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庄学

庄学

庄学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篇、专利文献13151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五台山研究、船山学刊等; 庄学的相关文献由15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莹、刘洪生、王德龙等。

庄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3 占比:1.22%

专利文献>

论文:13151 占比:98.78%

总计:13314篇

庄学—发文趋势图

庄学

-研究学者

  • 刘莹
  • 刘洪生
  • 王德龙
  • 高深
  • 任继愈
  • 佘红云
  • 师瑞
  • 曹爱华
  • 李加武
  • 牛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颜思齐; 刘松来
    • 摘要: 自然山水自六朝以来一直被文人视为主要的审美对象之一,晚明文人出于对自然山水与自我心理感受的纯粹关注,开拓出藉由山水通往主体心灵自由的审美路径。其中,公安派袁宏道的山水文学将庄学与“性灵”文学相结合的尝试更是堪称典范。袁宏道凭借对庄学的深刻领悟和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受,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在审美视角、审美趣味和审美体验上别出机杼,远契庄学精髓又不失公安派“性灵”之内质;既是庄学的赓续,更是对庄子审美境界的超越与创新,其文学史意义不容小觑。
    • 丁四新; 费春浩
    • 摘要: 陆西星对庄学中的礼学思想的探讨,是在其道论视域下进行的。陆西星认为,道与礼之间存在“自本生末”和“逐末忘本”两种本末关系。在礼的起源问题上,陆西星从圣人法天道以立人道和礼发自人的真性两个方面提出了道为礼之源的主张。在何为“至礼”的问题上,他又提出了“至礼则质任自然”和“礼不忘其始”的观点。在前者中,“自然”既有“无心”义,又有“本体”义,既主张不执着于具体的礼仪制度,又强调道德本体的自然流露。而后者则一方面强调道在礼中的重要性和礼返回于道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指出大化流行就是天地之礼,尊重、理解并安于此天地大化之流行而始终与化俱化,方为懂礼。陆西星庄学中的礼学思想,是其沟通儒道思想的理论成果,不但为其诠释《庄子》中某些疑难问题提供了资源,还将道家礼学思想提升到了更为广阔的生命境域。
    • 孟驱洋
    • 摘要: 阳明良知学说不唯在《拔本塞源论》这篇文章中有扩展之处,分别是:1由个人而扩展至人类全体;2由人与人之相同的德性处而扩展至人与人相异的才能处;3由伦理问题而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切问题;4由内心而扩展至社会秩序与事业(此观点受到钱穆先生《阳明学述要》“拔本塞源”等章节的启发,笔者做出进一步完善)。如果我们将视野再放大,会看到良知学说进一步的扩展之处,它不仅在阳明学说内部,与其圣人观合为一体;亦扩展至阳明学说之外,与庄学“逍遥”“齐物”产生勾连。
    • 李凯
    • 摘要: 庄子认为,万物间其实没有差异,差异只是人的"成心"所造成的假相,不过,庄子并未交代何为"成心".这一"齐物"思想的逻辑系统尚不严密,因此,它很难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哲学.庄子后学认为,万物间确有差异,但只要能够各任其性,万物便在合于自然的意义上齐一.这一"齐物"思想具备了严密的逻辑系统,但庄子后学并未将这种思想冠以"齐物"之名,因此,从"齐物"哲学建构的角度而言,这种思想尚不具备哲学体系所应有的表达明确的特征.郭象受庄子后学"齐物"理路的启发,又合庄子的"逍遥""齐物"二义为一,而提出了一种"任性""齐物"思想,对于这种思想,郭象明确地用"齐物"加以命名.郭象的"齐物"思想既具备了严密的逻辑系统,又得以明确地表达和论证,庄学对"齐物"哲学的建构至郭象方得圆满.
    • 崔雪茹; 董文果
    • 摘要: 因为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相似,庄学在魏晋时期复兴,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士人阶层的思想背景、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因此记录魏晋士人言行的《世说新语》中大量蕴含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文章通过阐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并联系《世说新语》中的一些故事具体分析,指出庄子及魏晋名士在相似的时代环境下采取了"回到自然中去!"的反异化进路,其哲学思想的价值旨趣在于自然主义和人的绝对自由的实现,其主要内涵在于理想人格的塑造、"齐物论"和"安时处顺",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哲学,具有浪漫主义和美学特点.
    • 王英娜
    • 摘要: 经学“六变”是廖平解庄的思想基础.廖氏经学与庄学之间是一种互动融合关系,《庄子》等书的义实与精华影响了廖平经学初变的思想;“二变”以后,他则以经学思想重新诠解《庄子》,认为庄源于孔,并提出《庄子》为今文经派、属大统、归天学等新见.廖平将庄子等道家思想融入经学,为儒家的传统“人学”补充了“天学”的理论依据,从而建构起形上认知与形下践行合一的经学体系.在庄学史上,廖平以经学阐释《庄子》使传统“以儒解庄”发生了新变.
    • 刁生虎; 白昊旭
    • 摘要: 方勇先生所著《方山子文集》是其多年治学及创作成果的重要荟萃.《方山子文集》共三十一册,涵盖《藏山集》《〈子藏〉纪事》《"新子学"构想》《卮言录》《上林集》《存雅堂遗稿斠补》《南宋移民诗人群体研究》《庄子十日谈》《庄子书目提要》《庄子学史》《庄学史略》《庄子诠评》《庄子纂要》《庄子今诂》《孟子今诂》《墨子今诂》《荀子今诂》《周汉文钞》《书径掠影》等内容.该文集不仅展现了方勇先生在文言体文章创作上的斐然文采,而且更加充分体现其披沙拣金、取精用弘的文献整理素质,孕大含深、言之成理的理论建构能力以及不忘初心、开拓创新的学术品格底色.《方子山文集》文献与义理并举、理论与创作兼备,必将嘉惠于学林.
    • 师瑞
    • 摘要: 晚明僧人觉浪道盛之解庄,因"托孤"说闻名于后世.他认为庄子虽假托于老子无为之言,实乃儒家"天人一贯"之宗.学者据此认为道盛是"以儒解庄",且往往只从"以儒解庄"的角度解读道盛的解庄作品,而忽视了道盛的禅宗思想视域.结合道盛的其他佛学著作,分析道盛的佛学思想及其"三教"会通思想,认为道盛是以禅宗思想统摄佛教诸宗,并以"身心性命"融摄"三教"为一体,从而建构起一套"集大成"思想.在此基础上,道盛从世间法层面摄庄归儒,认为作为世间法的儒学与作为出世间法的佛教相辅相成,应相互配合以安顿众生的身心性命.当然,从生死根本问题上来看,作为世间法的儒学不如佛教更为究竟.从究竟义上说,道盛解庄是基于禅宗心性论,以"身心性命"会通"三教",进而在世间法层面摄庄归儒,在出世间法层面摄儒归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