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48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215210篇;相关期刊222种,包括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实验与检验医学、检验医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第二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相关文献由1366位作者贡献,包括魏庆民、周彬、李敏等。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8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15210 占比:99.96%

总计:1215661篇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发文趋势图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研究学者

  • 魏庆民
  • 周彬
  • 李敏
  • 王霞
  • 索蒲霞
  • 刘晓婷
  • 李佳
  • 李敬
  • 王宇宏
  • 王维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启岭; 段卡丹; 邱梅红; 张鲜鲜
    • 摘要: 目的探讨乌司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内皮功能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钙卫蛋白(S100AB)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2)。对照组术后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乌司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H-FABP、S100AB水平变化情况、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展末期内径(LVDs)、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d)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给予乌司他汀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内皮功能及H-FABP、S100AB水平。
    • 杨启岭; 段卡丹; 邱梅红; 张鲜鲜
    • 摘要: 目的探讨乌司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内皮功能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钙卫蛋白(S100AB)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2)。对照组术后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乌司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H-FABP、S100AB水平变化情况、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展末期内径(LVDs)、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d)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给予乌司他汀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内皮功能及H-FABP、S100AB水平。
    • 王广弟; 郭照军; 黄茂芹; 廖煌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25羟基维生素D3(25-OH-VitD3)检测联合心脏彩超在评估老年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断的老年性心力衰竭患者132例(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分为Ⅰ~Ⅱ级患者88例,Ⅲ~Ⅳ级患者44例。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3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对照组及观察组不同NYHA分级患者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H-FABP、25-OH-VitD3水平差异,以及5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观察组患者死亡预测的效能分析。结果观察组LVEF、25-OH-Vit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LVESV、LVEDV、H-FA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级患者LVEF、25-OH-VitD3水平明显高于Ⅲ~Ⅳ级患者,LVESV、LVEDV、H-FABP水平明显低于Ⅲ~Ⅳ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LVEF、25-OH-VitD3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而LVESV、LVEDV、H-FABP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FABP、25-OH-VitD3检测联合心脏彩超在评估老年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闯; 杨万顺; 刘佩岩; 赵晓辉
    • 摘要: 近年来,冠心病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发现冠心病生物标志物参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生物标志物已成为诊治冠心病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本文就亲环素A、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正五聚蛋白3、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这四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冠心病的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依据。
    • 汪洋; 黄园琴; 刘晓辉; 刘彬; 田青; 肖红艳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对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SIM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脓毒症患者212例(脓毒症组),根据是否合并心肌功能障碍分为SIMD亚组84例和非SIMD亚组128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ELISA法检测2组血清H-FABP、sTREM-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IMD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H-FABP、sTREM-1对SIMD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H-FABP、sTREM-1水平明显升高(Z/P=9.259/<0.001,8.458/<0.001)。与非SIMD亚组比较,SIMD亚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H-FABP、sTREM-1水平明显升高(χ^(2)/t/Z/P=4.530/0.033、2.253/0.024、2.368/0.018、6.033/<0.001、6.405/<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TnI、BNP、H-FABP、sTREM-1升高为SIMD独立危险因素[OR(95%CI)=2.180(1.167~4.071)、1.353(1.133~1.617)、1.296(1.175~1.430)、1.978(1.043~3.751)]。ROC曲线显示,血清H-FABP、sTREM-1及二者联合诊断SIM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5、0.760、0.849,敏感度分别为0.524、0.941、0.881,特异度分别为0.867、0.476、0.688。二者联合诊断SIMD的效能高于单独检测(Z=3.790、3.528,P均<0.001)。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H-FABP、sTREM-1水平升高,是SIMD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能提升SIMD诊断价值。
    • 王建霞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前后的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4(Syndecan-4)、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及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潢川县人民医院实施PCI手术治疗的80例AMI病人(AMI组)以及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Syndecan-4、H-FABP、MMP-9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PCI治疗前,AMI组病人血清Syndecan-4(1644.21±202.82)ng/L、H-FABP(29.42±7.41)ng/L、MMP-9(39.61±8.02)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yndecan-4(941.70±144.02)ng/L、H-FABP(83.61±20.53)ng/L、MMP-9(18.49±4.68)μmol/L](P<0.001)。PCI治疗前,AMI组病人LVEF(54.08±5.72)显著低于对照组(64.01±3.80)(P<0.001),LVEDd(47.61±3.22)mm、LVEDs(31.52±3.21)mm、LVEDV(97.61±24.33)mL、LVESV(46.47±15.21)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VEDd(44.13±2.60)mm、LVEDs(26.03±2.93)mm、LVEDV(80.18±16.03)mL、LVESV(31.41±13.02)mL](P<0.001)。PCI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3个月,AMI组病人血清Syndecan-4[治疗前(1650.82±202.60)ng/L、治疗后第3天(1303.98±188.62)ng/L、治疗后第3个月(1088.25±193.32)ng/L]、H-FABP[治疗前(83.12±20.53)ng/L、治疗后第3天(57.53±16.33)ng/L、治疗后第3个月(38.17±19.48)ng/L]、MMP-9[治疗前(39.67±12.12)μmol/L、治疗后第3天(30.16±10.48)μmol/L、治疗后第3个月(24.10±11.03)μmol/L]水平在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述指标在PCI治疗过程中呈降低趋势,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CI治疗前,血清3个指标与LVEF呈负相关,与其他4个指标呈正相关,其中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病人血清Syndecan-4、H-FABP、MMP-9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并且Syndecan-4、H-FABP与病人心功能受损密切相关,但这3个指标在PCI治疗后逐渐降低。
    • 廖慧; 何睿颖; 邹艳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衰患者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24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衰患者作为病例组、再根据治疗3个月后的心源性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预后不佳组和预后良好组,选取同期8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入院或体检时的血清H-FABP、cTnⅠ、NT-proBNP水平,同时测定病例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采用Pearson法分析病例组血清H-FABP、cTnⅠ、NT-proBNP与LVEF、LVEDVI、LVESVI的相关性,用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H-FABP、cTnⅠ、NT-proBNP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衰的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H-FABP、cTnⅠ、NT-proBNP及LVEDVI、LVESVI高于对照组(P<0.05),LVEF低于对照组(P<0.001);预后不佳的病例组患者血清H-FABP、cTnⅠ、NT-proBNP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FABP、cTnⅠ、NT-proBNP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LVEDVI、LVESVI呈正相关关系(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H-FABP、cTnⅠ、NT-proBNP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衰患者预后的AUC为0.858、0.879及0.839,约登指数最大时的截点值为221.42μg/L、1.12μg/L及1641.63 ng/L。结论血清H-FABP、cTnⅠ、NT-proBNP水平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具有一定的价值。
    • 黄辉权; 黄民建; 龙少好
    • 摘要: 脓毒症心肌损伤存在较高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有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日死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患者约1.5万左右。由于心脏是机体上最容易受损的器官,大部分脓毒症患者伴有心功能不全现象,一旦合并心肌损伤后,可直接加重病情,并显著提升多脏器衰竭与病死的风险。对此,早期发现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保障患者身心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以往临床使用的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特异性较低,随后临床研究发现,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微小RNAs(miRNAs)、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等新型生化标志物被提出,尤其是联合使用后的诊断能力明显提升。该文对此展开综述,分析新型生化标志物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 张占帅; 秦少强; 王亚玲; 石金铮; 王蕊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3-like protein-1,YKL-40)、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中的价值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53例ICM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3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心功能指标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YKL-40、IMA、H-FABP浓度。采用Spearman分析对ICM患者各指标间相关性进行分析;记录ICM患者12个月随访期内生存状况并计算无进展生存时间,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C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较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及血清NT-proBNP、YKL-40、IMA、H-FABP浓度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ICM患者血清YKL-40、IMA、H-FABP浓度分别与LVEF呈负相关,均与LVEDV、LVESV、NT-proBNP呈正相关(均P<0.05),且3者间互为正相关(均P<0.05)。12个月随访期内,153例ICM患者中有51例发生终点事件,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3.33%。与YKL-40、IMA、H-FABP低浓度患者相比,YKL-40、IMA、H-FABP高浓度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χ2=10.249、4.719、8.170,P<0.05),无进展生存期较短(Log-rank值为9.404、4.188、6.9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YKL-40、IMA、H-FABP、NT-proBNP浓度升高均是影响IC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M患者血清YKL-40浓度明显升高,与心功能、IMA、H-FABP相关,且是影响ICM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能用于临床预后风险评估。
    • 张力; 胡苏华; 姚丽雯
    • 摘要: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江苏省常州市中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脑心通胶囊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左侧颈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平均血流量(Qm)、动态阻力(DR)、外周阻力(Rv)]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丁苯酞治疗ACI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H-FABP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可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