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开挖卸荷

开挖卸荷

开挖卸荷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0797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工程地质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10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等;开挖卸荷的相关文献由516位作者贡献,包括宫凤强、司雪峰、李夕兵等。

开挖卸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99%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0797 占比:98.89%

总计:10918篇

开挖卸荷—发文趋势图

开挖卸荷

-研究学者

  • 宫凤强
  • 司雪峰
  • 李夕兵
  • 罗勇
  • 侯公羽
  • 冯帆
  • 刘涛影
  • 姚旭龙
  • 张艳博
  • 曹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宫凤强; 钟文辉; 高明忠; 司雪峰; 伍武星
    • 摘要: 在深部开挖工程中,深部岩石往往经历“三轴高应力+开挖卸荷+动力扰动”的全应力过程。为了研究围压卸荷对深部预应力岩石的动态破坏特征的影响,采用改进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红砂岩进行了一系列三轴卸荷动态压缩试验,还进行了单轴预应力冲击压缩试验(不考虑围压卸荷效应)。结果表明,红砂岩的动态抗压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效应。在应变率近似相等的情况下,三轴卸荷动态压缩试验中岩石的动态强度小于单轴预应力冲击压缩试验中岩石的动态强度。围压卸荷造成明显的强度弱化效应,并采用动态强度弱化因子(DSWF)量化强度弱化程度。在同一个应力路径下,岩石的应变率和入射能呈对数关系;而在入射能相同时,卸荷会导致预应力岩石有着更高的应变率。分析了试样的破坏模式,发现卸荷对试样破坏模式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讨论了围压卸荷对剪切强度参数(内聚力和摩擦角)的影响。在入射能相同时,发生卸荷后的预应力岩石更容易发生破坏。因此,在深部岩石工程开挖设计中应考虑卸荷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
    • 李想
    • 摘要: 金沙水电站大坝右岸征地红线外的山梁子变形体处于导流明渠上方,为避免变形体滑塌威胁电站施工及运行安全,有必要开展该变形体抢险工程的边坡开挖卸荷排险分析,制定安全经济的开挖方案。通过比选不同开挖支护方案和分析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确定了有效施工措施,及时排除险情,消除了电站安全隐患。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 刘和艺; 丛宇; 张黎明; 郑颖人; 王在泉; 阿比尔的; 刘立鹏
    • 摘要: 为探究小跨度隧洞围岩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破坏机制,依据现场工况设计相似模型试验可以直观了解围岩的破坏过程,同时数值模拟技术为洞悉岩体内部的破坏机理提供了可视化手段。本文依托某隧洞工程设计了相似模型的加、卸荷破坏试验,并利用颗粒流分析软件PFC进行数值仿真。对比宏、细观两种尺度下的试验发现,隧洞两侧直墙中部岩体的切向应力峰值最低,该处易受拉破坏。拱肩和拱脚处的围岩因应力集中而松动,该处产生的裂隙与直墙处裂隙贯通后将岩体切割成块是隧洞破坏的主要形式。开挖卸荷的应力路径下,隧洞整体的承载能力更强,但破坏时剥落的岩体更加破碎,围岩的损伤深度更大且内部剪切裂纹占比更多,最终形成的破坏面接近“V”型,同时开挖卸荷还会形成开挖扰动区,使拱顶和拱底处岩体的切向应力峰值降低,部分岩体的承载能力下降。
    • 杜孝杰
    • 摘要: 针对沿空小煤柱巷道易冒顶、大变形、难支护等问题,综合考虑掘、采全过程(巷道开挖与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基于典型矿井现场调研与围岩地质力学参数原位测试结果,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工程类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初始支护设计,开展现场工业性试验并进行日常与综合矿压监测,分析矿压监测数据、评估巷道稳定性、动态优化调整支护设计,最终探索出适用于沿空小煤柱巷道服务全过程的支护技术。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有效地控制小煤柱沿空巷道围岩强烈变形,巷道在掘进期间围岩整体未出现明显的大变形,两帮变形要明显高于顶底板变形且煤柱帮变形最大,可为相似地质条件的沿空巷道支护设计与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 严丛文
    • 摘要: 上跨既有隧道的新建隧道施工,在开挖卸荷导致的变形以及爆破所导致既有隧道振动两方面,影响既有隧道的结构、运营安全。文章依托新建三峡枢纽茅坪港疏港铁路杨木岭隧道,应用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新建隧道对既有隧道的动、静力影响,指导新建铁路施工。研究结果发现新建隧道的开挖卸荷对既有隧道影响较小,控制变形效果较好,同时爆破引起的既有隧道衬砌结构振速较小,在安全范围内。
    • 王建明; 岳星彤; 李天龙; 王欢
    • 摘要: 为探究露天矿不同高度边坡卸荷破坏模式的异同,以辽宁鞍山大孤山铁矿某岩质边坡为背景,利用边坡岩体内优势裂隙组产状、迹长和密度等随机分布参数,构建与边坡结构面具有相似分布规律的二维网络模型,借助PFC数值计算软件,探讨不同开采水平下坡体位移场和裂隙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以及边坡的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出现的裂隙以张拉裂隙为主;裂隙主要出现在靠近坡面一定范围内,从坡面向里,裂隙数量减小,裂隙初始出现在坡脚区域,而后向坡顶发展;边坡开挖后,水平位移由负变为正,且突然增大,而后呈现阶跃型增长;边坡水平和竖向位移最大值发生在坡脚区域和靠近坡面位置,远离坡面,位移逐渐减小。
    • 汤雷; 温嘉琦; 赵新铭; 姜波; 占其兵
    • 摘要: 断层带岩体存在裂隙和高应力损伤历史的特点。为了探究隧道穿越断层带时,具有高应力损伤史的岩体在开挖后的力学特性及其对支护的影响,设计了两种卸荷路径不同的离散元数值模型:一种是峰前卸荷,反映普通隧道开挖;另一种是峰后卸荷,反映断层带内具有高应力损伤历史岩体中的隧道开挖。通过白砂岩试样的三轴压缩物理试验,标定了离散元模型的计算参数,然后通过数值计算对比研究两种卸荷路径下的围岩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有高应力损伤历史的围岩在开挖卸荷后,自承载能力崩溃更快,因此要求支护更加及时;要控制到相同的围岩变形量,峰后卸荷工况所需的支护强度显著增大,更难以支护的细观机理在于拉伸微裂纹的显著发育。
    • 颜赫
    • 摘要: 基于软弱夹层力学性质差,易导致边坡变形失稳破坏的工程问题,本文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历时阶段下含有软弱夹层与不含软弱夹层的边坡稳定性状态,总结了边坡最大剪应变及塑性区分布的变形发展趋势,揭示了软弱夹层对边坡稳定性状态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相较于不含软弱夹层而言,含软弱夹层边坡的稳定性状态受开挖卸荷及降雨入渗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性更大,坡体内部软弱夹层的流塑泥化,再加之抗滑力急剧降低,致使发生沿软弱夹层的滑坡灾害风险增大,因此有必要对含有软弱夹层的边坡工程实施合理有效的加固措施。
    • 胡立明
    • 摘要: 在深基坑工程中,土体的开挖是个逐渐卸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土体的应力状态不断变化.为考虑应力路径对土体的影响,采用GDS三轴仪对上海深邃工程的原状软黏土进行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应力路径下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有效应力路径和变形特性.结果显示:土的峰值强度、孔压、有效应力路径和变形等特性均受到应力路径的显著影响,在实际工程中应考虑这一因素.另外,需特别注意开挖卸荷过程中较小的变形就可能导致的破坏,应防范骤然破坏情况的出现.
    • 张志婷; 潘元贵; 蒋炳; 陈礼仪
    • 摘要: 含节理的岩质边坡开挖卸荷时易发生突发性失稳破坏,对含不同岩桥长度的花岗岩试件开展三轴加载试验,运用红外热像仪全程采集,引入温度特征粗糙度,研究含节理岩石试件三轴加载过程中临空面上平均温度变化和温度特征粗糙度变化特征,将温度特征粗糙度与声发射振铃计数率和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温度特征粗糙度在试件破坏前夕出现突跳现象,而此时平均温度无任何异常表现,温度特征粗糙度前兆性优于平均温度;温度特征粗糙度与声发射振铃计数率和应力应变曲线三者阶段性较为一致,温度特征粗糙度突跳现象均略提前于声发射振铃计数率陡增和应力应变曲线下降;不同岩桥长度试件的温度特征粗糙度变化特征较为一致,以此作为研究指标受节理长度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节理岩质边坡开挖卸荷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