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巴县档案

巴县档案

巴县档案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专利文献13846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巴县档案的相关文献由62位作者贡献,包括惠科、梁勇、张晓霞等。

巴县档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0.60%

专利文献>

论文:13846 占比:99.40%

总计:13930篇

巴县档案—发文趋势图

巴县档案

-研究学者

  • 惠科
  • 梁勇
  • 张晓霞
  • 赵彦昌
  • 伍跃
  • 陈显川
  • 傅裕
  • 刘君
  • 廖斌
  • 张锦雨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柳岳武; 蒲欢
    • 摘要: 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清代巴县灌溉用水纠纷不曾间断,各甲乡民为争夺堰塘用水屡生口角,甚至朋殴械斗,对簿公堂.清代巴县衙门档案中保存下来的堰塘争水构讼案例,为我们构建出清代巴县堰塘用水灌溉管理及纠纷调解的诸多面相.对待争水一类讼争,县堂的官方断决呈现出依赖向例解决与宽宥免咎的特点.官府认定的用水纠纷乃"民间细故"与尽量节约其司法行政成本的行为,反过来又刺激了此类纠纷的高发与某些案件的"无限"延伸.而乡民对争水缠讼的热衷,固然与"水"和生计民生密切相关,更充分暴露出清代巴县社会"健讼"风气之盛.
    • 惠科
    • 摘要: 清末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货币制度濒临崩溃,为防止国家财政金融领域发生重大变故,清王朝开始了近代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币制改革,银元被改造成为国币,逐步实现了对制钱的取代。长江上游的重庆城,商贾云集,百物萃聚,自开埠通商后,商业更是蓬勃发展,货币的改革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档案反映的史实来看,在朝廷的谕令下,重庆地方政府采取了系列推广银元的积极措施。这不仅能稳定地方的经济,更为国家银本位制度的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 惠科
    •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商品博览会在中国勃兴,长江上游的商贸重镇重庆在政府和民间团体的相互配合下,经历了从参展到自主筹办的历程.这种新式商业活动的出现不仅影响到人们对商品的理解,实际也改变了地方的社会风气,灌输一种新的城市文化.在这一活动中,商品承载了现代城市形象的重要象征意义,无论是参展还是主办,都成为鼓舞并实践现代文明城市的手段,"消费型"城市作为政府规训下的高度地域认同,逐渐改变了重庆这座西部内陆城市的发展脉络.
    • 惠科
    • 摘要: 以长江上游通商口岸重庆城的养济院为例,拟从收养的程序、人群范围、资金来源及具体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窥探这一救济组织在清末的具体运转.区别于既有研究,侧重从社会治理的视角考察在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企图借助各种救济组织实现强化社会秩序的目标,即这一时期的"慈善"活动体现出政治化的明显特征.
    • 惠科
    • 摘要: 20世纪初期的重庆发生了一起令人费解的华洋"版权"纠纷案.上海广学会状告重庆城的书铺私自翻刻售卖他们的书籍.英国驻成都总领事照会四川总督要求严肃处理.过道行县,案件由巴县衙门直接负责.诉讼案最后以书商接受罚银的惩处告结.戏剧性的是,责罚权转移到了行业团体——书帮手上.所罚银两也不是支付给原告上海广学会,而是披给地方劝业局使用.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不寻常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近代中外势力的博弈与妥协、中国商业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现代化的追求等因素引起了地方司法实践的变化.
    • 惠科
    • 摘要: 清代重庆发展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商贸流通中心,与优越的水文条件密切相关.然而,川江又以险滩林立、急流奔腾著名.到清末民初,为保障行旅安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重庆水上救生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呈现出官府持续增设救生红船,士绅初创拯溺善堂的局面.通过对以上两种救生载体的运作及救生效果等内容的详细考察,窥探在近代中国大变局的时代,重庆地方政府为防止以士绅为核心的地域社会发展,借由政治资源广泛介入慈善救生活动,以实现强化政治生活,加强基层管理的目标.
    • 杨小平; 张锦雨
    • 摘要: 清代巴县档案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县级地方政权档案,它为人们研究清代巴蜀地区的社会、文化、政治、司法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清代四川档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选取巴县档案中部分词语进行考释,以期对巴县档案的深入研究以及《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修订尽一份绵薄之力.
    • 惠科
    • 摘要: 20世纪初期的重庆发生了一起令人费解的华洋“版权”纠纷案。上海广学会状告重庆城的书铺私自翻刻售卖他们的书籍。英国驻成都总领事照会四川总督要求严肃处理。过道行县,案件由巴县衙门直接负责。诉讼案最后以书商接受罚银的惩处告结。戏剧性的是,责罚权转移到了行业团体——书帮手上。所罚银两也不是支付给原告上海广学会,而是拨给地方劝业局使用。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不寻常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近代中外势力的博弈与妥协、中国商业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现代化的追求等因素引起了地方司法实践的变化。
    • 陈倩
    • 摘要: 私盐问题是我国传统社会的经济问题,也是社会治理问题.历代官府对私盐的治理从未放松,但收效甚微.为解决这一问题,清代四川地方政府对私盐的治理,除依据传统盐法执行以外,还在事实上借助盐商的力量进行治理.盐商缉私虽未明文纳入盐法规制,但实际上是四川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以民治民"的治理模式,是对官方缉私的有益补充.通过对盐商参与缉私的缘由以及应对缉私的行为进行探究,可为清代私盐治理提供另外一种视角.
    • 张锦雨; 杨小平
    • 摘要: 巴县档案中保留了较多俗语词,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俗语词的口语性较强,又存在字面普通而义别的现象,阅读巴县档案时容易出现误解,现对巴县档案中的"耳色""赶""透""否"等俗语词进行考释.其中,"耳色"有"耳饰"义;"赶"可释为"派人邀请、催促前往某地";"透"即"用不正当的手段弄走";"否"有"竟然;不料"之义.考释俗语词不仅有利于了解词语的演变过程,也能为巴县档案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