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6640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0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03179篇;相关期刊2576种,包括四川劳动保障、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民文摘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4年年会、第十二届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论坛暨2014北京经济论坛、2013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年会等;工作时间的相关文献由5613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刘业林、小保等。

工作时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05 占比:3.06%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3179 占比:96.94%

总计:209599篇

工作时间—发文趋势图

工作时间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刘业林
  • 小保
  • 佚名
  • 柴振荣
  • 郭凤鸣
  • 古典
  • 李义军
  • 王景龙
  • 张世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晓娜; 周慧颖; 廖逸山
    • 摘要: 为了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对于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号召,以提高职业女性身心健康为切入点,研究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路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职业女性对于提高身心的认同度,工作对职业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提高职业女性身心健康的方式等问题。得出职业女性健康现状可以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观点,99%的职业女性持认同态度;职业女性现有工作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职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体育锻炼较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工作压力大和工作时间长。减小工作压力,降低工作时长和增设便利的运动设施能提高职业女性运动参与度,从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 阚仁建
    • 摘要: 工作场域内员工处理私人事务隐藏着多重动机,有可能是员工工作压力的释放途径,或者是对“996工作制”的一种反抗,还有可能是员工的越轨行为表现。高频、过度的私人事务处理会对员工以及组织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领导者应正确对待员工处理私人事务的现象,优化工作机制与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建立工作时间内员工适度休息制度,优化组织机制,严肃处理员工越轨行为,从而实现对员工的合理引导。
    • 高建东
    • 摘要: 管理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升,然而这非但没有使普通劳动者从烦冗的劳动中得到解脱,反而加剧了隐性加班带来的困扰。在这一现象背后,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依然持续地承受着工作上的负担,使其个人生活逐渐陷入物化的处境,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冲突日渐加剧。研究认为,在资本与科技的相互交织之下,法定的工时标准及其民主管理方式逐渐被重塑和弱化,制度的漏洞又在现实中降低了加班的法律保障力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隐性加班泛滥的成因。研究建议,对隐性加班的法律规制,应当以规范雇主权力的运行为核心,妥善处理职工民主管理与企业劳动管理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合理的加班认定标准,从而促进劳动者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 马卫民; 邵伟; 季晓东
    • 摘要: 基于劳动力天然再生成与有限存储的假设,采用经济优化方法,将工作过程中的疲劳积累与以劳动力储蓄池的再生产为目的的休息活动对生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折合为劳动成本,分别构建等分模型和拓展模型研究确定时域和不确定时域两种情形下的最佳工作时间,并基于上述模型对工作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强度系数和疲劳成本系数与最佳工作时间负相关,敏感性相等且为最高;休息成本系数与最佳工作时间正相关,敏感性次之;必要休息时间对工作周期决策的影响则取决于各项成本系数的构成比例,且敏感性为最弱。本研究丰富了劳动科学理论体系,成果可指导工作制度的改进,对于缓解当前产业工人中普遍存在的过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寇文涛
    • 摘要: 在劳动经济学领域,除了传统的劳动力供给需求理论、就业与失业、人力资源管理、收入分配等内容外,工资收入与工作时间的经济学关系也逐渐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部分欧洲国家或以政府主导、或以企业自愿方式推动了一系列关于“减少工作时间而不减薪”的改革,其中冰岛、西班牙和英国的改革措施较为有力,社会影响也较大。文章通过对相关国家实施措施和影响进行介绍,从量化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能否减少法定工作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可得出我国如果进行减少工时试点的若干建议。
    • 张琪; 初立明
    • 摘要: 资源最优配置是经济学界的核心议题,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决定着个体生命的质量与意义。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选择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并引入家庭因素,实证检验工作时间和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女性工作时间与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具有激励与抑制双重叠加效应,工作时间为每周42小时左右有助于女性实现幸福感的最大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子女数量和家庭收入均会使这种倒U型关系变得平缓,并且家庭收入的提高会使工作时间与幸福感倒U型曲线转变为平滑的U型曲线。研究结果对标准工时制度及家庭友好的时间支持政策的完善具有一定启示。
    • 罗连化; 周先波
    • 摘要: 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收入约束对消费的影响,忽视了时间的稀缺性也会影响消费。本文考虑消费的耗时性,将时间约束引入个体效用最大化模型,由理论推导提出工作时间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说。进一步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工作时间对居民家庭消费的边际影响。结果发现,工作时间与消费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工作时间较少时,工作时间增加能够通过收入效应机制增加消费,而当工作时间较长时,超时工作挤占消费时间从而显著挤出家庭消费;相比于低收入、非富裕家庭,超时工作对高收入、富裕家庭的消费挤出作用更明显;超时工作显著影响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对家庭在交通和文娱两类时间密集型消费上有显著的挤出作用。进一步分组回归表明,超时工作显著挤出了抚养比低的家庭、城镇家庭、青年家庭和老年家庭的消费支出。本研究对激活家庭消费、推动家庭消费升级进而扩大内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马光明; 苗壮
    • 摘要: 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各行业工作时间的普遍增加以及城镇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民平均工作时间呈波动增加趋势,对居民消费规模与结构可能存在影响。本文设计了一个考虑不同类型消费者、宏观与微观、工作时间内生与外生等多维度的分析工作时间、收入与消费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基于2003—2019年31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从消费额来看,工作时间、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工作时间增加通过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正向促进消费,同时又基于降低闲暇与消费时间直接抑制消费,导致总效应并不显著。从消费率来看,由于居民收入上升并未显著导致消费率提升,无法抵消闲暇时间下降导致的消费率降低,导致近年工作时间增加显著拉低了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异质性检验发现,不同类型消费受工作时间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越高,工作时间增加对于消费的正向补偿作用越大。政府应正确认识工作时间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双向作用,推广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同时在不降低闲暇的前提下增加居民收入,或在不减少居民收入的前提下增加居民闲暇与消费时间。
    • 于桂兰; 孟莹
    • 摘要: 职场竞争压力的加大和通信技术便捷性的提高,导致员工下班后仍要接听工作相关的电话、处理工作相关的邮件、在社交软件上接收并响应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这种工作入侵至非工作领域的“隐形工时”延长危害了员工的身心健康。如果工作时间劳工标准将这部分工作入侵非工作领域、打扰员工正常家庭生活的“隐形工时”刨除在外,就违背了国际劳工组织保护员工身心健康、促进体面劳动的宗旨。因此,国际劳工组织应该将在非传统工作时间处理工作相关事务的时间纳入到工作时间以内,并推动各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对工作入侵非工作领域的时间加以限制,明确工作时间的边界,鼓励员工拥有“断网权”,从而保障员工体面的劳动,促进员工身心健康,使之工作生活相平衡。
    • 喻术红; 杨佩尧
    • 摘要: “备份飞行”是民航业上颇具特色的制度。空勤人员按航空公司指令进行等待所消耗的备份时间能否完全计入工作时间以及可否取得正常工资,理论和实务皆存争议,此类问题亦是工作时间法上典型疑难问题。根据备份期间所受拘束程度差异,可对空勤人员备份时间进行类型化分析,辨其属性,应为劳动法上之待命时间。从劳动基准法保障劳动者享有基本劳动权益角度考量,应将整个待命期间均认定为正常工作时间;从工资给付的视角看,应允许劳雇双方在不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前提下,基于按劳付酬之工资给付法理,遵循“合法、自愿、公平”原则协商解决,针对不同待命情形下劳动强度、劳动者所受拘束程度及注意义务等客观区别,可对待命工资予以适当的差异化处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