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尺牍

尺牍

尺牍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书法、篆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6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藏.拍卖、文献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尺牍的相关文献由218位作者贡献,包括付梅、陆学松、陈根民等。

尺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6 占比:99.6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40%

总计:247篇

尺牍—发文趋势图

尺牍

-研究学者

  • 付梅
  • 陆学松
  • 陈根民
  • 季南
  • 程文
  • 付强
  • 俞平伯
  • 卢坡
  • 周作人
  • 周楚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我们为什么要说“一封信”,而不是说“一张信”“一面信”“一条信”“一个信”……?汉代以前没有发明纸,那时,人们把信写在特制的木板上,这种木板一般为长条形,称为“牍”,因其板一般为长条形,称为“牍”,因其长度为一尺所以又叫“尺牍”。
    • 谢蒙杰
    • 摘要: 苏轼的尺牍展示了他真实的生活面貌和情感表达,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于人,他在字里行间传递着温情:无时无刻牵挂兄弟,妥帖地祝贺与安慰亲友,尽心带给他人快乐,竭尽所能予人帮助。于己,他在平淡甚至艰苦生活中始终保持着雅趣:醉心诗酒花茶,打造文人雅居,惯看山川风月,体味田园生活,热爱美食烹饪。这些温情与雅趣也是苏轼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杨可涵
    • 摘要: 倪瓒书迹流传至今者,或散存于跋尾,或分刻于丛帖,亦有若干尺牍及诗稿存世。在倪瓒存世的书翰中,有多札写予友人陈植。本文拟就存世三件倪瓒致陈植诗翰,即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致慎独诗牍》、吉林省博物院藏《行书致友人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致慎独有道先生尺牍》及相关文献著录,考辨书信的内容、时间及风格,以求从笔墨与诗词等多重角度更全面地呈现倪瓒与陈植等江南文士间的交游及生活情境。
    • 季南
    • 摘要: 存世的朝鲜朝文人尺牍文献呈现出人际交往的诸多细节,涉及通信双方社会生活的诸多具体情况,是人物交往的直接、有力证据,为朝鲜朝人物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它对中国文人别集中尺牍资料的收录有补充作用,具有文献资料价值。朝鲜文人在尺牍中极力向中国文人介绍朝鲜的文学、历史、物产等情况,试图让中国文人感知朝鲜的“中华文化”,具有传播学价值。个别尺牍集中收录的中朝文人间的往复尺牍保留了双方的真迹,具有书法艺术价值。
    • 陆胤
    • 摘要: 晚清西学涌入,伴随着学堂教育和铅石印出版机构的繁兴,涌现了一批新编尺牍教本。先是在教科书体例和英文尺牍范本启发下,尺牍被新式文学教育接纳,成为蒙学读本和国文教科书的一部分;继而出现了专门的“尺牍教科书”,并带来了学生尺牍、女子尺牍、白话尺牍等新类型。这些新编教本无不将关注点放在尺牍程式的传授上。作为一种“应用文”,尺牍适应了近代以来日趋功利化的教育氛围,但伦常秩序与身份礼俗的震荡,也使尺牍程式在“实用”与“虚文”之间的张力逐渐凸显,最终导出了改良尺牍的方案。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旧程式与新内容、新语体,仍有一段共存时期。
    • 洪月
    • 摘要: 尺牍书写流行于明代,既是文士与友人互动的媒介,也是抒发心绪的窗口,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宋懋澄尺牍数目相对丰赡,语言简洁却蕴含丰富的情愫,既写出了八股制艺下文士心态的复杂,也展现了其流变历程,更写尽了晚明尘寰中文士的生存焦虑与无奈。再者,其宗教观念被功利心性浸润,不敷纯粹且逐渐淡化。通过分析宋懋澄的尺牍内容,有益于探赜晚明文士复杂心态及其成因,以及对其小说创作的浸润,为研究文士心态提供新的思路。
    • 杨子艺
    • 摘要: 《全元戏曲》中计有80种左右的杂剧都运用了“尺牍”这一道具,约占现存善本元杂剧数量的四分之三。笔者筛选元杂剧中涉及的尺牍并进行分类,其中的尺牍可分为公文和私信两类。在“故事”层面,元杂剧中的尺牍不仅对于剧中人有充当说理依据、情感媒介作用,还能让读者从中窥见元代特有的民俗。在“话语”即表达形式方面,尺牍有作为功能性物象、起程式化地推动情节的作用;也有因其代言与叙事融合的特征,区别于其他道具的审美特性。
    • 许汉文
    • 摘要: 清刻《谷园摹古法帖》卷七所收《教翰帖》是苏辙写给北宋新法派士大夫黄履的一封私人信简,作于元祐七年(1092)十月三日。当时黄履正带天章阁待制之职任青州知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故《教翰帖》上款称其为“安抚安中待制阁下”。此帖的文本乃苏辙佚篇,对补充苏辙的生平行实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而其书法可以为研究苏辙中晚期书风的演变提供重要的参考。
    • 袁洪权
    • 摘要: 古时候,书信被称为“尺牍”,它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今,随着通讯设备、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短信、微信、电邮的简单便捷,致使写信的人越来越少,留存下来的纸质书信文字及其载体的文献价值与文物价值,反而得到更多的人重视,相关拍卖网站(墨笺楼、孔夫子旧书网、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名人书信更是收藏家、文献学者的青睐之物。“物以稀为贵”,这反而呈现出纸质书信的特殊价值。鲁迅曾为1936年现代书局版、孔另境编辑的《现代作家书简》作序时也谈道,“所以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尺牍”的简洁注释功能当然是明显的,正是这种“注释”功能,体现出了书信作为特殊文献的意义,这对于理解作家其文其人都有辅助的作用。
    • 狄梦珊
    • 摘要: 《尺素风雅·明清彩笺图录》一书主要收录明清文人尺牍,其中包括石珤、顾璘等人与朋友相和来往的诗文,有的收于个人文集,可比对异文,分析文字差异,有的不见个人文集或传世文献,可补明清诗集,还有的未注明作者,可详加考证。本文将这些诗文加以著录整理,并对尺牍作者、诗词所涉文字、人物、历史事件等作简要考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