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居住密度

居住密度

居住密度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4129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城市问题、科技资讯、科技创新导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第十二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等;居住密度的相关文献由84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润芝、甄明霞、胡晓青等。

居住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129 占比:99.82%

总计:44208篇

居住密度—发文趋势图

居住密度

-研究学者

  • 胡润芝
  • 甄明霞
  • 胡晓青
  • 黄一如
  • Alexlux
  • DELUGAN
  • MEISSL
  • SANWON
  • Sun Erqi
  • 丁沃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尤再进; 尹宝树
    • 摘要: 滨海是海陆交接的沿海城市地带,具有人口居住密度大、基础设施庞大、国民财富集中、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易受海洋自然灾害影响。中国拥有18 000 km的大陆海岸线,约有70%以上的大型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近60%的国民经济都集中在滨海地区。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滨海地区面临的自然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各种灾害风险日益突出,开展中国滨海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研究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 刘连冲
    • 摘要: 当前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建筑形式,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多,导致人口居住密度较大,这也增加了防火监督工作的难度。目前在城市防火监督工作开展过程中,高层建筑成为防火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可以有效的降低城市高层建筑的火灾隐患,确保城市居民的安全。
    • 江雪怡; 时雨欣; 汪宜漾; 马芸; 周游
    • 摘要: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庄发展受到格外关注.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关于村庄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然聚落的分布特征,提出以居住密度为单一分类标准的定量化村庄分类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为研究区域,借助GIS软件实现居住密度的获取,并划分出5种细胞类型,实现了在自然聚落尺度下对天等县域的村庄分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行政村域尺度下进行村庄分类的不足.本文总结的分类方法操作简单,有助于了解村庄的实际分布特征,对以后的具体村庄规划与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易艳春; 马思思; 关卫军
    • 摘要: 已有文献在解释城镇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时,多集中在人口城镇化上,关于城镇空间形态的碳排放效应的实证研究很少.研究采用108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2003-15年间的城市样本数据,用居住密度度量城镇空间形态,对居住密度等变量影响碳排放的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居住密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在东部城市、中部城市、还是西部城市,居住密度的提高均显著地减少了CO2排放;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导致碳排放大幅度增长;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尚未到达"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位于曲线左侧;我国没有变成FDI的"污染天堂",相反绿色外资的引进显著地减少了城镇碳排放;中东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环境红利开始显现,而西部城市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实现.因此,中国提出的建立"紧凑城市"实现低碳发展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刘彦
    • 摘要: “别墅区居住密度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火多数是帮忙看孩子的中老年人,区域周边的便民服务圈很少,导致居民出门买菜不便,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社区联合物美价廉的服务商定期在小区中心花园开展‘小小事’周末便民服务日活动。”亚运新新家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佼说。
    • 摘要: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一代的餐饮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市中心居住密度的降低,更多的生意来源于中午周边单位的工作用餐。这次,我们聊一聊华兴街和附近不是那么知名,但至少坚挺了5年以上的餐厅。5年时间对于现在瞬息万变,后浪拍死前浪的餐饮业,这些店必定有不死的绝招。
    • 胡润芝; 沈岩
    • 摘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居住密度(开发强度)决定了城市空间形态甚至人们的居住生活品质,然而,目前有关其定义、计算、概念及其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以抽象的、局部的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大范围的、跨越一定时段的量化统计以及可视化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1985年至今约1 300多个随机选取的居住小区进行密度量化统计,并以图表形式呈现居住密度分布及密度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抽象的居住密度的可视化(Visualization)表达,进而建立居住密度描述和比较的基础,呈现出居住密度指标横向间联系、纵向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的规律和特征.
    • 胡润芝; 黄一如
    • 摘要: 居住密度是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塑造空间形态甚至决定居住品质的关键性指标,然而,目前有关其定义、计算、概念及与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定性为主,缺少基于量化统计的研究.该文旨在通过对上海1985年至今约1300多个随机选取的居住小区进行密度量化统计,并以图表形式呈现居住密度分布及密度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抽象的居住密度的可视化(Visualization)表达,进而建立居住密度描述和比较的基础,呈现出居住密度指标横向间联系、纵向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的规律和特征.
    • 黄一如; 胡润芝
    • 摘要: Residential density can be simplified to a single index and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residential space distribution, strength, compactness, dynamic, even closely relate to subjective perception, such as quality, comfort and so on. It is no longer an accurate indicator relfecting physical concept or speciifc problem, but a broad concept. However, there is a lot of conf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when policy makers, academics, planners and ordinary citizens facing the concept, which leads to uncertainty of its definition, calcu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elem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struct the conceptual system of residential density through three aspects:the metric and visualization, the perception, planning and design--it is not only a measurement index, but also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living environment.%居住密度既能简化为单一数据指标,又能综合反映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布、强度、紧凑、动态等,甚至与品质、舒适度等主观感知紧密相关,它不再是一个精确的物理概念或反映特定问题的指标,而变成了一个广义的概念。然而,目前的决策者、学者、规划师以及普通市民对居住密度概念的认识尚不全面和清晰,导致无法真正厘清其定义、计算、概念及与其他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文章旨在通过梳理居住密度的定义与演变,从居住密度的度量与可视化、居住密度的感知和居住密度的规划与设计三个方面,完成对居住密度的概念体系的建构——它不仅仅是一个计算度量的指标,更是一个衡量、评价居住环境的综合指标。
    • 胡晓青
    • 摘要: 城市住区的居住密度特征反映深层的城市结构。分析了我国城市中5类典型住区的居住密度特征,包括传统住区、低层低密度住区、低层高密度住区、多层住区、高层住区。具体分析了各类密度住区的居住形态特征,为城市规划中地块开发强度的控制提供参考。%The living density features of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reflect in-depth urban structure. 5 types of classic residential areas in Chinese cities including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ea, low-rise low density residential area, multiple-floor residential area and high-rise residential area are analyzed. The living form features of living area of each density type are analyzed in detail for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ontrol of plot development strength in urban planning.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