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预性研究

干预性研究

干预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48946篇;相关期刊316种,包括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医学临床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老年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预防高峰论坛等;干预性研究的相关文献由471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志、洪震、李冰等。

干预性研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0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8946 占比:99.69%

总计:450357篇

干预性研究—发文趋势图

干预性研究

-研究学者

  • 王文志
  • 洪震
  • 李冰
  • 周书明
  • 尹秋生
  • 曹少军
  • 刘运海
  • 姚依群
  • 孙江平
  • 张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1、题目条目1:体现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研究类型。论文题目中,要体现实验设计的三要素:研究对象、研究因素、效应或结局,或者体现目标人群和主要结局。明确研究类型,如观察性研究或干预性研究
    • 刘智华; 侯小倩
    • 摘要: 慢性心力衰竭在我国的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数的20%[1],是临床上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本病预后较差,患者的5年死亡率高达50%[2]。调查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普遍缺乏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饮食、运动保健等知识,健康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近年来,自我效能理论在慢性疾病自我管理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的干预性研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4]。本研究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孙超; 范建高
    •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迄今为止,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仍是最重要的NAFLD治疗措施。然而,传统生活方式干预依赖于医院复诊随访,患者执行力和依从性差,而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数字疗法可克服这些弊端,在NAFLD患者中的应用初见成效。本文概述了数字疗法在医学和NAFLD治疗中的应用,旨在为NAFLD的治疗提供借鉴。
    • 摘要: 条目2c:注册网站和编号。干预性研究和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开始实施之前,原则上要在国际公认的专业网站注册,在论文的适当位置报告网址和编号。观察性研究中,不强制要求提供注册网址和编号。3前言条目3:阐述研究背景以及科学问题。
    • 林晶; 李岚; 刘颖
    • 摘要: 目的:探讨Snyder希望理论指导下的行为干预对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NTM)肺病患者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肺科医院2021年1—6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75例NTM肺病患者作为对照组,7—12月的75例NTM肺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Snyder希望理论指导下的行为干预。通过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Herth希望量表(HHI)、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以及肺总量(TCL)、用力肺活量(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后负性情绪、应对方式(包括面对、回避、屈服3个维度)、治疗依从性,以及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CD-RISC10评分[(32.22±3.23)分]、HHI评分[(38.36±3.33)分]、MCMQ面对维度评分[(28.84±2.23)分]、肺总量[(5.32±0.73)L]、用力肺活量[(4.24±0.75)L]、一氧化碳弥散量水平[(18.68±3.22)ml·min^(-1)·mmHg^(-1)]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28±3.37)分、(30.68±3.35)分、(21.23±2.25)分、(4.83±0.58)L、(3.28±0.53)L、(15.95±2.21)ml·min^(-1)·mmHg^(-1)](t=11.020、14.081、20.804、4.551、9.053、6.054,P值均<0.001);治疗依从性[97.33%(73/75)]也高于对照组[88.00%(66/75)](χ^(2)=4.807,P=0.028);但回避维度评分[(15.24±1.25)分]和屈服维度评分[(7.68±1.22)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98±2.23)分、(10.95±2.21)分](t=12.680、11.218,P值均<0.001)。结论:Snyder希望理论指导下的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NTM肺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应对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肺功能。
    • 孙振嘉; 刘雨佳; 李梓涵; 魏舒婷; 刘崟; 杨行雷
    • 摘要: 目的 研究8周10-20-30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es training, MICT)对19~23岁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和运动能力的作用。方法 招募254名女大学生,根据BMI和体力活动水平筛选出50名符合实验标准的受试者分为10-20-30组(20人)、MICT组(20人)和对照组(10人),10-20-30组和MICT组分别进行8周的10-20-30训练和MICT训练、每周3次,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受试前后接受体成分、100m跑、3 000m跑、最大无氧功率、身体做功能力、VO_(2)max和心率无氧阈测试。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差异。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10-20-30组和MICT组的体脂率、100m跑与3 000m成绩、PWC170、VO_(2)max和心率无氧阈均显著提高。10-20-30组BMI和体重在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去脂体重、肺活量和最大无氧功率分别提高了0.43kg、150ml、30w;MICT组BMI、体重和去脂体重分别降低了0.63、1.67kg、0.62kg,肺活量和最大无氧功率在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0-20-30训练、MICT训练在改善体成分、提高有氧能力方面具有相似的干预效果。但在提升无氧能力方面,10-20-30训练优于MICT训练。10-20-30训练的训练时间和训练量均少于MICT组,具有省时高效的特点。
    • 吴周理; 王森; 叶开友; 潘俊锋; 刘月婷; 顾相虹; 汪月琴; 王淑雯
    •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浦区农村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情况,并对老年人防跌倒干预综合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于2017年8月在上海市青浦区2个居委(金泽社区、香花桥街道)抽取920名60岁及以上的青浦区农村户籍老年人作为基线调查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予以1年的预防跌倒的综合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2018年8月再次对两组老年人的跌倒情况进行随访调查,比较两组跌倒情况有无差异,从而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在干预前后,干预组的跌倒发生率从8.3%下降到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跌倒发生率从8.7%下降到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2,P=0.008);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跌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老年人对跌倒的大部分基本认知情况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8~8.844,P=0.003~0.019)。干预组经环境干预后,其部分居住环境项目有所改善(P<0.05)。结论 对该地区老年人实施1年的综合干预措施后,未能明显降低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但通过干预和健康教育提高了跌倒的认知水平及防跌意识,促进了居住环境的改善。
    • 裴建琴; 张艳; 陆江波; 张洁; 姚梦洁; 代金枝; 钱维
    • 摘要: 目的探讨团体感觉运动训练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阴性症状干预效果。方法选取63例老年精神科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干预组在精神科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团体感觉运动训练,每周3次,共24次,两组干预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阴性症状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index,MBI)评定干预效果,随访6个月比较患者复发率。结果干预8周后,干预组MMSE、MBI总分高于对照组,干预组SANS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感觉运动训练能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复发率。
    • 张洪璐; 于泽洋; 宋德胜; 黄慧杰; 李长平
    • 摘要: 倾向评分(propensity score, PS)由Rosenbaum和Rubin于1983年提出,是一种对观察性研究、非随机化干预性研究或随机化失败的研究中混杂因素进行校正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医学等领域。本文主要介绍三种倾向评分分析方法的SAS 9.4软件实现,分别是倾向评分匹配、分层和加权,这三种方法可有效均衡混杂因素的组间分布差异,从而减少混杂偏倚,获得干预效应的有效估计。
    • 解有成; 康殷楠; 李初谊; 郑英; 张久聪; 于晓辉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综合征(post⁃covid⁃19 syndrome,PCS)是部分患者在遭受新冠肺炎后持续出现一些不能用其他诊断来解释的包括呼吸、运动、心身等功能障碍的后遗症,康复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恢复与重建缺失功能,提升生活质量。传统康复形式患者依从性差且花费巨大,因此如何降低疾病负担,提高PCS治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近年来,数字疗法以其良好的安全性、依从性以及经济性为PCS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也成为了提高PCS治疗效果的潜在候选者。当前,早期临床研究已经报道了数字疗法单一及联合治疗在PCS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数字疗法在PCS中的临床试验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