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强迫性障碍

强迫性障碍

强迫性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978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研讨会、河北省康复医学会精神卫生康复专业委员会暨河北省社区康复医学会精神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江西省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等;强迫性障碍的相关文献由495位作者贡献,包括肖泽萍、王振、陈珏等。

强迫性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0.9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6978 占比:99.05%

总计:17140篇

强迫性障碍—发文趋势图

强迫性障碍

-研究学者

  • 肖泽萍
  • 王振
  • 陈珏
  • 孙伯民
  • 张明岛
  • 张海音
  • 李占江
  • 闫俊
  • 陈兴时
  • 吕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夏小龙
    • 摘要: 目的:探究左眶额皮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强迫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东莞市东华医院的强迫症患者102例,根据患者入院编号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氯米帕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左眶额皮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后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抑郁自评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HAMA)评估患者强迫、抑郁以及焦虑状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Y-BOCS、HAMD及HA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两组Y-BOCS、HAMD及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对强迫症患者实施左眶额皮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强迫、焦虑、抑郁症状,且安全性高。
    • 陈雨; 乔冬冬
    • 摘要: 目的强迫性障碍是一种严重损害人类生活质量的神经精神疾病。已知5-羟色胺转运体、谷氨酸转运体、单胺氧化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递质相关基因参与了强迫性障碍的发生发展,而与强迫性障碍有关的环境证据则包括童年创伤、压力性生活事件等因素,但强迫性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是指基因为适应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基因表达差异。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已经涉及到包括强迫性障碍在内的许多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中,本文对神经递质相关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强迫性障碍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强迫性障碍的病因学研究及治疗方向等提供证据。
    • 蔡晖; 鹿永坤; 王瑞
    • 摘要: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伴有焦虑症状的强迫性障碍患者疗效的改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伴焦虑症状的强迫性障碍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干预组15例,实验包括基线、干预、恢复3个阶段。对照组常规采用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采用耶鲁布朗(Y-BOCS)强迫性障碍量表、五因素量表(FFMQ)、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干预前、干预中、干预后的追踪评价。结果干预8周后,干预组Y-BOCS各项评分和总评分均分12.4±4.4明显低于干预前25.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Y-BOC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FFMQ在观察、感知行动、不判断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改变了个体对待事物的想法,从而使强迫行为、强迫观念、焦虑症状有所改善。
    • 李晓英; 张心华
    • 摘要: 哈佛南岸计划之精神药理学规范近期发布2019版强迫症药物治疗流程,新版治疗流程共包括7个节点,分别是强迫症的诊断,选用SSRIs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治疗,更换另一种一线SSRIs或氯米帕明治疗,联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增效治疗,联用增效新药,无创物理治疗,神经外科手术.其中检测血药浓度、联用增效药物治疗、无创物理治疗等节点内容值得我国强迫症规范化治疗中借鉴,有利于强迫症的临床合理用药.因此,本文中对哈佛南岸计划2019版强迫症药物治疗流程的亮点进行了分析推荐.
    • 王振
    • 摘要: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患者是否可行一直存在较多争议,但近年来该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DBS技术是否可应用于难治性强迫症治疗领域,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基于已有的循证研究、专家共识及中国的临床实际对DBS在我国难治性强迫症患者中尝试研究或应用时应关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 邓淼菡; 王媛; 肖泽萍
    • 摘要: 强迫症与其他重性精神障碍的共病情况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这提示其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基础.对它们共同遗传基础的研究,既有益于提示临床治疗的方向,又有利于对强迫症及其共病重性精神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理解.本文中就强迫症与其他常见的重性精神障碍的共同遗传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病因、机制的探讨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可能的方向.
    • 吕丹; 郭宇; 刘万强; 李平; 陈云辉; 尚婷惠子; 孙磊; 贾翠翠; 张广凤; 王玉花; 孙正海
    • 摘要: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静息状态下大脑局部自发神经活动及全脑功能连接模式.方法 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40例未服药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8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fALFF)算法探讨强迫症患者大脑局部自发神经活动,以自发神经活动异常脑区(右侧眶额回)为种子点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探究强迫症组异常局部神经活动和全脑功能连接模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右侧眶额回和右侧背外侧前额叶fALFF增高(t=4.45,5.25;P<0.05,GRF校正);右侧眶额回与左侧眶额回、左侧小脑脚Ⅱ功能连接增强(t=5.39,4.94;P<0.05,GRF校正);强迫症组右侧眶额回、左侧小脑脚Ⅱ之间的功能连接值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401,P=0.015;r=0.389,P=0.019;未校正).结论 静息状态下,强迫症患者的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和眶额回-小脑环路存在局部自发神经活动和功能连接的异常.
    • 曹文文; 王鹏翀; 杨祥云; 李占江
    • 摘要: 错误相关负波(error-related negativity,ERN)是个体错误行为反应后在额叶内侧区引起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是反映行为监控功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回顾了强迫症ERN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就ERN与强迫症临床症状的关系、治疗中的变化、潜在的神经基础和作为疾病内表型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述,为理解强迫症的病理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 陈达宁; 杨祥云; 李占江
    • 摘要: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具有高度异质性,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其潜在的核心动机不仅限于"逃避伤害",还包括不恰如其分体验(not just right experiences,NJREs)、不完整感(incompleteness,INC)等主观体验,并将主观体验纳入最新的强迫症诊断标准.本文着重回顾NJREs的概念、临床评估方法及机制,以及NJREs在强迫症治疗过程中的影响,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吴海龙; 张振清; 卢大力
    • 摘要: 目的 探讨舍曲林联合小剂量阿立哌唑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性障碍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5月于厦门市某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就诊、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强迫性障碍诊断标准的9~16岁儿童青少年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研究组(n=32)与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舍曲林单药治疗,研究组采用舍曲林联合小剂量阿立哌唑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第2、4、8、12周末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儿童版(CY-BOCS)评定患儿的强迫症状,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治疗第2、4周末,研究组CY-BOCS强迫行为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3、-2.176,P均<0.05);治疗第2周末,研究组治疗有效率(40.63%)高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7,P<0.01);截止到治疗12周末,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8,P=0.205).结论 舍曲林联合小剂量阿立哌唑治疗可能有助于更快改善儿童青少年强迫性障碍的强迫行为,而联合用药与单用舍曲林安全性相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