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归一化互相关

归一化互相关

归一化互相关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58034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中国图象图形学报、光学精密工程、弹箭与制导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广西计算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归一化互相关的相关文献由322位作者贡献,包括韦春荣、严志刚、何苏勤等。

归一化互相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58034 占比:99.99%

总计:658122篇

归一化互相关—发文趋势图

归一化互相关

-研究学者

  • 韦春荣
  • 严志刚
  • 何苏勤
  • 余跃
  • 俞竹青
  • 凌燕
  • 刘亮亮
  • 刘盼
  • 刘辉
  • 史运泽

归一化互相关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原敏乔
    • 摘要: 为解决汽车线束包胶机胶带人工目检效率及准确率低的问题,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提出了一种针对汽车线束包胶胶带切断与入槽状态的自动化视觉检测方法。首先获取胶带图像并灰度处理,然后基于归一化互相关(NCC)的图像匹配方法精确定位并提取胶带槽口检测区域,最后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识别判断胶带切断与入槽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该自动化视觉检测方法显著提高了胶带的检测效率及准确率。
    • 代少升; 熊昆; 吴云铎; 肖佳伟
    • 摘要: 近年来,静态图像中人脸特征点检测算法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然而,由于真实视频中头部姿态、遮挡和光照等因素的变化,人脸特征点检测和跟踪仍然具有挑战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多视角约束级联回归的视频人脸特征点跟踪算法。首先,利用三维和二维稀疏点集建立变换关系,并估计初始形状;其次,由于人脸图像存在较大的姿态差异,使用仿射变换对人脸图像进行姿态矫正;在构造形状回归模型时,采用多视角约束级联回归模型减小形状方差,从而使学习到的回归模型对形状方差具有更强的鲁棒性;最后,采用重新初始化机制,并在特征点正确定位时使用归一化互相关(NCC)模板匹配跟踪算法建立连续帧之间的形状关系。在公共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平均误差小于眼间距离的10%。
    • 周建民; 张鑫; 刘志平; 李震
    • 摘要: 近年来国产遥感卫星数据增多,但在山地冰川运动速度监测研究中,国产卫星遥感数据的使用却很少.基于此现状,本研究利用"高分一号"卫星数据(GF-1)对藏东南雅弄冰川运动速度进行了提取.通过与同分辨率、同时段的Landsat8数据进行对比,以及利用非冰川稳定区域的残余位移和冰川主冰流线剖面运动速度两方面,评估了 GF-1数据提取的冰川运动速度的精度.结果表明:GF-1数据在非冰川稳定区域的平均偏移量为7.48m·a-1,虽较Landsat 8数据的高(平均偏移量4.58 m·a-1),但小于冰川平均运动速度的5%;GF-1数据与Landsat 8数据在2015年-2016年时段内的冰川主冰流线运动速度变化趋势一致,两者的偏差均方根为7.41 m,小于冰川平均运动速度的5%.研究结果证明了国产高分一号卫星遥感数据在青藏高原山地冰川运动速度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
    • 麦永锋; 孙启昌; 贾鹏飞; 陈晓军
    • 摘要: 目的 针对术前三维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和术中二维X线图像的配准问题提出了精确高效的全自动配准算法,使得该算法能够适应不同X线图像的风格.方法 首先通过数字重建放射影像(digitally reconstructured radiograph,DRR)技术,把CT图像转换成DRR图像,从而将CT和X线图像的配准转换成DRR图像和X线图像的配准.然后在传统的归一化互相关(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NCC)和梯度差分(gradiant difference,GD)相似性测度指标基础上提出融合NCC和GD的归一化互相关-梯度差分(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gradient difference,NG)指标,并基于NG指标计算DRR图像和X线图像的相似性.通过Powell算法迭代求取相似性测度的极值,从而获得配准矩阵.最后在人体头颅CT数据上采用"黄金标准"判断法量化配准系统的精度,并通过脊柱CT和X线配准案例验证系统在实际场景的性能.结果 基于DRR及NG相似性测度的2D/3D图像配准系统的配准距离误差为0.51 mm,角度误差为0.40°.结论 基于DRR及NG相似性测度的2D/3D图像配准算法具有较好的配准精度,能适应不同风格的二维输入图像,基于该算法的配准系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 贺香华; 陈从桂; 周聪; 谢德芳; 谢宏威
    • 摘要: 针对传统点胶缺陷检测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基于机器视觉的点胶质量检测方法.通过图像分割以及形态学等图像处理手段,结合亚像素边缘提取方法准确定位出点胶区域轮廓,选取模板,采用归一化互相关匹配算法进行模板匹配,计算刚性仿射变换矩阵,并将其应用于待检产品图像,通过对目标区域计算,判断合格品及不合格产品的类型.实验结果表明,文章所提方案能快速、准确的判别出产品是否合格,并针对不合格产品判断其类型,准确率为99.6%,检测时间为354.6ms,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以及快速性,满足工业生产要求.
    • 郭美钦; 江健民
    • 摘要: 图像风格迁移是对给定的输入图像,采用计算机手段自动将任意其他图像的风格迁移到输入图像中,使两者风格完全相同,但保持原图像内容不变.本研究通过实验发现,当这种风格迁移用到人脸图像时,由于嘴唇、眼睛等部位对空间位置差异比较敏感,容易导致风格迁移效果失真.基于DPST(deepphoto style transfer)算法,提出对空间差异鲁棒的人脸图像风格迁移的改进算法,通过将输入图像和风格图像各部分语义的分割内容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中特征图通道间的归一化互相关最大化,对风格图像进行对应的仿射变换,每个分割区域都以对应的空间变换后的样式图像作为样式参考,有效减轻了输入图像和风格图像各部分语义分割内容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时产生的重影.选取空间差异较大的输入图像与风格图像,对新算法和原DPST算法以及其他基准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当两张图像各语义分割内容在空间位置相差较大时,新算法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鲁棒性更佳.
    • 赵春晖; 樊斌; 胡劲文; 张志远; 潘泉
    • 摘要: 基于图像特征点的匹配算法广泛应用于图像检索,目标检测、识别等图像处理领域.针对特征匹配算法召回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归一化互相关函数网格的统计优化特征匹配算法,将匹配主方向差和匹配尺度比引入特征匹配过程中,综合利用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特征点的主方向、尺度和位置等约束在网格框架下加速匹配位置的求解,优化特征匹配结果,提高匹配召回率和综合匹配性能.首先在目标图中寻找原图每个特征点的最近邻匹配特征点,得到初匹配结果;其次利用匹配主方向差剔除初匹配中的大部分误匹配,然后基于匹配尺度比信息对匹配图像划分网格,统计匹配特征点的位置信息在网格间的分布情况,最后计算原图中每个网格的归一化互相关函数以判断该网格内的匹配是否正确,得到优化后的特征匹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的匹配准确率在与经典特征匹配算法相当的基础上将匹配召回率平均提高了10%以上,获得了更好的综合匹配性能.
    • 彭博; 罗莎莎; 杨烽; 姜劲枫
    • 摘要: 互相关计算方法的性能对超声弹性成像运动的计算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串行计算环境下,基于和表的快速互相关算法在维持计算精度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快的计算效率.然而,在并行计算环境下,尤其是GPU平台上,基于和表的快速互相关算法的实现以及性能还没有相关的报道.在本研究中,以二维超声弹性成像的运动追踪应用为目标,基于和表的快速互相关算法(ST-NCC)在GPU平台上得以实现,并且从计算效率及计算精度和传统的互相关算法进行了详细比较.初步结果显示,虽然基于和表的快速互相关算法(ST-NCC)在串行计算环境下获得了较好的计算效率,但是在GPU环境下,两种方法的计算效率没有较大的差距.
    • 陆观; 马鑫勇; 徐一鸣; 邱自学; 梁大开
    • 摘要: 由于复合材料结构先验知识获取的困难性及多传感器动态监测的冗余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归一化互相关的单传感器冲击定位方法,并搭建了单传感器复合材料板低速冲击定位系统.首先,利用归一化互相关方法提取基于冲击位置的信号特征,并有效去除传感器的温度交叉敏感和冲击能量影响因素;然后,计算样本信号和待定信号的归一化互相关值,并进行比较;最后,选择待定位信号角度范围内前三个最大相关值的样本点组成定位参考区域,以三角区域质心来评估冲击位置.在600 mm×600复合材料层合板上进行单传感器低速冲击定位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定位方法可以准确进行冲击定位,其中最大误差为45.91 mm,平均误差为24.99 mm.通过单传感器定位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单传感器位置变化不会影响平均误差范围变化;单传感器定位平均误差和最大误差等大于双传感器,但均符合工程应用范围.结果证明,此方法能够在保证监测准确率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大型复合材料结构传感网络中传感器的数目,同时大大减小布线和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为大型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了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