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张东荪

张东荪

张东荪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史、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1838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张东荪的相关文献由17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耀南、马秋丽、左玉河等。

张东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 占比:0.6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1838 占比:99.34%

总计:32050篇

张东荪—发文趋势图

张东荪

-研究学者

  • 张耀南
  • 马秋丽
  • 左玉河
  • 周骁男
  • 高波
  • 王敬华
  • 周月峰
  • 牟永生
  • 王国宇
  • 王国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嘉琳
    • 摘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关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出路问题,以张东荪为代表的研究系分子从“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否实现、发展实业是否为中国的唯一出路、社会主义是否为救治中国的良药”等角度出发,与陈独秀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回顾张东荪“社会主义”思想的嬗变,发现开始他支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赞同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但从1920年10月英国著名学者罗素来华演讲开始,张东荪转而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发展实业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社会主义并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基尔特社会主义是“最好的社会主义”。张东荪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使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反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 樊鹏飞
    • 摘要: 张东荪在其多元文化观的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多元的逻辑观,主张文化决定逻辑,不同的文化和文化的不同方面可以产生不同的逻辑;同时他还主张在中西思想比较研究中采用比较而非比附的研究方法,强调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张东荪基于文化主义的多元逻辑观为中国逻辑史和中西比较逻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在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比较法相对于比附,有利于在尊重中国文化独立性的前提下,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但在实际运用中发挥比较法相对比附的优势仍面临诸多困难,比较法依然难以完全摆脱比附的缺陷。
    • 史云虹
    • 摘要: 张东荪的文化观是辛亥革命社会大变革引起的当时各种思想文化交汇与争鸣的产物.文章从分析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民主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主要看法入手,得出他独特的文化观.通过对其文化观的研读,不仅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在近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所做的一种努力和创新,还可以为我们如何在古今中西文化之争的视域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借鉴.
    • 詹腾宇
    • 摘要: 1923年,张君劢和丁文江拉开“科学与玄学论战”帷幕,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三大派的思想论争激烈非常,梁启超、胡适、吴稚晖、张东荪也卷人混战。只是,这帮以严肃态度试图阐明科、玄二者之别的前辈应该不会想到,在近一个世纪后,大家都爱上了玩玄学(还是被曲解后的玄学),科学与理性精神成了摆设,哲学也有了别的意思。
    • 周月峰
    • 摘要: 张东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在1918年进入思想界时,主张“创育新青年”,并希望“创造一个青年结合,代表文化,改造社会,监督政治”,以此让宪政回归正轨.此主张实际是回应在面对民初尝试共和挫败时“依靠何种势力”及“如何结合”的时代困惑.随着五四学生运动的爆发,在观察、参与、指导运动的过程中,张东荪的思想逐渐激进,形成一套以阶级竞争推翻中国现状的“总解决”方案,从改良走向革命.这意味着他从寄希望于青年,转变为依靠学界、工界、农界等平民阶级,同时从青年结合转变为阶级内部的结合与阶级之间的联合.在这一方案中,“各自革命”成为“总解决”之前的预备.
    • 张翼飞
    • 摘要: 以社会理论的视角观之,"五四"文化论战双方分歧的本质在于对"现代性"的态度不同,"西化派"主张拥抱现代性,"文化保守派"主张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和反思.态度差异源自论战双方对当时中国的问题意识不同.这体现了中国近代遭遇的"现代化困境",即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化的优点没有显著体现,现代化的弊端却暴露无遗.西化派看到了前者,认为问题在于"西化不足"要引入西方启蒙时代的思想资源;文化保守派看到了后者,认为中国问题是"现代"过度,要通过提倡传统儒家价值来进行"治疗".事实上双方的解决办法都存在偏差,其重要原因在于双方均未认识到中国传统世俗文化其实和暴露出"现代性"弊端的西方晚期现代性文化极为相似.
    • 周月峰
    • 摘要: 张东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曾提出过一个相对独特而有统系的文化运动方案,影响甚大.“五四”学生运动之后,他将文化运动视为解决中国问题即“总解决”的第一步,作为其言论、事业之核心.张东荪的文化运动方案有三个显著特征:其一,主张面向中下层平民,唤醒各界,“然后大家抟成一体,方才回头,对于军阀官僚施行总攻击”;其二,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的西方文化一并“解放”,在“解放”基础上进行改造,以推陈出新、“走捷径”的方式创造新文化;其三,主张文化运动应以社会主义为方针,“专从第三种文明去下培养工夫”,但他并未认定一种具体的社会主义,乃是“浑朴的趋向”.总体而言,张东荪的新文化方案具有革命的倾向却又只是“浑朴的趋向”,与《新青年》派、梁启超等人及革命党人的新文化主张均有不同.
    • 德罗哲海; 刘梁剑(译)
    • 摘要: 哲学与文化研究领域有一个热议的话题:本土语言对于思想及文化之形成的影响。由于汉语和印欧语言之间的差异,汉语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有人主张,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它不关心模态,这一点对文化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梳理了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与争辩。作者以为,这些主张源自对汉语以及语言和思想之关系的错误假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