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差别原则

差别原则

差别原则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伦理学(道德哲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02篇;相关期刊172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差别原则的相关文献由248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景柱、张全胜、余履雪等。

差别原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21.0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802 占比:78.86%

总计:1017篇

差别原则—发文趋势图

差别原则

-研究学者

  • 高景柱
  • 张全胜
  • 余履雪
  • 刘俊香
  • 勾瑞波
  • 卫春燕
  • 吴江华
  • 孙要良
  • 季卫东
  • 张卫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国清; 高礼杰
    • 摘要: 在阐述公平正义理论时,罗尔斯自称是社会契约传统理论的继承者,却把霍布斯排除在这个传统理论之外;他以古典效用论为主要批评对象,却把古典效用论者休谟排除在批评对象之外;他声称其理论“颇具康德色彩”,却把休谟在《人性论》中讨论契约要件时提出的对等概念引入正义理论,用来限定差别原则的适用范围。罗尔斯批评者大多忽视霍布斯互利概念和休谟对等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异,忽视休谟对等概念在罗尔斯建构正义理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评估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休谟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理论。
    • 汪志坚
    • 摘要: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中由个人天赋差别引起的劳动者分得消费资料的差别说成是一种“缺陷”。罗尔斯在其《政治哲学史讲义》中质疑马克思没有采取类似“差别原则”的原则来克服这一缺陷。这一质疑反映出罗尔斯对马克思处理影响生活的“偶然”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忽视。这一方法暗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的历史性的论述之中。以马克思的观点为背景,可以反观到罗尔斯从道德直觉出发处理运气方式的不足。
    • 徐向东
    • 摘要: 罗尔斯对个人应得的思考是其分配正义理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与如何恰当地理解其差别原则具有重要关联。然而,与罗尔斯理论中的其他论题相比,他对应得的论述不仅尚未得到充分讨论,还很容易遭受误解。本文试图表明,罗尔斯并未从根本上否认个人应得的概念,而是在其公平正义观的理论框架中将它转化为制度规则下的“正当期望”概念。此外,差别原则不仅符合罗尔斯在其理论中对传统意义上的应得的处理,实际上也是他将前制度意义上的应得概念转变为正当期望概念的主要方式。因此,罗尔斯对应得的处理并不像某些批评者所说的那样在其理论中制造了内部张力。
    • 许一诺
    • 摘要: 互惠性表示了公民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是作为公平的正义观念表达的一种重要政治价值,是人本性中一种以德报德的性格倾向与正义的理性动机。在两个正义原则中,差别原则集中体现了互惠性理念,互惠性理念要求社会中的较有利者只能以改善较不利者处境的方式谋利。在差别原则与有限功利原则的基本比较里,互惠性理念为差别原则的证成与稳定性提供了关键性的理论根据。互惠性理念与民主的平等理念是融贯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其中一种理念,否则会对罗尔斯的互惠性思想与平等思想产生片面性的误读。互惠性理念的提出丰富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其理论的独到之处。
    • 段忠桥
    • 摘要: 如何理解G.A.科恩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批判,是当前国内学界正在探讨的一个前沿性问题。通过对科恩著作的研读可以发现:第一,科恩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批判不是指向差别原则本身,而是指向罗尔斯对差别原则的错误应用;第二,激励论证通不过人际检验,因为它预设一个非共同体的社会模式;第三,科恩反对将不严格解读的差别原则视为正义原则,但不拒绝将其作为公共政策的原则。
    • 张国清; 高礼杰
    • 摘要: 作为社会合作或契约的构成要件,对等(reciprocity)概念由休谟引入近代道德哲学,再由罗尔斯引入正义理论。罗尔斯为了解析公平正义而引入相互优势(mutual advantage)和互惠(mutual benefit)概念,再由互惠概念导出对等概念,用来解析差别原则,对等成为证明差别原则的重要概念。合作者的相互优势带来互利或互惠。合作各方的优势或贡献越大,收益便越多。相互优势能解析社会合作的一般目标,但无法解释差别原则调节的特定目标:既要维护优势较大者的权益,更要维护优势较少者的权益,扭转在自由市场中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趋势。罗尔斯尝试用互惠概念来解释那个目标。互惠的实质是对等。差别原则是一种对等原则,差别原则符合对等正义。借助于对等概念,可以回应成员资格平等、结果平等和证明融贯等正义理论争议。
    • 顾敏康; 王者也
    • 摘要: 当前,守信激励主要遭遇两点质疑:一是守信界定的泛化,二是激励措施的异化。在本质上,守信激励是国家通过行政管理职能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为回应上述质疑,必须要从分配正义的角度来对其予以讨论。在西方社会,占主导的分配原则是“效率原则”,除此之外,罗尔斯提出了注重机会平等的“差别原则”,桑德尔认为“道德应得”在分配正义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地方化”和“动态化”的分配正义下,我国的守信激励既要有“效率原则”的指导以降低监管的交易费用,又要有“差别原则”的指导以扶持弱势群体,还要有“道德应得”的指导以引领共同善的实现。长远来看,要想真正“让守信者处处受益”,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第二次分配”,更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第三次分配”。
    • 季卫东
    • 摘要: 本文主要以罗尔斯的《正义新论》为线索,探讨当今世界的贫富悬殊和社会撕裂的问题状况以及相关的政治哲学-法理学思考实验。作者指出,差别原则是理解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关键,而互惠性观念则是差别原则的正当化根据。从这个角度来重新认识罗尔斯正义理论,可以发现分配曲线的形式化论证的背后其实潜伏着重构宪法共识、加强东西方文明之间就秩序原理和制度设计进行深入对话的契机。
    • 李义天; 刘畅
    • 摘要: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差别原则,表现出当代自由主义对社会经济平等的深度关切和积极响应.然而,来自左翼思想阵营的尼尔森从一种更加彻底和激进的平等主义立场出发,以差别原则为切入点,对罗尔斯的观点展开了批判.尼尔森不仅剖析了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内在矛盾,更反驳了差别原则的外在前提,从而揭示出差别原则的意识形态化特征及非历史主义方法.尼尔森认为,差别原则的提出在根本上是与阶级社会的社会分裂状况相适应,是停留于人类历史特定阶段的观念产物,实质上只是一种为福利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不平等作辩护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而严格意义上的平等必将也必须超越差别原则,并最终在无阶级社会中实现.尼尔森对差别原则的批判,揭示出自由主义平等主义理论的局限性,进一步突显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念与自由主义平等立场之间的根本差异与分歧.
    • 季卫东
    • 摘要: 本文主要以罗尔斯的《正义新论》为线索,探讨当今世界的贫富悬殊和社会撕裂的问题状况以及相关的政治哲学-法理学思考实验.作者指出,差别原则是理解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关键,而互惠性观念则是差别原则的正当化根据.从这个角度来重新认识罗尔斯正义理论,可以发现分配曲线的形式化论证的背后其实潜伏着重构宪法共识、加强东西方文明之间就秩序原理和制度设计进行深入对话的契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