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左思

左思

左思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6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226种,包括社科纵横、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长江文化带高峰论坛等;左思的相关文献由246位作者贡献,包括潘江艳、张瑞瑞、程丽芳等。

左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6 占比:99.6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5%

总计:287篇

左思—发文趋势图

左思

-研究学者

  • 潘江艳
  • 张瑞瑞
  • 程丽芳
  • 赵立学
  • 冯文娜
  • 刚惠姣
  • 吴冰倩
  • 孙亚军
  • 安朝辉
  • 张莹洁

左思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蔡德莉; 邱芬子
    • 摘要: 西晋太康年间,寒门出身的左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注重开拓创新,花费十年心血写成的《三都赋》(即《魏都赋》《吴都赋》《蜀都赋》),以致“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其所创作的《咏史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太康诗坛占据一席之地。这位貌寝口讷、遭人嫌弃的“丑男人”,凭借他的文学才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朱林
    • 摘要: 左思与陶渊明的咏史诗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延续了左思以史抒怀的范例,表述自己归隐而穷但忠于无悔之志,但他不同于左思图景式呈现各色历史人物的写法,而是与所咏历史人物精神合一,又赋予了他们丰富的审美意蕴,使其咏史诗的解读具有了无限性。
    • 李鹏飞
    • 摘要: 通过互文性理论的借用,将古代诗学中的用事拓展为对《咏史诗》中用事、引语的全面细读,发现《咏史诗》主要继承了《古诗十九首》以组诗构建士人原型的结构,把“游士”的原型进一步转换为“寒士”原型。左思以组诗形式创造士人精神原型,是形式冲动下的诗学创造。用典的古今对比与意象的异质对举的基本结构糅合言语、意象与典故为有机整体,将历史事象纳入时空对比之中,为通过组诗的形式形成类比结构、建立认知原型提供了可能,也是发愤抒情、美刺讽谏、明志修身等文学功能发生的基础。《咏史诗》奠定了咏史诗体美感表达的基本技术,凸显了咏史诗体的认知价值。
    • 王豫宁
    • 摘要: 该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寒士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状况,进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寒士文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加以探析。以寒士文学的代表人物左思、陶渊明、鲍照为例,探究其生平状况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寒士文学的兴起提供新的视角。
    • 俞志慧
    • 摘要: 谢安东山再起的"东山",史载有上虞、临安和南京三处,但在谢安同时的王修龄、支遁、戴逵,稍早的竺道壹、阮裕,以及略晚的何胤、谢朏等士人的行状中,有多处归隐东山的记载。东山在东晋南朝指的是高蹈者避世的林泉,并不指向某一座具体的山丘,更不专属于谢安。"东山之志"即归隐之志,"厉操东山"即在林泉之胜中陶冶情操。此"东山"典出左思《招隐诗》,因为左思的声望,"东山"由《诗经·豳风·东山》开创的征夫行役义一变而为林泉隐逸义。到唐代特别是李白的诗作中,诗人将谢氏的"东山再起"与"携妓"的生活方式翻出新义,后者为浪漫的诗人所追捧,前者复起的意象极具积极的暗示性和感召力,遂成为中国文化喜闻乐见的符号,其影响力甚至遮蔽了《豳风·东山》与左思《招隐诗》,也就在此时,东山专属于谢安并定格成为上虞一座具体的山丘。
    • 李玉兰
    • 摘要: 左思以“三都鼎峙”结撰赋篇,三篇内容“布置各殊”,名物铺陈殊有偏重。他以蜀、吴递相顿折,故《蜀都赋》以山川物产、商贸市廛显富庶繁华;《吴都赋》以水乡物产、兵器交通图现江南都会;而《魏都赋》则以宫殿制度彰显王道正统。《三都赋》名物择取的偏重有着鲜明的“申魏”倾向,亦展现了左思对儒家“王政”理想政治的追求。
    • 罗立桂; 王榕
    • 摘要: 从《咏史》诗来看,左思的创作心态经历了从早年时期积极用世的进取心态,到中年时期的沉郁、执著与激愤,最终走向了对现实的通透认识与自我宽慰。左思创作心态的变化与西晋时期复杂的政治、文化、思想背景关系密切。而左思的家境、天生的才华与缺陷所造就的独特自我认知模式,也对左思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入与出、仕与隐之间挣扎,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是左思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的心理斗争。心灵的冲突与矛盾是形成左思《咏史》诗创作心态的根本原因。
    • 王永胜
    • 摘要: 一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汉晋时期,写赋三大高手司马相如、扬雄、左思都是口吃。其必然乎?其偶然乎?其中是否藏着某种可循的规律?读历史,我们有时会忽略一点:过去的人,无不都在各自的"语境""上下文"之中。司马相如勃发赋这种当时流行的文体之后,理所当然也会激励着,同时也"影响着焦虑着"同病相怜的后来者—扬雄与左思
    • 罗立桂; 王榕
    • 摘要: 从《咏史》诗来看,左思的创作心态经历了从早年时期积极用世的进取心态,到中年时期的沉郁、执著与激愤,最终走向了对现实的通透认识与自我宽慰.左思创作心态的变化与西晋时期复杂的政治、文化、思想背景关系密切.而左思的家境、天生的才华与缺陷所造就的独特自我认知模式,也对左思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入与出、仕与隐之间挣扎,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是左思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的心理斗争.心灵的冲突与矛盾是形成左思《咏史》诗创作心态的根本原因.
    • 淡霞
    • 摘要: 打磨一本名家的书稿,可经历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再到“见山还是山”的心理逐渐成熟、类似高僧参禅悟道的过程。东晋时,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住在山阴县,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就叫家人拿酒来喝,边喝边欣赏雪景。眺望四方,只见一片皎洁,他顿时诗兴大发,起身徘徊,并大声朗诵起左思的《招隐》诗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