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走向唯心主义.戴震作为清代代表性学者,对心物的论述重新回到唯物主义道路,将道、理、性具化为物,用血气心知和声色礼义来解释心、物,对心物相接的具体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戴震关于心物的论述,既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他理论得以展开的基础,也在中国心物论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 郝昭香; 王艳平
    • 摘要: 旅游具有心物二重性,这一点与生活相通,但旅游更侧重于心性,生活侧重于物性,两个世界互为反置.并非心性就好而物性不好,将心物二重性置于旅游背景中,并将常住地及与常住地的距离也考虑进来,物性也有其值得赞赏的一面,如远方的他者之物,以及对近处自身环境的他者性的注意等情景,都会诱发启发观光意识,诱导旅游者的敬畏心情.而关于心性,也有其不利的一方面,如关注自我的心性未必就值得称赞,虽不是为了物质,但若是进入到我思故我在语境,在自我的语境中考虑心性,也有其值得被批评的一面.因而本文倡导在旅游中要强化心性建设,要注意非我的物性建设,倘若是能立足于为他,弱化自我,心性与物性的两种建设都是值得肯定的.
    •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杜甫说:“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读了宋玉的作品,就感受到了宋玉的悲戚。辛稼轩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辛弃疾在梦里遇见了陶渊明,读了他的诗受到感动.
    • 尧耳; 胡永红
    • 摘要: “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茶会常年举办,无论是多年老友还是懵懂新客,都可以凭这段缘分饮上几杯,就着手边的器物说上几句。“云下散人茶中仙,不慕千金慕雅妍。娉婷一树环佩月,轻拢云鬓缳流年。”走入千树似乎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事。在成都的玉林西路闲逛,忆起小酒馆、白夜酒吧里的种种,不免感慨惆怅。看到前面一爿小店橱窗明净、器物精细,乳珀色的布帘兀自晃荡着,颇有兴味。于是信步迈入,这才发现闯进一片藏宝之地。
    • 宋飞
    • 摘要: 每一项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条思维的路,而当下的课堂往往忽视了它.意境是文学性散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心物关系就是小学生通往意境的思维之路.透过心物关系格物致知,去体察意境中,心物如何相通的共性思维,可以建构儿童视界"意以境会"的语文课程,使小学生散文的学习,从学内容转向学思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