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开挖边坡

开挖边坡

开挖边坡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3334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地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2008年大坝安全监测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监测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等;开挖边坡的相关文献由47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德培、贺可强、凌贤长等。

开挖边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3334 占比:99.65%

总计:33452篇

开挖边坡—发文趋势图

开挖边坡

-研究学者

  • 周德培
  • 贺可强
  • 凌贤长
  • 李亮
  • 袁长丰
  • 褚雪松
  • 路世豹
  • 周创兵
  • 周钟
  • 唐忠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修路和施工开挖,抽排地下水,堆土等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较大,局部地段容易引发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灾。乡村道路建设开挖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在进行边坡开挖时,应遵循“少开挖,少扰动自然边坡”的原则。开挖边坡的结构设计应与地形条件相适应,从而达到合理、安全与经济的效果。
    • 秦邦民; 唐波; 张莉萍; 许宝田
    • 摘要: 南京秦淮东河铜家山段河道开挖后形成近70 m的高边坡,边坡岩体主要为黄马青组(T 2h)泥质粉砂岩,岩体内发育多组结构面。边坡开挖后其稳定性受结构面组合影响较大,采用离散元法模拟边坡开挖对楔型岩块变形和稳定性影响,模拟分两种情形:(1)结构体为刚体,结构体发生的变形或破坏主要位于结构面上,块体只发生位移或转动,不发生形状和体积的改变;(2)结构体为可变形块体,结构面和块体均可能发生变形或破坏。结果表明,不稳定结构体的滑动在坡面引起较大的变形,特别在结构面位置处有位移值突变现象,如不对坡面块体采取加固措施,则可能引起大范围的岩体破坏;岩块为可变形固体条件下边坡开挖后岩体侧向位移快速增加,岩体发生变形后岩块也可能发生破裂,加速岩体失稳。
    • 王建; 郑帅恒
    • 摘要: 随着我国基建工程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类边坡及其处置措施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也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本文以西南地区某公路开挖边坡为实例,结合该边坡的结构特征、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初步判断;同时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该边坡在正常工况以及非正常工况下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对边坡施工过程中采集的监测数据的分析最终给出了边坡的稳定性综合评价,该计算结果得到边坡开挖过程中使用监测手段的验证。结果表明,边坡总体变形较小,目前支护设计方案是安全的,研究成果有望为同类工程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石振武; 李博; 梁宸晨
    • 摘要: 为研究绥大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开挖前后的水热分布特征,利用海伦站气象数据,结合工程现场实际边坡状况,构建考虑各项气候条件的饱和/非饱和瞬态水热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分析边坡开挖前后水分场、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冻结深度及不同工况下的差异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边坡开挖导致水分场大幅改变,3月中旬体积含水量大幅下降,中下旬下降幅度最大为74.61%,占整个非冻结期91.59%;随着埋深的增加,温度波动变化滞后性明显,波动范围呈指数衰减。未开挖土体冻结深度可达1.95 m,开挖边坡最大冻结深度为0.76 m,冻结消融期为31 d。不同工况下水分场分布状态不同,体积含水量高低受土体渗透性影响较大。高体积含水量会抑制冻结锋面的推进速度,延迟土体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工况下温度变化差异性受体积含水量影响显著。
    • 李少华
    • 摘要: 位于地下开采矿区上部的潘田村X339县道路面严重下沉产生裂缝,裂缝成因复杂、地理位置敏感,威胁过往车辆及行人安全。通过地质环境条件及裂缝变形特征的调查,从地质因素、自然因素、新建公路开挖边坡、西侧早期排土场边坡、重型车辆碾压、排水沟淤积、地下采矿等多方面因素分析,提出了公路裂缝的成因主要为长时间降雨、排水沟淤积、人工边坡失稳,排除了地下开采的造成下沉裂缝的成因,为下一步公路、排水沟及边坡治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 杜威; 胡习文; 杨柱; 丁欢; 陈兴周
    • 摘要: 寒区陡高岸坡开挖卸荷岩体的冻融侵蚀作用严重影响着开挖边坡的长期稳定与安全。以某寒区边坡开挖卸荷岩体为对象,综合考虑开挖扰动与冻融循环侵蚀交互作用的室内试验方案,以卸荷量为损伤划分标准开展三轴卸荷损伤试验制备卸荷损伤岩样,随后进行冻融循环试验与再承载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引发卸荷损伤砂岩内部孔隙裂隙的进一步扩展,其再承载峰前应变增长速率明显加快,且峰前应变量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指数函数模型较好的描述了再承载峰值强度的劣化规律,其量值受到围压大小的控制;卸荷效应为冻融循环侵蚀提供了作用通道,冻融6次时卸荷损伤砂岩表观出现宏观裂纹,且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形扩展,再承载破坏形态表现出冻融次数越多,破裂块体或破坏裂纹也随之增多。
    • 常一伦; 谢婉丽; 姬文龙; 杨惠; 单帅
    • 摘要: 陕北地区采煤活动频繁且持续,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煤矿工业广场的开挖边坡易引发崩塌灾害隐患,给场地内的建筑、设备、人员和车辆等带来极大威胁。当下对于崩塌隐患的分析和预测常采用基于坡表剖面线的二维分析办法,存在人为选定崩塌运动路径随机性大,无法在第三维度研究崩塌分布范围、影响程度等缺点,难以对崩塌灾害进行高效的评估。为解决上述问题,以陕北某煤矿工业广场的开挖边坡为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无人机自动航空摄影测量与自动化建立高精度三维地面模型技术、点云数据提取结构面参数技术及三维崩塌运动模拟技术,分析了历史崩塌分布的统计学特征,岩体结构面的产状和物源区危岩体等特征,并进行了开挖边坡崩塌危岩体的运动特征的模拟,通过模拟,获取了崩塌体的运动轨迹、影响范围和最优路径下的弹跳高度、能量分布等。结果表明,危岩区主要威胁工业广场东北侧的生活区和东南侧的停车场,不会对工业广场中部的G338国道、工业广场西侧的黄土路肩和河流水面构成威胁。其中,A危岩区对生活区影响范围最大,为62 m, D危岩区对停车场影响范围最大,为105 m;最优路径时,D危岩区落石质心距离坡面的高度最大,为8.33 m, A危岩区落石质心距离生活区的高度最大,为4.59 m, C危岩区落石质心距离停车场的高度最大,为5.85 m;被动防护网能较为有效地防护A危岩区的落石,对B危岩区的落石防护作用不显著,对C、D、E、F危岩区无防护效果。有关研究结论可以为崩塌的灾害治理、防治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 曾琇舒
    • 摘要: 以大渡河沿线某复建高速公路工程为背景,选取一处待开挖土质斜坡为研究对象,根据复建线路设计方案以及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采用大型直剪试验对第四系崩坡积碎石土天然、饱和力学特性进行测试,并采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lope模块进行天然、降雨工况下稳定性分析.主要结论:①斜坡第四系覆盖层为崩坡积碎石土,其饱水前后力学强度变化显著,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由应变软化型逐渐转为应变硬化型,饱水后土体内聚力降低46.3%,内摩擦角降低12.4%,内聚力受孔隙水影响程度远高于内摩擦角;②开挖前斜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降雨对其影响程度有限,开挖后形成临空面,坡体稳定性急剧下降,处于欠稳定或失稳临界状态,降雨的叠加使其发生失稳破坏;③根据开挖前后边坡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工程安全、生态环境等因素,同时考虑灾害与生态问题,提出5点防治建议.
    • 曾朋伟
    • 摘要: 为了确定高陂水利枢纽施工导流边坡开挖方案,以相似原理为基础,使用底摩擦模拟实验,研究两种开挖方案边坡的变形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边坡开挖后主要发生沿着软弱夹层的滑动破坏,因方案一变形范围较小,确定其为施工导流边坡开挖方案,锚杆作为支护方案.
    • 聂美军; 张坤勇; 杜伟; 李广山; 张兴其
    • 摘要: 通过不同模型计算所得的开挖边坡安全系数在理论上是一致和统一的,但是边坡特征点位移会由于计算采用的土体本构模型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分别采用能反映真实开挖应力路径的剑桥系列弹塑性本构模型对开挖边坡开展有限元强度折减稳定性分析,然后与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模型计算得到的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但不同模型计算得到的边坡特征点位移不同.采用变形量失稳判据对开挖边坡开展有限元强度折减稳定性分析时必须采用能反映开挖应力路径的本构模型,这样才能结合现场变形观测有效预测开挖边坡工程的土体变形并有效评估开挖边坡的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