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层状复合材料

层状复合材料

层状复合材料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606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1045458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材料工程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特种粉末冶金及复合材料制备/加工第一届学术会议、第八届中国长三角铝业高峰论坛暨上海铝协七届一次会员大会、2014创新驱动加快丽水生态工业发展——新材料学术论坛等;层状复合材料的相关文献由139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雪峰、徐永红、章应等。

层状复合材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45458 占比:99.98%

总计:1045634篇

层状复合材料—发文趋势图

层状复合材料

-研究学者

  • 刘雪峰
  • 徐永红
  • 章应
  • 姜风春
  • 果春焕
  • 王亮
  • 苏彦庆
  • 郭景杰
  • 韩宝帅
  • 骆良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蔺春发; 颜浩然; 施浩; 韩雨蔷; 阙庆华; 姚家琛; 尤道广
    • 摘要: 连续纤维增强的金属-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兼具高强度、高模量和良好的韧性等优异性能,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这种复合材料包含庞杂的体系、复杂的结构和性能表现,因此有必要对其制备技术、结构特征和综合性能开展深入的研究。以纤维增强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为对象,系统地综述了其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Ti/Al_(3)Ti等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并着重探讨了真空热压烧结和超声波固结辅助热压烧结两种方法在制备纤维增强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方面的优缺点;然后围绕陶瓷纤维、金属纤维和形状记忆合金纤维增强的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功能特性进行了述评;随后阐述了纤维增强Ti/Al_(3)Ti层状复合材料中各种纤维的强韧化机制;最后结合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连续纤维增强金属-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高帅
    • 摘要: 关于提高民用和交通基础设施抗爆炸或冲击载荷能力的研究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介绍了混凝土复合桥面在近距离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全尺寸爆破试验结果,提出并试验了3种不同程度非均质性的组合桥面,该试样深度分布多层玄武岩纤维网格板、总厚度为100 mm的再生织物板和典型的空心预应力板,研究了爆炸损伤程度与复合材料材料特性之间的关系,对近距离爆炸造成的试样损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所有试验的复合试样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层状复合材料的非均质性将内部回弹引起的爆炸损伤转化为层状分层。
    • 陈宇强; 张浩; 黄浩; 张文涛; 谢功园; 刘文辉; 潘素平; 宋宇峰; 刘阳
    • 摘要: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因兼具各金属组元的优良性能是目前材料界研究的热点.本工作利用高温扭转方法开发了一种新型多层金属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并通过力学拉伸性能测试、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探究了不同扭转工艺对6061铝合金/304不锈钢层状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1080~2160°的扭转角度范围内,随着扭转角度增加,6061铝合金/304不锈钢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σth)下降,伸长率(δ)显著提高,且界面结合效果越来越好.在保持扭转力的条件下进行0~60 min的保温处理,复合材料的σth和δ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没有明显变化,但结合界面中金属原子之间的相互扩散效果更加显著,界面处的应力集中也显著降低.经1080°扭转成型后,复合材料的σth为333.4 MPa,δ为77.3%,均高于该复合材料的理论计算值,这可能与该复合材料扭转成型过程中的组织细化以及其独特的螺旋型结构有关.
    • 任冰冰; 王元龙; 张吉贤; 隋大山; 郭志敏; 胡广洪; 杨小林; 罗长增
    • 摘要: 采用熔铸复合法制备了高铅青铜CuPb15Sn7/45钢双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加热条件和冷却速率等工艺参数对铜钢复合界面和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装炉温度为900°C,保温温度为1 015°C,保温时间为5 min并采用氮气冷却时,铜钢界面具有优异的冶金结合性能,界面拉伸断裂强度达到200 MPa;铜合金区铅颗粒分布较均匀,铅元素烧损量低于1%;钢基体的组织和晶粒尺寸分布合理,表现出优异的熔铸复合效果.
    • 宋晓毓; 王德志; 吴壮志; 段柏华; 毕海莲; 刘新利
    • 摘要: 铌作为一种难熔金属,具有熔点高、塑性好、抗酸和抗液态金属腐蚀能力强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本工作研究了爆炸焊接Nb/Q345R层状复合材料的热震性能,通过将Nb/Q345R试样在氢气中分别加热到800°C和1000°C后迅速冷却完成一次热震,研究材料在进行10次、30次、50次热震循环后,试样的界面组织形貌及其结合强度的变化,进而评价其热震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分析材料成分和界面组织形貌的变化,并通过压缩剪切试验测量层状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在800°C热震10次时,层状材料界面处开始产生微裂纹,而在1000°C热震50次时,材料界面处裂纹沿界面扩展、延伸,导致界面结合强度显著降低,降低至材料本身结合强度的13.22%.
    • 连俊杰; 刘润爱; 陈洪胜; 王文先; 杨涛; 郑凡林
    • 摘要: 基于B4C和W良好的屏蔽中子和γ射线性能,采用6061铝合金作为基体,设计了一种新型双屏蔽(B4C-W)/6061Al层状复合材料,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后加热轧制成板材,对制备的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屏蔽组元B4C和W颗粒均匀地分布在6061Al基体中,层界面、B4C/Al、W/Al异质界面之间结合良好,无空隙和裂纹.在颗粒与基体界面处形成扩散层,扩散层的厚度约为6μm(W/Al)和4 μm(W/Al).轧制态的(B4C-W)/6061Al层状复合板的屈服强度(109 MPa)和极限抗拉强度(245 MPa)明显优于烧结态的复合材料,但断裂韧性降低.强度提高的原因主要是轧制后颗粒的二次分布、均匀性及界面结合强度提高,基体合金的晶粒尺寸减小,位错密度增加.层状复合板的断裂方式为基体合金的韧性断裂和颗粒的脆性断裂.
    • 张志娟; 张兵; 赵田丽; 党晓晗; 马艳恒; 陈乐; 徐依; 郝鹏程
    • 摘要: 三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兼具了各金属组元的优势,能够满足多种复杂服役环境的应用需求,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将最为常见的轧制制备的三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根据具体制备手段和最终实验效果的差异,分为了采用新型累积叠轧技术制备的类双金属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及利用常规轧制减薄技术制备的三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分别综述了这两大类目前主要的组合类型及其涉及的研究内容,可看出众多研究均是在最为原始的二元Al/Cu和Al/Mg复合基础上新加第三金属展开的.指出了三金属复合材料的开发是未来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以及后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难点.最后,对三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和主要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田茂江; 崔得锋; 张晓辉
    • 摘要: 贵/廉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是一种电接触材料,该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仪表、电讯和电子装置的可靠性、稳定性、精度和使用寿命。本文总结了贵/廉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现有的生产方法、产品种类,并对该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 张振; 周玖; 周婕; 朱军; 王安哲; 周琦
    • 摘要: 由仿生贝壳独特的"砖+泥"结构制备的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综述Al基、Ti基、Ni基及其他常见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制备方法、工艺特点和工艺流程;归纳总结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常见的裂纹偏转、多重裂纹扩展和裂纹桥接等形式失效破坏模式,控制界面反应和改善界面润湿性可提高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优化制备工艺和掌握破坏机理是实现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的基础,将计算科学引入对金属/陶瓷界面和损伤机制的研究是实现整个制备过程可操控性的有效途径,实现产品的大尺寸化和形状多样化是其大规模应用化推广的关键.
    • 孙伟; 张炜; 郭剑; 贾丽芳; 李晓杰
    • 摘要: 利用水下爆炸焊接法制备了Ti-Cu层状复合材料.为研究Ti-Cu层状复合材料静态荷载下变形和失效机制,对Ti-Cu层状复合材料进行了室温条件下单轴拉伸实验和预制裂纹的三点弯曲实验,并与Ti单层板和Cu单层板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EM观察断口形貌.通过拉伸和三点弯曲实验后的微观分析表明:在拉伸实验中,Ti-Cu层状复合材料的破坏是由于多方向应力耦合作用,加工硬化和界面效应使其拉伸强度远高于Ti单层板和Cu单层板;在预制裂纹的三点弯曲实验中,Ti-Cu层状复合材料的断裂是多重损伤失效相互作用的结果.Cu层形成大量的滑移带和变形带,Ti层产生大量的微裂纹,Ti-Cu层状复合材料由于多种损伤累积,形成一种特有的沿基体和界面交替传播的裂纹形态;相对于均质金属,Ti-Cu层状复合材料复杂的变形和失效行为是其力学性能提高的重要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