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川麦冬

川麦冬

川麦冬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农作物、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177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老年保健、中国现代中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中国西北植物病理学学术研讨会、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研讨会等;川麦冬的相关文献由264位作者贡献,包括汤大金、李敏、陈兴福等。

川麦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4.1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2177 占比:95.73%

总计:2274篇

川麦冬—发文趋势图

川麦冬

-研究学者

  • 汤大金
  • 李敏
  • 陈兴福
  • 张兴国
  • 周娟
  • 张亚琴
  • 张清东
  • 徐健蓉
  • 李思佳
  • 程方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蕊毓; 邓錡璋; 田丽平; 田嘉旺; 邱成书; 刘红玲
    • 摘要: 采用高通量(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栽培和野生2种生境下川麦冬根围的丛枝菌根(AM)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测定,并结合土壤理化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明确两种生境下川麦冬根围土壤AM真菌多样性和优势群落的分布特点,探讨AM真菌群落分布差异的驱动因子,为AM真菌应用于麦冬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下川麦冬根围土壤中共鉴定出AM真菌3属10种,其中野生川麦冬根围土壤鉴定出的AM真菌3属7种,分别隶属于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和球囊霉属(Glomus),而栽培环境下鉴定出AM真菌1属6种,隶属于球囊霉属。2个生境优势属均为球囊霉属。(2)不同生境下川麦冬根围AM真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野生生境下川麦冬根围土壤AM真菌多样性指数ACE和Shannon均显著高于人工栽培生境,而Simpson指数则相反。(3)相关性分析表明,AM真菌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组成结构均与土壤理化因子存在相关性,其中全钾(TK)、全磷(TP)、全氮(TN)对AM真菌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组成均存在显著影响。研究认为,不同生境下川麦冬根围AM真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球囊霉属为川麦冬互利共生的关键属,TK、TP、TN是不同生境川麦冬根围AM真菌群落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 叶坤浩; 赵丹; 戴维; 刘亚东; 陈杰
    • 摘要: [目的]防治麦冬根结线虫病,对5种杀线虫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评价试验。[方法]2019年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永明镇麦冬种植基地进行了5种不同杀线虫药剂对麦冬根结线虫防治的田间试验,通过防效时长、J2线虫防治效果对供试药剂进行评价。[结果]处理③噻唑磷防效最高,为86.11%,处理①淡紫拟青霉防效最低,仅为30.56%,其余处理防效均在80.00%以上。[结论]5种供试药剂均对麦冬根结线虫有一定防效,建议在生产上优先推广应用10%噻唑磷颗粒剂,同时可以采用药剂复配,减药增效,进一步提高中药材种植用药安全。
    • 李红彦; 蔡晓洋; 杨瑞山; 陶玲; 李敏
    • 摘要: 目的统计主产地和市场川麦冬商品形态,探讨多效唑对其性状的影响。方法收集主产区三台县及主流药材市场不同等级商品药材,统计长度、直径、平均单粒重分布现状,同时结合多效唑试验分析形态改变与多效唑的关联,初步探究形态变化及多效唑与浸出物、总皂苷、总黄酮、总多糖、麦冬皂苷D、麦冬甲基黄烷酮A、麦冬甲基黄烷酮B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市场上一等川麦冬占比达80%以上,54.39%的川麦冬超出药典直径范围,多效唑促进川麦冬中部直径、单粒质量增加,每50 g粒数减少,其中对中部直径合格率影响效应最大。药典直径范围内的麦冬总皂苷、麦冬皂苷D含量显著高于超出直径范围川麦冬,多效唑显著降低麦冬皂苷D含量。结论仅以50 g粒数分级难以避免包含大量的多效唑川麦冬,建议商品等级标准中增加直径的限定,从性状和重量方面共同控制商品流通。
    • 邓秋林; 李思佳; 文秋姝; 雷飞益; 陈雨; 周娟; 刘哲; 陈兴福
    • 摘要: [目的]研究氮磷钾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川麦冬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及肥料的适宜施用量.[方法]田间试验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川麦冬生长期分3次施用氮肥、磷肥、钾肥与有机肥,采收后分别测定药材的麦冬皂苷D (OSD)、麦冬皂苷D′ (OSD′)、麦冬甲基黄烷酮A (MONA)、麦冬甲基黄烷酮B (MONB) 和麦冬黄烷酮D (MOND) 的含量.利用模型分析氮磷钾肥与有机肥对川麦冬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利用统计频数法综合各项指标获得最优施肥方案.[结果]氮磷钾肥与有机肥合理配施对OSD、OSD′和MONA含量的影响显著,对MONB与MOND含量的影响不明显.肥料对活性成分的影响程度也不同,钾肥主要影响OSD′、MONA与MONB的含量,有机肥主要影响OSD含量,氮肥主要影响MOND的含量.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OSD含量逐渐增加,OSD′的含量先下降后升高.氮肥有机肥互作有利于OSD的积累,钾肥与有机肥互作不利于OSD′的积累;氮肥与磷肥互作、钾肥与有机肥互作有利于MONA的积累,氮肥与钾肥互作、磷肥与钾肥互作、磷肥与有机肥互作不利于MONA的积累.通过优化分析,施用N 307~368 kg/hm2、P2O523~27 kg/hm2、K2O 189~190 kg/hm2、有机肥2419~2534 kg/hm2可使OSD含量≥140 μg/g、OSD′含量≥75μg/g、MONA含量≥100 μg/g.[结论]获得最高麦冬皂苷D含量的施肥量为N 332 kg/hm2、P2O525 kg/hm2、K2O 204 kg/hm2、有机肥2616 kg/hm2.获得最高麦冬皂苷D′含量的施肥量为N 339 kg/hm2、P2O525 kg/hm2、K2O 199 kg/hm2、有机肥2352 kg/hm2.获得最高麦冬甲基黄烷酮A含量的施肥量为N 339 kg/hm2、P2O525 kg/hm2、K2O 173 kg/hm2、有机肥2400 kg/hm2.氮磷钾肥与有机肥合理配施可提高川麦冬中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尤其是麦冬甲基黄烷酮A和麦冬甲基黄烷酮B的含量.
    • 蔡博; 涂茂涵; 荣怡梅; 杨财容; 刘松青
    • 摘要: 为了研究川麦冬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以及抑菌活性,采用组织匀浆法分别对人工栽培和野生川麦冬的根、叶中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并利用菌饼法对分离所得内生细菌作抑菌活性的初步探究,选取高抑菌活性菌作为代表菌株,对其作进一步的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野生以及人工栽培的川麦冬根、叶中分别分离得到26株、4株内生细菌,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明显的环境特异性;分离出的菌株对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分别为11株、9株,对粪肠球菌、金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较少;筛选出3株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菌株,命名为YGB156、YYB186、YGC187,经16S 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YYB186和YGB156可能为芽孢杆菌属,YGC187可能属于沙雷氏菌属.可能为芽孢杆菌属的菌株YYB186对5种病原菌均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具有较广的抑菌谱,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 李思佳; 邓秋林; 文秋姝; 周娟; 张亚琴; 雷飞益; 陈雨; 刘志伟; 陈兴福
    • 摘要: [目的]明确川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 (Linn.f.)Ker-Gawl]生产中氮(N)、磷(P)、钾(K)和生物有机肥(BF)最佳配施量,为大田川麦冬的科学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分析9个不同N、P、K与BF组合处理下,川麦冬品质活性成分、代表性活性成分与重金属含量,并基于DTOPSIS法进行了综合选优.[结果]合理的N、P、K和BF配施可显著提高川麦冬水溶性浸出物、总皂苷、可溶性多糖、麦冬皂苷D与麦冬皂苷D'的含量,降低Cu、Gd、As、Pb、Hg的含量.其中,以N1P3K3BF3处理的水溶性浸出物、总皂苷、麦冬皂苷D与麦冬皂苷D'的含量最高,分别为74.52%、0.38%、112.208 μg/mL与56.293 μg/mL;可溶性多糖含量最高的为N3P3K2BF1处理(42.47%);Cu和Pb含量最低的为N1P2K2BF2处理,As含量最低的为N3P2K1BF3处理,Gd含量最低的为N2P1K2BF3处理,Hg含量最低的为N2P2K3BF1处理.[结论]通过DTOPSIS法进行了综合选优,活性成分高、重金属含量低的最佳施肥组合为N1P3K3BF3,即N、P2O5、K2O和生物有机肥分别为598、240、595.80和2700 kg/hm2.
    • 苟琰; 高驰; 邓晶晶; 李红彦; 耿昭; 周娟; 袁军; 李敏
    • 摘要: 目的:建立测定川麦冬中多效唑残留量的方法,并用于检验不同来源的川麦冬药材质量.方法:收集50批不同产地、市场和企业来源的川麦冬样品,样品前处理方法为QuEChERS法,即样品加水经乙腈提取,以QuEChERS提取包(含无水硫酸镁与无水乙酸钠等)进行盐析,提取液再经QuEChERS净化包(含无水硫酸镁、N-丙基乙二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硅胶、石墨化炭黑)净化后加入内标磷酸三苯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GC-MS/MS)法测定川麦冬样品中多效唑残留量.色谱柱为DB-5MS,程序升温,检测器为三重四级杆质谱,载气初始流速为1.3 mL/min,采集方式为多反应监测,不分流进样.结果:多效唑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1.01~505 ng/mL(r=0.9997),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24 h)、重复性试验的RSD分别为3.94%、13.62%、7.54%(n=6),方法回收率平均值为111.26%(RSD=5.43%,n=9);在50批样品中的多效唑检测结果为0.02~2.72 mg/kg.结论:建立的多效唑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及重复性好,可用于川麦冬中多效唑残留量的检测;不同来源的川麦冬样品中多效唑残留量相差较大.
    • 李思佳; 杨正明; 雷飞益; 陈雨; 张亚琴; 周娟; 刘志伟; 钟佳妮; 陈兴福
    • 摘要: 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建立N、P2O5、K2O、有机肥与川麦冬农艺性状和生物量的函数模型,研究N、P2O5、K2O与有机肥的施用量对川麦冬农艺性状、生物量和质量的影响,探索适合川麦冬的最佳施肥方案.通过模型解析,N、P2O5、K2O和有机肥对川麦冬农艺性状、生物量和质量具有显著影响.N对叶片数、叶长、分蘖数、块根数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贡献率最大;P2O5对叶宽贡献率最大;K2O对根长、须根数、须根鲜重、须根干重、茎叶干重、鲜产量和总皂苷含量贡献率最大;有机肥对茎叶鲜重和干产量贡献率最大.N-有机肥对茎叶干重达到显著影响;N-有机肥互作对鲜产量达到显著影响;K2O-有机肥互作对鲜产量和干产量达到极显著影响;N-K2O互作对川麦冬中总皂苷含量达到显著影响;N-K2O互作和N-有机肥互作对水溶性浸出物含量达到显著影响;P2O5-有机肥互作对水溶性浸出物含量达到极显著影响.通过频数分析法并进行交集优化之后得到了川麦冬高产优质的最佳施肥方案为N 676.75~819.16 kg/hm2,P2O5 183.07~206.30 kg/hm2,K2O 331.07~437.53 kg/hm2或467.31~568.76 kg/hm2,商品有机肥2 191.20~2 732.40 kg/hm2.
    • LEI Fei-yi; YANG Zheng-ming; ZHANG Ya-qin; CHEN Yu; LI Si-jia; DOU Ming-ming; SHI Feng; CHEN Xing-fu
    • 摘要: [目的]川麦冬生产上存在多效唑滥用现象,长期过量施用多效唑会造成土壤酸化、有效养分淋湿,降低川麦冬产量及品质,不利于川麦冬出口.本研究旨在找到合理的氮、磷、钾肥配比,以期减少多效唑的施用量.[方法]田间试验采用4因素5水平(2、1、0、-1、-2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氮肥5个水平分别为3200、2500、1800、1100、400 kg/hm2;磷肥5个水平4100、3100、2100、1100、100 kg/hm2;钾肥5个水平分别为1760、1333、907、480、53 kg/hm2;多效唑用量分别为150、112.5、75、37.5、0 kg/hm2共36个处理.于收获期调查了川麦冬根、茎、叶生长状况,块根产量及折干率、根冠比.[结果]试验因素对块根鲜重、块根干重、叶鲜重、叶干重、叶长、根冠比有显著影响,对叶片数、叶宽、分蘖数、须根数、须根长、块根数及折干率无显著影响.随氮肥施用水平的增加,叶长、叶鲜重、叶干重、块根鲜重、块根干重均降低.随磷肥施用水平的增加,叶干重先增加后降低、根冠比先降低后升高.随钾肥施用水平的增加,叶鲜重、叶干重增加,块根鲜重先降低后增加,根冠比(干)降低.随多效唑施用水平的增加,叶长、叶鲜重、叶干重、块根鲜重、块根干重均降低.在影响地上部生长的因素中,多效唑贡献率最高,在影响产量的因素中,氮肥贡献率最高.[结论]通过肥料的合理配施,可保证川麦冬产量,多效唑的施用量较川麦冬生产中用量降低41%.川麦冬产量大于3100 kg/hm2的肥料用量为尿素799~1051 kg/hm2、过磷酸钙1904~2296 kg/hm2、硫酸钾823.31~900.69 kg/hm2,其多效唑用量为44.25~58.88 kg/hm2.
    • 马留辉; 石峰; 窦明明; 张亚琴; 陈雨; 杨正明; 陈兴福
    • 摘要: 建立川麦冬无机元素含量测定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OES)分析方法,并对川麦冬无机元素含量进行分析与系统评价.通过湿法消煮,用ICP-OES方法测定川麦冬无机元素含量,并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川麦冬药材中Ca、P、K、Mg、Fe、Al元素的含量较高,Co、Hg、Se、Si、Sn、V在麦冬中未检测到或低于检测限,3个样品采集点的麦冬药材Cd元素含量超过WM/T2-2004Cd(≤0.5 mg/kg)的限量标准;无机元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As、Ba、Cu、K、Mg、Mn、P、Sr、Ti是川麦冬的特征无机元素.本研究可为川麦冬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及临床药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