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艺术
录像艺术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0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艺术理论、世界各国艺术概况、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收藏.拍卖、文化月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5届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第二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6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等;录像艺术的相关文献由7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蔚、易雨潇、李振华等。
录像艺术
-研究学者
- 吴蔚
- 易雨潇
- 李振华
- 王斐
- BiljanaCiric
- Boers-Li画廊(图)
- Rudolf Frieling
- 丁晓洁
- 何锐
- 刘书亮
- 刘政和
- 刘畅
- 卢迎华
- 吴丽芝1
- 吴侃娟
- 吴芸芸
- 姜询
- 孙炜炜
- 岳中生
- 岳明慧
- 张健
- 张耘
- 张静1
- 徐修玲
- 怀特·李
- 曹恺1
- 曾华
- 曾钴畅
- 朱其
- 朱小钧
- 杜棒棒
- 杨国柱
- 杨妮娜
- 杨皓
- 杨福运
- 杨鹤1
- 栗宪庭
- 梁喆
- 欧文婷
- 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
- 汪涤
- 王亚敏
- 王功新
- 王希
- 王庥尹
- 王春辰
- 王润舟
- 王璜生
- 祝孟如
- 祝孟如1
-
-
梁喆
- 《文化月刊》
| 2020年
-
摘要:
近年来,一些影像作品从电影院转入到美术馆,在这样跨媒介的语境之下,录像艺术在其中生成。在美术馆这一新的场域内,影像经历了再媒介化,即演变和转型。空间中的录像艺术在美术馆中继续作为艺术生产,而录像艺术中的空间被重组以对影像中的叙事语言进行挑战。此外,录像艺术中技术媒介的不断更替延伸着人的身体,进而将身体与媒介相连,但又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对立。
-
-
-
刘书亮
- 《工业 工程 设计》
| 2020年
-
摘要:
本文提出了言说"媒体"一词的三种范型,即表征系统、创作材料与传播平台.在这三种范型之下,人们对新媒体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的论述为动画在三种范型下的新媒体语境中找到了其所处的不同位置.文章先讨论了当代艺术领域的动画实践是如何作为创作材料范型的新媒体形式被纳入正统艺术史中的,同时指出了其在动画影像内部进行探索的不足;相较而言,动画媒介须在表征系统范型下方能得到更加直接的美学与风格研究.另一方面,传播平台范型下的新媒体,即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动画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已经获得了大众的充分关注,而不像当代艺术动画实践那样过于小众.动画,以及动态影像媒介全体,虽然因为三种媒介范型而具有了多重内涵,但是实际上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关联,而非全然割裂.
-
-
-
-
-
-
-
-
-
耿阳;
Timothy Murray;
彭凌玲
- 《第二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6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依托中国独立艺术家温普林所记录的中国前卫艺术发展历程,重返中国早期录像艺术的发生于中国当代艺术之现代性的反思性语境.通过比较中西方哲学中的时间现象,立足于中国禅宗之"见性"思想,阐发超越语言现象的可直观的、非永恒的,及非历史的、非叙事的时间现象,为探寻中国早期录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与技术逻辑相对的自在性逻辑.根据禅宗哲学的三重基本原则,揭示作为反思现代艺术的录像媒介呈现为非对象化媒介语言与非时间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
-
杨国柱
-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表演属于"姿势"的艺术,在对纯粹身体姿势的展演中,影像因姿势而道成肉身.表演作为"情动"的表现事件,主要体现为一种从再现到表演的转变,对影像内容的"容貌化"处理,还表现为一种静止美学的创作旨趣.本文旨在从"情动"维度,探究中国录像艺术中表演的特征与审美当下性.
-
-
赵莉
- 《第5届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
| 2011年
-
摘要:
录像艺术(Video Art)是指视觉艺术家所创作的影像作品,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而发展至今的艺术门类.基于它时基媒体的特性,从出现伊始发展至今,时间性一直作为一条线索贯穿着它的成长,从时间观的角度将它分为早期"真实的时间"和后期"非线性的时间"两个阶段.本文将后期的具有数字特征的录像艺术和录像装置艺术作为探讨对象,来考量它在非线性叙事中如何利用媒介语言拓宽艺术表达的语义空间.首先,各种经典的电影时间处理手段适用于录像,使将物理时间改变为主观的心理时间变得轻而易举。不管是随顺时间轴展开的各种蒙太奇拼贴,还是画中画、多层叠画使时空交叉的同时性拼贴,都具有非线性的叙事特征。其次,在录像装置的立体拼贴形态中,非线性从剪辑的概念衍生到体验的概念。首先,它的时间感是一种当下的此在体验,各种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碎片在此在性这一点上汇合。其次,拼贴形态的不同也决定了不同的时空逻辑,在影像、现成品、文字、声音各层次间,虚拟空间、实在空间、内在空间,它们与各自的时间轴交织,形成了非线性的叙事。当多时态的各种媒介同置于同一空间,彻底破除了传统时间观念所赋予的因果关系,在艺术本文的空间里,它们在互生的关系中归属着自己的意义。在这种互生中,也包括观众各种感官的体验,这种体验汇聚着每个不同个体的个人经验、生存状态、阐释视角等不确定因素,为作品塑造着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无限延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