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往事

往事

往事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5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278种,包括炎黄春秋、文史天地、文史月刊等; 往事的相关文献由342位作者贡献,包括冰心、陶然、梁晓声等。

往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5 占比:99.42%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58%

总计:347篇

往事—发文趋势图

往事

-研究学者

  • 冰心
  • 陶然
  • 梁晓声
  • 傅庚辰
  • 刘浩然
  • 匡学飞
  • 彭玉华
  • 杨家卿
  • 杨秀莉
  • 毕燃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马世青
    • 摘要: 一个多月前,我在朋友圈发了篇随笔,其中还提到当年骑车穿过半个北京城去上班的往事,我把自行车放在(王)智才(注:王智才,曾任原农业部总畜牧师、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等职)家附近,下班时发现常有车扎胎或丢了气门芯,都是骑智才的车回家,他或他夫人李季当晚就会帮我把车修好。现在忆起来这些往事仿佛就在眼前,而斯人已经驾鹤仙逝,不免唏嘘。
    • 姚力; 赵登文(图); 汗斯(图)
    • 摘要: 走过帕米尔高原,飓风在山谷间狂啸,飞沙走石从耳畔盘旋而过,带起了无尽的历史往事:远古时期的神话里,称其为撑天支柱不周山;后来的旅人行至山麓,见到“山间多野葱”,称其为葱岭;它雄踞在亚欧版图中心,将东西划分为两个世界,很多不断扩张的帝国版图,都纷纷在此止步;再后来丝绸之路打通,这里又成为必经之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交互,也正式掀起了文明的纷争……。
    • 黄泽岭
    • 摘要: 记忆中,童年的乡村总有玉米的身影。那大片的玉米地葱郁繁茂,宽硕的玉米叶油绿发亮,大大小小的玉米棒顶着红色的“胡子”,有种英姿飒爽、玉树临风的感觉。而玉米带给我的童年诸多快乐、满足、辛酸、温暖,像一杯调和的鸡尾酒,绚丽醇厚,饮过一口,五味杂陈,一言难尽。每每想起,那些关于玉米的往事便随着玉米的清香袅袅而来,氤氲弥漫,挥之不去。
    • 刘玉
    • 摘要: 最近12年,我一直坚持做一件事,跋山涉水,走街串巷,寻访那些遗落在民间的抗战老兵,用笔头和镜头记录他们亲历的抗战往事。这些耄耋老者,无一例外都是小人物,但他们的命运,却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今,这一个个悲壮的故事汇集成《抗战老兵口述历史》。
    • 白烨
    • 摘要: 近些年,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编选当代文学七十年的评论选辑和史料辑要等要务,这使得回顾新时期以来的四十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多年,成为近期的一种常态。在这种经常性的回望中,一些重要的人和事总会浮现脑海,不断闪回。这其中就有与阎纲相关的许多往事。生于1932年8月的阎纲,今年已经整满九十岁了。如今的阎纲,在老家陕西礼泉一家养老院安享晚年。虽然远离喧嚣的京城,却以他的方式提携着当地的文学新人,关注着当下文坛的种种动向。
    • 徐圣
    • 摘要: 设计说明:整理创作素材时,翻出几张十年前跟随父亲去青岛采风的照片,回忆顿时涌上心头。青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植被葱郁,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放眼望去,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思绪万千,于是拿起画笔,创作出《青岛往事》系列作品。
    • 李约热
    • 摘要: 这段时间,我在跟往事“过招”。所谓“往事”,其实也是新鲜事:我朋友圈里的人都知道,“李作家”下乡参加精准扶贫工作,两年期满,刚刚回城,他所经历的“往事”,眼下正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看得见,摸得着——很多乡间的事物,来不及沉淀,只要一闭眼,就汹涌而来。我看到了什么?借用维斯康蒂的一部电影片名来概括,那就是:大地在波动。
    • 闭月
    • 摘要: 童年的往事很多,但给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有关哥哥的一些童年趣事。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哥哥经常做出一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事情,吓得我们不是做恶梦,就是睡不着觉。哥哥虽然只大我一岁,但他的胆子却大得出奇,也非常的顽皮淘气,这与生性怯懦的我有着鲜明的对比。所以他做的那些令人匪夷所思、胆战心惊的事情,便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至今想起还会令我心惊肉跳,心有余悸。
    • 梁晓声;
    • 摘要: 多少年过去了,那张清瘦而严厉的,戴六百度黑边近视镜的脸,仍然时时浮现在我眼前,她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想起她,也就使我想起了一些关于橘皮的往事……
    • 林长华
    • 摘要: 前些时候,东山县谜友朱先生通过微信发来民国时期他母亲和祖母在新加坡谋生的“大字”(《华侨登记证》)图片,笔者遂前往该县宅山村拜访朱先生的母亲、时年93岁的归侨谢美英,聆听她讲述“过番”往事。老人年岁虽高,但视力、听力、记忆力尚佳。她说,“大字”是过去华侨对护照的俗称。“这本‘大字’是1942年初我母亲何白玉从新加坡回国时带来的。我也有一本,姓氏被写错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