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B4C

B4C

B4C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2352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3395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工程、复合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暨第四届全球华人塑性加工技术研讨会、2009中国博士后材料与冶金科学大会、2008年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等;B4C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张伟、王伟等。

B4C—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3395 占比:99.89%

总计:123529篇

B4C—发文趋势图

B4C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伟
  • 王伟
  • 王涛
  • 赵明
  • 陈伟
  • 张涛
  • 陈强
  • 彭师奇
  • 王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徐琰晟; 张石岩
    • 摘要: 阐述对于B_(4)C/Al复合材料的准静态力学性能测试,并结合微观分析,得出B_(4)C含量对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其断面破坏方式。
    • 韩彬; 胡春阳; 韩伟; 贾晨昕; 张琪; 苏成明; 李美艳; 曹鹏
    • 摘要: 目的探究海洋工程装备表面高效高质量强化及改性新技术,提高17-4PH不锈钢层制备效率及综合性能。方法采用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制备17-4PH丝材、17-4PH丝材协同B4C粉末及17-4PH丝材协同Cr_(3)C_(2)粉末3种熔覆层。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仪等仪器分析熔覆层的组织结构。利用显微硬度计及电化学工作站测试熔覆层的硬度及耐蚀性。结果17-4PH丝材熔覆层主要为α相(马氏体),而2种丝粉协同熔覆层的相结构除α相(马氏体)外还出现γ相(奥氏体)。3种熔覆层组织及成分整体均匀,丝粉协同熔覆层晶界出现Cr、Nb等碳化物析出,表层分布碳化物颗粒。碳化物颗粒的添加提高了熔覆层硬度,尤其是B_(4)C颗粒,其作为硬质相来增强熔覆层,在均匀细化晶粒的同时使得晶界和晶内析出大量第二相颗粒,硬度较未添加碳化物颗粒的17-4PH丝材熔覆层提升约35.53%。3种熔覆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均较好,尤其是协同添加Cr_(3)C_(2)颗粒的熔覆层,相较于17-4PH丝材熔覆层,其腐蚀电流密度由0.592400μA/cm^(2)降低至0.014094μA/cm^(2),腐蚀电位由–0.31405 V提高至–0.13464 V。结论在40 mm/s的熔覆速度下,使用协同预热的焊丝与同轴送进的粉末,高效高质量制备了不锈钢层,充分结合了热丝熔覆效率高及送粉熔覆成分易调节等优点。相较于17-4PH丝材熔覆层,2种丝粉协同熔覆层的物相均除α相外出现了γ相,碳化物的添加细化了组织,且晶界有新的析出相。17-4PH丝材协同B_(4)C粉末熔覆层硬度显著提高,而17-4PH丝材协同Cr_(3)C_(2)粉末熔覆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明显提升。
    • 陈威; 郝文慧; 高东强; 李秀青
    • 摘要: 为提升B_(4)C基陶瓷的力学性能,利用热压烧结工艺在不同压力(30,35,40 MPa)下制备了B_(4)C-20%SiC(质量分数)复合陶瓷试样,并对其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阿基米德排水法、压痕法、三点弯曲法、单边切口梁法测定复合陶瓷的密度、气孔率、维氏硬度、弯曲强度以及断裂韧性,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并表征复合陶瓷的微观组织、物相组成、断口形貌等。研究结果表明,B_(4)C-SiC复合陶瓷主要由B_(4)C和SiC两相组成,其微观组织随着烧结压力的增大而变得更加致密;当烧结压力由30增至40 MPa时,B_(4)C-SiC复合陶瓷的密度由2.22增至2.64 g·cm^(-3),气孔率由1.47%降至1.02%,维氏硬度由17.0升至32.6 GPa,弯曲强度由312.7提升至447.6 MPa,断裂韧性由4.79增至7.21 MPa·m^(1/2)。当烧结压力达到40 MPa时,复合陶瓷断裂过程中,发生裂纹偏转,这种现象与致密的微观组织以及B_(4)C和SiC热膨胀系数不匹配有关。
    • 蔡玮; 陈金凤; 鞠茂奇; 丛培源
    • 摘要: 以烧结莫来石、α-Al_(2)O_(3)微粉、板状刚玉和进口蓝晶石为原料,以硅溶胶为结合剂,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B_(4)C(分别为0、0.2%、0.4%、0.6%和0.8%),于1450°C保温3 h热处理后制备了莫来石-刚玉浇注料试样,研究了B_(4)C外加量对莫来石-刚玉浇注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_(4)C加入量的增加,试样在1450°C热处理条件下的膨胀量先减小后增大,体积密度变化较小,显气孔率逐渐降低,常温强度有所提高,高温抗折强度提升显著,抗热震性能先升高后降低。B_(4)C加入试样后促进富硼液相的生成,Al_(2)O_(3)和SiO_(2)的晶粒被富硼液相润湿,使晶粒界面具有小的形核势垒,高的形核速率和高的移动速率,有利于莫来石相的生长,产生体积膨胀,形成一定量的微裂纹,提高了试样的抗热震性能。综合考虑,B_(4)C的最佳加入量为4%(w)。
    • 郭顺; 王朋坤; 顾介仁; 彭勇; 徐俊强; 周琦
    • 摘要: 采用真空电弧熔炼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B_(4)C的Ti6Al4V/B_(4)C钛基复合材料,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静态压缩及拉伸测试等对其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电弧熔炼过程B4C与钛基体原位反应生成TiB,TiC及TiB_(2)相,TiB呈现一维生长晶须状,TiC呈现颗粒状,在B4C质量分数为10%时生成块状TiB2,并可能会形成特殊的中空棱柱状结构Ti(BxCy)聚合物.原位反应生成的TiB_(2)可显著提高钛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当B_(4)C质量分数为0.5%时,钛基复合材料原位反应生成的连续网状、均匀分布的TiB和TiC试样具有最优力学性能,试样最大抗压强度值达到1990 MPa,最大压缩应变为35.5%,压缩性能超过熔炼钛合金,抗拉强度达到1034 MPa,与熔炼钛合金材料相比提高近24%,但塑性有所降低,并随着B_(4)C含量增加,抗拉强度逐渐下降,其断裂方式由韧性断裂转变为脆性断裂.
    • 张新欣; 师文建; 赵宇; 薛慧春; 禹国梁; 李美霖; 陈辉; 张嘉; 成泰民
    • 摘要: 富硼材料常由难以压缩的硼二十面体结构单元构成,因此硬度较高,是研发新型硬质或超硬材料的重要候选体系.利用原子替换方法,从理论上设计一种基于硼二十面体结构单元的新型立方B_(4)C结构,这一新B_(4)C结构由B_(12)二十面体通过C原子相连.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研究这一结构的原子成键、热学及动力学稳定性、电子性质、弹性性质及理论硬度等.研究结果表明:在立方B_(4)C结构中B-B之间多以三中心多电子共价键结合,并形成难以压缩的B_(12)二十面体构型,二十面体之间通过C-B双中心共价键结合;该结构在50 GPa压强下,能量低于实验提出的菱方相B_(4)C,且动力学声子谱稳定,因此有望从实验获得;该结构理论计算维氏硬度高于20 GPa,且同时兼具金属性,是潜在的导电硬质材料.该研究将为后期实验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张新欣; 师文建; 赵宇; 薛慧春; 禹国梁; 李美霖; 陈辉; 张嘉; 成泰民
    • 摘要: 富硼材料常由难以压缩的硼二十面体结构单元构成,因此硬度较高,是研发新型硬质或超硬材料的重要候选体系.利用原子替换方法,从理论上设计一种基于硼二十面体结构单元的新型立方B4 C结构,这一新B4 C结构由B12二十面体通过C原子相连.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研究这一结构的原子成键、热学及动力学稳定性、电子性质、弹性性质及理论硬度等.研究结果表明:在立方B4 C结构中B—B之间多以三中心多电子共价键结合,并形成难以压缩的B12二十面体构型,二十面体之间通过C—B双中心共价键结合;该结构在50 GPa压强下,能量低于实验提出的菱方相B4 C,且动力学声子谱稳定,因此有望从实验获得;该结构理论计算维氏硬度高于20 GPa,且同时兼具金属性,是潜在的导电硬质材料.该研究将为后期实验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徐天寒; 张叶; 戴耀东
    • 摘要: 随着核电和核动力的发展,热中子防护材料需具备屏蔽性能好、质量轻和机械强度高等特点,而Al基复合材料特别是Al基稀土材料正具备这一特点,因此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热中子屏蔽Gd/Al复合材料,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材料的热中子透射率,通过对比分析得到功能粒子Gd对纯Al材料的中子透射率的改善效果要优于功能粒子B4 C的结论.当Gd/Al复合热中子屏蔽材料的厚度大于2 mm,Gd质量含量应不需大于6%.最后将本文的研究成果应用在乏燃料储存格架材料优化设计中,并得到Gd/Al复合材料辐射性能最佳配比是Gd质量含量4%、复合材料厚度3 mm.
    • 董国文; 陈飘; 任国平; 王超; 金曙光; 叶捷; 周顺桂
    • 摘要: 以Pseudomonas stutzeri (.P stutzeri) A1501为模式固氮菌株、碳化硼(B4C)为典型电子传递载体构建电催化氮还原体系,探究B4C添加对该体系固氮产氨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B4C能够显著提高P stutzeri A1501介导的电催化氮还原体系的产氨性能.在0.4g/L投加量条件下,900°C煅烧温度下制备的B4C(B4C900)的添加能够使电催化体系氨累积量提高117%,这是由于B4C900表面丰富的活化位点能够促进N2吸附与活化.此外,电化学和光谱学谱图表明,B4C900的添加不仅能够促使P.stutzeri A1501分泌更多的氧化还原活性物质,而且驱动高活性阴极生物膜的形成,进而强化电极电子的长距离传递及利用.
    • 时海芳; 王红蕾; 李强; 张正强; 刘忆
    • 摘要: 为了研究B_(4)C对AlCuFeNiCo高熵合金涂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使用氩弧熔覆的方法在Q235钢表面制备了AlCuFeNiCo(B_(4)C)_(x)高熵合金涂层,研究了B_(4)C的加入对AlCuFeNiCo高熵合金的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CuFeNiCo(B_(4)C)_(x)高熵合金涂层均由面心立方结构(fcc)和体心立方结构(bcc)两相组成,B_(4)C的加入使得fcc相含量不断增多,但并未生成复杂的金属间化合物,同时未发现有未熔化的B_(4)C颗粒存在,其组织则由树枝晶构成。硬度方面,随着B_(4)C含量的增加,高熵合金涂层硬度不断提升,其中AlCuFeNiCo(B_(4)C)_(0.4)的硬度最高,可达62.68 HRC。耐磨性方面也相同,相比于未添加B_(4)C的涂层,AlCuFeNiCo(B_(4)C)_(0.4)的耐磨性能提升了34.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