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带下病

带下病

带下病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0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54637篇;相关期刊219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黑龙江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年会、第三届岐黄论坛——妇科炎症性疾病中医药防治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等;带下病的相关文献由1299位作者贡献,包括薛武更、王信锁、陈冠卿等。

带下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0 占比:1.26%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54637 占比:98.67%

总计:55373篇

带下病—发文趋势图

带下病

-研究学者

  • 薛武更
  • 王信锁
  • 陈冠卿
  • 陈洪波
  • 王芳
  • 周佳佳
  • 刘英莲
  • 姚丽
  • 岳雯
  • 李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志霞; 陈敏红
    • 摘要: 盆腔炎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容易反复发作,急性期病势急重,慢性炎症期缠绵难愈,严重影响妇女生殖健康。黄健玲教授认为湿邪、血瘀是贯穿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病机,要分清寒热、注重缓急,辨证论治,治则以祛湿破瘀兼顾扶正。主张分阶段论治,起病初期宜清热解毒佐以通腑泄热,病达中期宜清热利湿、芳香化浊,病至后期宜活血化瘀、益气养阴,酌加清热利湿,需注意顾护正气,祛邪不伤正,预防复发则需注重固本培元、健脾补肾。临证用药谨记固护脾胃,切忌一味地攻伐,灵活使用道地药材,擅于妙用药对组合应用,且有临证验方之自拟盆炎方、输卵管炎性不孕方等,善于内外同治,结合毛冬青灌肠、四黄散外敷等多管齐下、直达病灶。黄健玲教授临证变通,综合运用中医特色疗法,以调节脏腑阴阳,疏导胞宫胞脉,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学习和借鉴。
    • 董思思; 李晓红; 万莉
    • 摘要: 带下病在妇科疾病中较为常见而且多发,如果不予重视及间断治疗,则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进而对女性的心理及身体产生影响。带下病有广义及狭义之分,也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之分,本综述讨论狭义病理带下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带下病发病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对早期预防及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边思怡; 李艳丽; 高静
    • 摘要: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叶天士治疗带下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叶天士医案大全》中关于带下病的医案,采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及SPSS 25.0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频次,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叶天士治疗带下病医案处方40首,包含91味中药,用药总频次为294次。其中频次≥10次的中药有7味,从高到低依次为当归、枸杞子、茯苓、鹿角霜、杜仲、沙苑子及人参;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四气以温、平、寒为主,关联分析显示沙苑子、鹿角霜-枸杞子,鹿角霜、枸杞子-沙苑子置信度最高,枸杞子-沙苑子支持度最高;聚类分析得出5个有效聚类群。结论:叶天士治疗带下病重药物气味,常用甘温补养、辛润通络、咸苦坚阴及甘淡渗湿之法,以达温奇摄带、宣补带脉、滋补肝肾、调护心脾之效。
    • 王阳; 刘小月; 卜晓玲
    • 摘要: 目的:研究参芪扶正汤不同途径给药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究参芪扶正汤对SPID小鼠模型上生殖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轻链蛋白3(LC3)]的影响,探讨潜在治疗机制。方法:选取60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7~8周龄,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灌胃组、中药灌肠组、中药联合组。造模成功后中药组分别予中药灌胃、灌肠及灌胃联合灌肠,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予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西药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溶液灌胃。治疗15 d后评估各组小鼠脸谱疼痛评分(MGS),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测定上生殖道组织Beclin-1、LC3-I及LC3-II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上生殖道不同部位组织Beclin-1、LC3的蛋白定位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MGS,TNF-α、Beclin-1及LC3-II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中药灌胃、灌肠、联合组小鼠MGS、TNF-α均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灌胃、灌肠、联合组Beclin-1、LC3-I、LC3-II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参芪扶正汤可以改善SPID慢性盆腔痛的症状、降低小鼠上生殖道组织炎症因子表达、促进细胞自噬;调节细胞自噬可能是参芪扶正汤治疗SPID的潜在机制;口服联合灌肠给药较单一途径给药而言并不能明显提高治疗SPID的临床疗效。
    • 王艺颖; 李瑛
    • 摘要: 《针灸甲乙经》中关于带下病的针灸治疗主要见于《卷十二·妇人杂病第十》,该章节记载了与带下病相关的疾病名称、临床表现和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该文在此章节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中医妇科和针灸理论,对带下病的针灸治疗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
    • 刘莉莉; 王娟娟; 苏静; 黄向东
    • 摘要: 目的研究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带下病的效果及对患者阴道菌群、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121例肝郁脾虚型带下病,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62例(予逍遥散加减联合甲硝唑治疗)和对照组59例(予甲硝唑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阴道菌群状况,治疗前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带下病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阴道微生态及炎性因子水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陈聪; 卢岩; 王健; 吴豪
    • 摘要: 热敏灸在妇科临床中的适应病症广泛,多用于治疗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证型以寒、湿、瘀和虚证为主,腧穴热敏化通过“辨敏施灸、个体化消敏灸量”的治疗原则以达到“小刺激、大反应”的效果,且均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就妇科疾病热敏腧穴的分布规律来看,小腹部、腰骶部、下肢部等是热敏化腧穴的高发区,多出现于相关病变脏器的体表投影区(子宫及附件、膀胱等脏器)及相关经络,其中,关元、中极、腰阳关、次髎、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子宫等穴区的出现频率较高,且95%的热敏腧穴都会发生循经感传,主要集中于任脉、督脉、脾经、肾经、膀胱经。目前,本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文献质量总体偏低,缺乏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诊疗方案和标准;(2)多数临床观察实验没有对热敏现象及其客观指标进行描述;(3)部分文献的治疗选穴为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选穴,并没有完全按照热敏灸的探查标准进行选穴,对于非腧穴的热敏化现象缺乏记录和统计;(4)热敏灸感、灸量的探查和判定依靠医者观察及患者自我感知,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客观指标的判断标准;(5)热敏灸在妇科病的应用多以病程缓慢的病症为主,对急性病、急性疼痛的研究相对较少;(6)热敏灸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居多,对于热敏灸的效应靶点、作用机制等基础研究的探索相对不足。今后,应扩大病种研究范围,进行系统化、客观化、规范化的深入研究,充分发挥热敏灸在治疗妇科疾病的潜在价值,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 刘敏; 储继军(指导)
    • 摘要: 导师储继军系医学博士,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十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多种妇科常见病、疑难杂症均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跟从储师学习,受益颇丰,现将储师基于“宛陈”理论辨治妇科病验案总结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 边思怡; 李艳丽; 高静
    • 摘要: 叶天士治疗带下病,遵仲景、东垣等多家学说,对阴虚性带下,善用柔润肝肾之法润补奇经固带;对虚寒性带下,善用温养冲任之法温通奇经摄带;对冲脉逆乱所致带下,常用和胃通阳之法调冲和胃敛带。脏腑内伤引起的带下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多由脾虚失运、肝郁乘脾、肾阳虚衰、肝肾阴虚所致。脾虚失运者,多用四君子汤健脾升阳固带;心统诸经之血,脾为生化之源,心脾损伤则带下不止,多用养心安神、顾护心气之药顾护心气束带;女子以肝为先天,对肝失疏泄、肝火妄动所致带下,采用滋阴潜阳,清热除湿药物清肝泻火蠲带。叶天士重视血水之间的关系,若络脉痹阻不通,精血耗伤,络脉不得濡养,或带下量多,阴液暗耗,下焦空虚,络脉失养则导致络虚滞痛,主张用辛温通络之法,补益精血而不滞,温补血络而不凝,下焦精血充盈,络脉通达则带下自止。
    • 任和; 于红娟
    • 摘要: “因人制宜”为中医基本治则之一,临床治疗重在着眼于患者个人体质、年龄、情志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进行个体化、针对性遣方用药。宫颈HPV感染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其持续高危型感染易发展为宫颈癌变,造成患者心理、经济的多重压力,严重影响其生活水平及身体健康。此文基于“因人制宜”理论探讨临床治疗思路及用药方法,以期为临床辨治宫颈HPV感染提供新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