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巷道稳定性

巷道稳定性

巷道稳定性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安全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64703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采矿技术、金属矿山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33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中国)、2013第二届3Dmine用户大会、2013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等;巷道稳定性的相关文献由50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洋、刘晓云、叶义成等。

巷道稳定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4703 占比:99.89%

总计:164888篇

巷道稳定性—发文趋势图

巷道稳定性

-研究学者

  • 刘洋
  • 刘晓云
  • 叶义成
  • 王其虎
  • 宋选民
  • 牛学良
  • 高延法
  • 周大伟
  • 姚囝
  • 宋宏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宏斌; 刘阳; 王桂峰; 刘心强; 袁开源; 李庚
    • 摘要: 冲击地压因其机理的复杂性、突发性和破坏剧烈性对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构成较大威胁,因此对冲击地压灾害机理及防治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冲击地压灾害研究的长期目标。本文以陈家沟煤矿8514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借助离散元程序UDEC软件模拟地应力及应力波扰动作用下巷道变形和动力失稳机制,研究动载作用下巷道围岩的响应特征,分析不同距离动载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动载施加距离的减小,在同样强度的动载应力波下,围岩裂隙扩展贯通更加充分,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引发冲击动力灾害。动载距离巷道顶部分别为10 m、20 m时,底板震动速度在动载作用下出现突升,巷道发生动力破坏;动载距巷道顶部为30 m时,巷道震动速度类似于正弦波的形式逐渐衰减并且存在峰值,巷道底板破坏情况相较于动载距离巷道顶部为10 m和20 m时明显改善,巷道顶板轻微破坏,巷道两帮基本无破坏;当动载距离巷道顶板20 m时,动载施加至巷道底板有明显变形破坏约0.25 s,而该区域应力在冲击破坏前存在一段较为强烈的调整时间。研究成果可进一步揭示动载作用下巷道冲击破坏的机制,对开发相关防冲支护技术及指导现场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赵斌; 韩利辉; 王建国; 杨圣安; 邢锰
    • 摘要: 千枚岩和炭质千枚岩质地软弱,严重制约勐糯矿区深部安全开采。本文以860坑二号竖井+200中段的巷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软弱岩层的地层结构特征,整理岩体地应力测试数据和岩块岩石力学参数等,结合现场调查与测量结果,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数值建立了矿区较为合理的数值模型,采用较为先进的FLAC3D程序,对软岩巷道,特别是千枚岩巷道的变形特点、应力重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模拟结果合理,为矿山深部巷道开发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指导矿山生产。
    • 王羲; 张彪
    • 摘要: 针对西北地区某矿近距离煤层开采大巷稳定性问题,建立了煤层开采大巷稳定性数值计算模型,并根据现场支护参数对大巷支护效果进行模拟,分析了近距离煤层开采后各煤层大巷围岩移动变形特征、锚杆(索)预应力场以及裂隙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近距离煤层开采之后,大巷煤柱两侧的顶板发生断裂垮落,距离大巷煤柱越远,顶板下沉量越大;②随着近距离煤层开采,大巷之间保护煤柱的集中应力逐渐消失,工作面两侧大巷保护煤柱中出现10 MPa的应力集中现象,应力降低区范围大大增加,应力转移到左右工作面大巷保护煤柱中;③随着煤层开采,大巷围岩在地应力场与锚杆(索)预应力场的叠加场影响最小主应力的压应力逐渐增加,并在巷道周围形成了一个闭合连续的压应力带,其范围不断增大,最小主应力值逐渐减小,且下层煤层的开采使上层煤层的大巷锚杆(索)所受的力增加;④下层煤层的开采使得上层煤层两侧工作面大巷保护煤柱的剪切破坏带深度增加,最大破坏深度增加14 m,下层煤层的大巷只在两帮出现深度为2 m的剪切破坏区,而两侧工作面的大巷保护煤柱出现10 m的剪切破坏。
    • 陈立强; 赵国彦; 李洋; 毛文杰; 党成凯; 方博扬
    • 摘要: 为了解决某金矿深部巷道存在的围岩灾变损伤严重、支护结构濒临失效的问题,开展了有关深部巷道开挖卸荷和采动影响耦合作用下的开挖损伤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围岩变形控制方案。运用FLAC3D软件从应力集中—迁移演化、位移场和塑性区分布3个方面对该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现场工程试验监测所获得的实时原位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深部破碎化巷道在开挖扰动下塑性区扩展趋势明显,两帮肩部及侧墙底角处应力集中程度较高,底板所受破裂损伤压力最大,高应力向巷道深部迁移,最终巷道开挖影响区停留在半径的2~4倍。同时,验证了针对这种工程环境所施加的喷—锚—网联合支护替代传统的U型钢架、锚杆支护做补强支护这一围岩控制方案能够更好地发挥破碎化围岩的自承载能力,有效抵御巷道的变形破坏,具有良好的支护效果,能够为类似工程环境的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变形控制和支护设计提供合理化建议。
    • 尹志龙; 高攀
    • 摘要: 对鸟山煤矿千米深井软岩大变形致灾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定向聚能爆破技术进行切顶卸压的控制措施。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爆破试验确定了合理的爆破参数:切缝深度14.0 m,切缝角度70°,封孔长度3.0 m,孔间距500 mm,保证巷道顶板在预裂爆破后可以按设计切断与采空区顶板的应力传递,从而达到切顶卸压的目的。采用FLAC^(3D)对回采后留巷巷道围岩应力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切缝侧应力增高区距实体煤帮5 m,垂直应力峰值较小;非切缝侧相比切缝侧应力增高明显,应力峰值较大,应力集中区距实体煤帮3.5 m。通过顶板定向聚能预裂爆破切顶,减少深部放顶煤开采巷道和采场应力集中,增强了巷道稳定性,降低了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有效减少软岩大变形问题引发的矿井地质灾害事故。
    • 冯兴隆; 苗元丰; 李争荣; 王贻明; 刘明武; 王志会
    • 摘要: 拉底巷道过断层时,极易发生冒顶现象.针对拉底过断层区巷道稳定性的问题,通过FLAC3D,对巷道的稳定性进行三维数值分析.通过对锚杆、喷砼进行本构模型的建立,设计边界条件及地应力反演,研究边帮收敛、顶板沉陷及最大主应力位置等因素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加厚一定的边帮,收敛不明显;在加密锚杆支护后,最大主应力出现在边帮,顶板沉陷也相对减小,边帮收敛也减小.模拟证明加密锚杆支护对于巷道稳定是可行的,且模拟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相符合,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可以对拉低过断层设计起到指导作用,将FLAC3D数值模拟应用于巷道稳定性分析是可行的.
    • 高忠; 王明; 唐绍辉; 林凌旺; 谭伟; 巫雨田
    • 摘要: 合理的支护方式是控制巷道稳定和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工程岩体质量评价是确定合理支护方案的重要依据.针对某铜矿存在的支护方式单一、支护效率低、支护成本较高的问题,采用Q系统和RMR法对该矿山4个工程岩组进行了岩体质量分级.基于Q系统支护图,并结合矿山支护工艺、施工条件等因素,制定和优化了分级支护方案及支护参数;利用RMR法的不支护岩体自稳时间,量化了合理的支护时间,从而指导现场支护施工.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制定的分级支护方案效果好,不仅满足了巷道安全要求,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可降低支护费用200万~300万元/a.
    • 李杰; 丰栗谦; 石岩
    • 摘要: 本文介绍了悬臂式掘进机"蛇形"、"回形"和"螺旋线形"三种截割方式及特点;以常村矿为工程背景,运用数值模拟法对煤巷悬臂式掘进机不同截割方式下的巷道受力状况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蛇形"自下而上截割工艺为最佳方式,既实现掘进机的快速掘进,又能维护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可为矿井快速掘进与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 武润生
    • 摘要: 针对煤矿井下巷道稳定性差的现状,在对煤矿井下巷道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巷道井下支护技术和跟机自动支护技术,以有效解决不稳定巷道条件下支护效率和支护稳定性的矛盾,提升煤矿井下综采作业的安全性.根据实际应用表明,新的控制技术能够将巷道支护效率提升11.8%,同时将综采面人员数量降低32.1%,将综采效率提升14.6%,对实现井下智能化综采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王建新; 古贺鑫
    • 摘要: 通过地应力实测,基于地应力水平、分布特征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关系,分析了矿井地应力对井下巷道稳定性影响程度,并提出矿井地应力条件下巷道稳定控制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