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底板破坏

底板破坏

底板破坏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公路运输、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3842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煤矿安全、煤矿开采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6中国煤炭学会钻探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第13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33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中国)等;底板破坏的相关文献由42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平松、王苏健、姚多喜等。

底板破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3842 占比:99.50%

总计:23963篇

底板破坏—发文趋势图

底板破坏

-研究学者

  • 张平松
  • 王苏健
  • 姚多喜
  • 孙斌杨
  • 张风达
  • 施龙青
  • 欧元超
  • 薛卫峰
  • 韩进
  • 冀瑞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尹尚先; 孟浩鹏; 钱双彬
    • 摘要: 为研究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形态,提出考虑围岩应变软化和采空区接触的FLAC3D有限差分数值方法,以河北开平煤田林西矿2023工作面底板实测导水裂隙带为工程背景,结合朗肯土压力理论定性分析,研究深部煤层底板破坏特征。结果表明:采用应变软化本构关系代替常用摩尔–库伦本构关系能够对围岩塑性破坏后的力学状态更准确表述;采用“应变软化–空–弹性”模型转变的方法,达到模拟采空区顶板垮落后应力传递的效果,弥补了以往煤层开采模拟中采空区垮落后顶底板不接触的固有缺陷;通过采空区顶底板接触与否条件下应力、位移的对比,发现采空区是否接触对数值结果影响巨大,突出考虑采空区接触的必要性;根据模拟结果中塑性剪切应变率的变化,实现了底板滑移面的三维显示,形态为斜向采空区的半包围面状结构;结合朗肯土压力理论将底板塑性区与主动区、过渡区和被动区对应,3个区破坏形式分别为剪切破坏、剪切破坏、拉张与剪切的交互破坏。提出的考虑围岩应变软化及采空区接触的FLAC3D数值方法对煤层开采模拟实现了优化,并可为其他大变形后需考虑接触的工程模拟提供参考。
    • 余国锋; 汪敏华; 任波; 魏廷双; 韩云春; 郑群; 李连崇; 陈建
    • 摘要: 深部煤炭资源开采受高地应力、高承压水及地质构造复杂诱发的突水灾害威胁,而微震监测技术作为一种可实现实时监测预警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灾害防治。以淮南矿区潘二煤矿12123工作面为背景,优化了高瓦斯矿井下的微震监测应用技术,提出了基于采场固有锚杆的底板破坏微震循环监测方法及其相应的应用设备,基于地质构造区内信号特征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井下采场内利用固有的巷道锚杆,通过锚杆探头装配器可有效实施微震循环监测;基于有效波形数据分析下的断层在采动过程中的破坏特征与理论结果相一致,验证了该方法在煤矿岩层破坏监测方面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有利于推动微震监测技术在深部矿井中的广泛应用。
    • 白向挺; 迟羽淳
    • 摘要: 小回沟矿2201首采工作面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工作面,“下三带”破坏范围和深度情况会影响2201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涌出。为解决此问题,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工业试验,确定了2201工作面底板垂深0~9.5 m为采动破坏区域,9.5~18.8 m为裂隙发育区域,大于18.8 m为完整良好区域。这为2201工作面瓦斯治理提供了依据。
    • 王进尚; 王俊; 姚多喜
    • 摘要: 为深入研究底板渗流应力耦合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演变规律,应用FLAC^(3D)固液耦合模式模拟隐伏断层底板岩体的应力分布、变形破坏特征、递进导升渗流规律及裂隙扩展突水机制。数值模拟表明:在矿山压力和承压水压力影响下,随着工作面开挖,打破原来开挖面周围荷载平衡,底板岩层节理裂隙经历张开、闭合、扩展反复循环过程,当矿压破坏带和递进导升带之间的岩桥贯通,递进导升高度渗入底板破坏区域相互连通,发生底板突水,直观揭示了底板渗流应力耦合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机理。
    • 轩召军; 常庆粮
    • 摘要: 针对岱庄煤矿高承压水上、建筑物下长壁膏体充填工作面安全采煤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膏体充填开采工作面的等效巷道底板破坏理论,并基于该理论对膏体充填开采工作面底板破坏的时空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到膏体充填工作面底板塑性破坏区及其范围。根据岱庄煤矿11607试验工作面的现场实际,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结果得出:当试验工作面充填步距自1.2 m上升至3.6 m时,工作面底板岩层已贯通的塑性区深度未发现明显变化,已贯通的塑性区延伸至底板泥岩和细粒砂岩层,其深度约为3.6 m。结合岱庄煤矿11607试验工作面底板岩层导水裂隙的种类,将其底板岩层划分为底板完整区、构造发育区及底板薄弱区,并针对底板不同划区,提出膏体充填工作面底板破坏分区防治技术措施。通过现场注水试验法对试验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进行探测,结果显示试验工作面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在3 m左右。
    • 郎君
    • 摘要: 承压水上带压开采对于保护水资源和提高矿井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底板破坏特征和裂隙演化规律是保证安全回采的前提。以山西某矿为试验矿井,采用分段注水、钻孔电视探测、微震技术对底板破坏深度进行研究,对工作面底板破坏裂隙演化进行数字化分析,并对采动底板破坏特征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缓倾斜中厚煤层底板破坏深度为31.6~34.4 m;工作面回采前裂隙发育程度低,回采后裂隙数量呈上升—下降—持平的形态分布;工作面回采前底板裂隙宽度以小于5 mm为主,采动后裂隙宽度以11~25 mm为主;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底板破坏并产生裂隙,继而裂隙宽度增加,并产生横向裂隙,底板近煤壁区域裂隙贯通,裂隙发育程度较高;底板垂直应力曲线呈“勺子”型分布且形成较大范围的塑性破坏区,是工作面开采易突水区域。
    • 吴振岭
    • 摘要: 为了评价王家岭煤矿2号煤层带压开采的安全性,在分析了井田奥灰含水层富水性特征、2号煤层底板隔水层的阻水能力、2号煤层开采底板扰动破坏带深度的基础上,采用突水系数法对2号煤层奥灰带压开采进行了评价。经分析研究,井田内2号煤层奥灰突水系数为0.010~0.048 MPa/m,均小于煤层底板受构造破坏地带的临界突水系数0.06 MPa/m,正常地段属于非突水危险区,构造地段属于突水威胁区,不存在突水危险区。
    • 丁湘; 周新河; 闫鑫; 吴访; 蒲治国; 孟广山
    • 摘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深埋条件下煤层采动底板扰动破坏深度难以确定的问题,分别采用“三下”规范经验公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塑性力学理论公式计算、数值模拟和钻孔窥视探测等方法,研究了煤层采动底板破坏深度。研究结果显示,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探测窥视结果较为接近,但该方法流程复杂,应用难度较大;钻孔探测窥视结果为实测值,可信度最高,但施工及观测困难,不宜作为常用手段;而塑性力学理论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探测窥视结果基本一致,且计算方便,可适用于近距离深埋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计算,从而为采空区探放水设计及底板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薛卫峰; 侯恩科; 王苏健
    • 摘要: 为深入揭示切顶沿空留巷底板破坏发育特征,掌握底板破坏发育规律,以澄合矿区董东煤矿501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孔间电阻率成像、钻孔窥视、压水试验等综合探查手段对工作面沿倾向方向及垂直方向底板破坏发育特征与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沿倾向方向,切顶侧与未切顶侧底板破坏发育深度在工作面中部为8.0 m,最大破坏发育深度位于巷道两侧各自工作面边缘,分别为9.0 m与9.5 m,破坏发育深度呈现由工作面边缘向中部逐渐变小直至稳定的变化规律;沿垂直方向,自上而下整体裂隙以垂直裂隙为主,在不同岩性间的层间裂隙局部发育,采动裂隙发育至垂深8.7 m处,垂深10.9 m以下石英砂岩中发育边缘光滑、连通性较差的原生裂隙;切顶作用对于底板破坏发育的影响范围包含巷道两侧15 m范围以内,巷道两侧底板破坏发育深度有显著差别,切顶侧采空区底板最大破坏发育深度较未切顶侧有一定降低,减小幅度0.5 m,切顶作用在一定程度降低底板破坏发育深度;巷道两侧底板破坏发育深度不同的根本原因:顶板进行切缝卸压,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巷道两侧工作面顶板的应力传递,进而促使巷道及切顶侧工作面适当范围内的采动压力进一步减弱,在此效应的影响下切顶侧顶板垮落较为充分,采空区的重新压实限制底板垂向移动的自由空间,很好地抑制底板破坏深度的进一步发育。
    • 段彦飞
    • 摘要: 为研究长平矿3#煤、15#煤层底板破坏特征,以3#煤层5302首采面及其正下方15#煤层工作面采场条件为背景,3#煤层首采5302工作面及其正下方15#煤层工作面的多煤层开采为研究对象,运用FLAC3D计算软件进行底板岩体采动破坏特征模拟,分别得到了3#煤、15#煤层底板破坏深度,模拟结果表明:3#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平均值约为18.7m,15#煤层约为21.4m.模拟结果对矿井下一步防治水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布局提供可靠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