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尿路上皮癌

尿路上皮癌

尿路上皮癌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6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3358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微创泌尿外科杂志、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全国诊断病理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病理学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全国细胞学学术会议等;尿路上皮癌的相关文献由158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旭、吴松、王海峰等。

尿路上皮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2 占比:2.9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3358 占比:96.96%

总计:13777篇

尿路上皮癌—发文趋势图

尿路上皮癌

-研究学者

  • 张旭
  • 吴松
  • 王海峰
  • 孔垂泽
  • 蔡志明
  • 马建辉
  • 周利群
  • 寿建忠
  • 徐阿祥
  • 李晓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牟江宁; 张广涛; 马永宏; 高敬峰; 卢冠军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诊断泌尿系统结石合并尿路上皮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1年2月宁夏医科大学院总医院及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40例疑似泌尿系统结石合并尿路上皮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泌尿系X线片(KUB)加静脉泌尿系造影(IVP)、CT增强扫描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KUB+IVP、CT增强扫描及MRI检查对泌尿系统结石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三种方法检查结果与手术病检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参照手术病检结果,MRI检查对泌尿系统结石并发尿路上皮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KUB+IVP检查、CT增强扫描检查(P均<0.05)。在泌尿系统结石并发尿路上皮癌诊断中,KUB+IVP检查与手术病检结果一致性较差,CT增强扫描检查与手术病检结果一致性中等,MRI检查与手术病检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在泌尿系统结石并发尿路上皮癌诊断中,MRI检查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赵欣欣; 王天娇; 吴瑾
    • 摘要: 尿路上皮癌(U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几十年来,标准的治疗方案仍是基于顺铂的化学疗法,但是不良反应较大且疗效不佳。目前越来越多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UC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精密医学时代,UC的未来在于使用疗效更确切、不良反应更小、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样,开发可靠的预测生物标志物以及创新的治疗组合方法势在必行。本文将对近年来尿路上皮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 韩馥馨; 李玲玲; 李晓燕; 胡毅
    • 摘要: 背景免疫治疗给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令人鼓舞,但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预测指标。目的 探索外周血相关指标预测PD-1单抗治疗晚期UC患者的疗效及生存预后的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肿瘤内科2017年3月-2020年4月接受一线PD-1单抗治疗的晚期UC患者。分析治疗前后外周血各项指标(以中位数为切点转化为二分类指标)与免疫治疗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相关指标对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患者46例,男性32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64岁。一线接受PD-1单抗治疗的46例患者中位PFS为10.5(3~22)个月。治疗6周后的外周血高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组(15.0个月vs 6.6个月)、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组(未达到vs 6.6个月)、低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组(15.0个月vs 6.6个月)患者的PFS显著延长(P<0.05)。Cox分析结果显示,治疗6周后的Hb、NLR和SII是患者预后的显著影响因素(P均<0.05)。ROC分析显示:治疗后6周的Hb、NLR、SII预测预后的AUC(95%CI)分别为0.760(0.570~0.943)、0.698(0.435~0.958)、0.666(0.391~0.944),均对接受免疫治疗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预测效能。结论 开始接受免疫治疗6周后的Hb、NLR和SII对晚期UC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可能是晚期UC患者对一线PD-1单抗治疗产生应答的生物标志物。
    • 谭硕
    • 摘要: 膀胱肉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的膀胱恶性肿瘤,发病率不足膀胱恶性肿瘤的0.3%[1]。目前对膀胱肉瘤样癌的认识和研究尚少,多为散发病例报道。其疾病特点既不同于尿路上皮癌,又不同于膀胱肉瘤,临床病理诊断困难,预后差。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例膀胱肉瘤样癌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报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男,66岁,既往体健,有吸烟史,于2018年7月因“体检发现膀胱肿块”入院。
    • 朱将; 王沈阳
    • 摘要: 尿路上皮肉瘤样癌是源于尿路上皮的少见肿瘤,其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术前确诊较困难,治疗上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也很差。本文就目前尿路上皮肉瘤样癌的分子生物学、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综述。
    • 焦阳; 冯对平
    • 摘要: 膀胱癌是全球常见的癌症,90%以上的膀胱癌为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UC的治疗与其进展阶段密切相关,肿瘤一旦出现肌层浸润,5年生存率不足40%,且有很高的复发或进展风险,即使接受了根治性手术,仍有50%的患者术后复发,大多数复发时远处转移形成转移性膀胱癌。目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的治疗标准是在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但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欠佳。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因其良好的肿瘤反应率和无病生存期而越来越受欢迎。全身化疗仍是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标准,新型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批准为化疗进展后的晚期患者提供了治疗新方案。此外,FDA授予了Enfortumab Vedotin和Erdafitinib两种药物突破性疗法认定。本文将就各种疗法在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地位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陈莹; 桂传枝; 冷飞云; 吴启峰; 王恒; 杨粟
    • 摘要: 目的探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ER-2蛋白与VEGF在不同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对照组HER-2蛋白与VEGF呈低表达,低级别与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HER-2与VEGF表达的阳性率显著升高。结论HER-2蛋白与VEGF均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随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增强。
    • 杨倩倩; 黄仁鹏; 黄山; 刘卫硕; 郭凌川
    • 摘要: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Sm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膀胱Sm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膀胱SmCC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7~85岁,中位年龄66岁,平均年龄66岁。临床表现:3例为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尿频、尿急伴排尿困难。影像学表现:CT及超声检查示膀胱壁软组织密度影或异常回声,膀胱壁不规则增厚。膀胱镜下观察多为菜花样、乳头状肿物,广基,多灶。镜检:3例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1例为单纯的SmCC,SmCC成分示胞核为致密深染的圆形、卵圆形,核分裂多见,染色质细颗粒状,缺乏显著核仁,胞质稀少,肿瘤凝固性坏死常见,肿瘤细胞片状、巢状分布;UC成分分化差,核深染,胞质少,呈巢状分布。免疫表型:SmCC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gA、Syn及CD56弥漫阳性,Ki-67增殖指数高;UC中CK弥漫强阳性,部分CK20及CK5/6阳性。4例随访4~36个月,3例患者健存,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物摘除术,术后1个月内死亡。结论膀胱SmCC高度恶性,且多伴膀胱UC,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患者预后差,确诊依赖病理检查。
    • 肖龙仁; 张钢
    • 摘要: 肾移植术后患者尿路上皮癌发病率偏高,其中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患者发病率更高。肿瘤一旦发展到进展期,尤其是在以铂类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失败后,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且耐受性良好的二线治疗方案。本文报道1例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肾移植术后进展期尿路上皮癌的病例,并通过文献复习对其诊断、治疗进行探讨。
    • 刘杰; 马彩玲; 李小航; 李安安; 刘昕; 王志勇
    • 摘要: 目的 探究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病理确诊为尿路上皮癌的105例患者为尿路上皮癌组,其中,首次确诊为尿路上皮癌者80例,为首次确诊组,25例治疗后复查时发现尿路上皮癌复发,为复发组,另选择同期尿路良性病变患者30例,为良性病变组。采用阴性富集-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DAPI+、CD45-、CD31-、CEP8+≥3倍体的细胞为CTC,定义CTC数目≥1时为阳性,并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C的检出率在尿路上皮癌组与良性病变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首次确诊组与复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路上皮癌组和首次确诊组外周血CTC阳性率在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病灶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数目与肿瘤T分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9.083,P<0.001),进一步相关性分析显示CTC数目与肿瘤T分期之间呈正相关(r=0.526,P<0.001)。结论 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TC与尿路上皮癌有关,对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及预后的预测有着重要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