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6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62546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医疗装备、基层医学论坛、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 2014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年会 、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第十一届全军普通外科学术会议暨外科新理念论坛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文献由77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聚源、吴晓琴、孙众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6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2546 占比:99.84%

总计:162807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文趋势图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研究学者

  • 刘聚源
  • 吴晓琴
  • 孙众
  • 宋爽
  • 张帆
  • 李琳
  • 杨英
  • 王勤
  • 王寅欢
  • 蔡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倩; 郑儒君; 陶诗琪; 李俊英
    • 摘要: 目的评价并总结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最佳证据,为规范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采集工作流程提供指导依据。方法系统检索Up To Date、BMJ Best Practice、国际指南协作网(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GIN)、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络(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SIGN)、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理协会(registered nurses association of ontario,RNAO)、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NCBl)、York大学循证护理中心网站、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同时,还补充了国外与血管通路、静脉治疗相关的专业网站: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ing society、INS)、新西兰坎特伯雷地区卫生局专业组(canterbury district health board,CDHB)、加拿大血管通路协会(canadian vascular access association,CAVV)。检索文献类型为临床决策、指南、专业标准、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原始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06月,并采用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对证据进行级别和推荐强度的划分。结果共纳入最终纳入8篇文献,包括1篇最佳实践、6篇临床实践指南、1篇专家共识。其中涉及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标本采集时机、采集前消毒、采集工具、采集途径、采集血量、采集方法、质量控制、标本保存与运输等8个方面,最佳证据共25条。结论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最佳证据总结可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循证依据,提升导管相关性血流血培养检出率。
    • 王丹; 张娜; 邵静波; 王妍捷; 薛晓燕; 蒋慧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血流感染(CRBSI)在儿童血液肿瘤患者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发生率及预防反复CRBSI提供临床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血液科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及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植入的血液肿瘤患儿的基本信息,回顾性分析CRBSI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等数据,探索其危险因素。结果共486例置管患儿被纳入研究,其中49例患儿共发生73例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0.6/1000导管日,CRBSI事件发生于严重粒细胞缺乏状态(ANC<0.2×10^(12)/L)和夏季多见(57.5%和46.6%);不同原发疾病(P<0.001)、带管日(P=0.034)及留置导管种类(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例患儿出现反复CRBSI(≥2次),PORT植入患儿发生率明显高于PICC(P<0.00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导管感染的带管日为356 d(特异度92.9%,灵敏度36.7%)。病原菌培养显示49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73株,以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为主(36株,49.3%),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3株,17.8%)、大肠埃希菌(4株,5.5%)、缓症链球菌(4株,5.5%)、溶血链球菌(4株,5.5%)。药敏试验未显示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革兰阳性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ESBL-E)10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4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各类抗假单胞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未检测到难治性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儿童CRBSI的发生与所患血液肿瘤疾病种类、严重粒细胞缺乏和季节有关;长时间留置导管导致CRBSI发生风险增加;导管置入类型是CRBSI反复发生的危险因素。带管日达356 d时对预测CRBSI发生有一定意义。儿童血液肿瘤患者CRBSI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 李金霞; 董新园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患儿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253例ALL化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化疗期间是否发生CRBSI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收集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和可疑影响因素,并对可能导致ALL化疗患儿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53例ALL化疗患儿中,24例发生CRBSI,发生率为9.49%;性别、年龄、住院季节与ALL化疗患儿发生CRBSI无明显相关性(P>0.05);发生组穿刺次数≥3次、白细胞计数<2×10^(9)/L、使用糖皮质药物、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化疗次数≥3次、置管时间≥3 d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次数≥3次、白细胞计数<2×10^(9)/L、使用糖皮质药物、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化疗次数≥3次、置管时间≥3 d均为影响ALL化疗患儿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穿刺次数≥3次、白细胞计数<2×10^(9)/L、使用糖皮质药物、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化疗次数≥3次、置管时间≥3 d均为影响ALL化疗患儿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保护因素。
    • 华敏敏; 夏磊; 肖晴; 姚小静; 徐发林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1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PICC置管VLBWI。回顾性分析VLBWI的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发生CRBSI者为病例组,未发生CRBSI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CRBS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61例PICC置管VLBWI发生CRBSI,总置管时间26521 d,CRBSI发病率为2.3‰。VLBWI发生CRBSI的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23.0%)、肺炎克雷伯菌(19.7%)、黏质沙雷菌(14.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出生体质量<1000 g(OR=2.254)、机械通气(OR=2.168)、置管时日龄≤7 d(OR=2.534)、PICC留置时间≥21 d(OR=2.200)是VLBWI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次穿刺成功(OR=0.378)是保护性因素。结论对于VLBWI,尤其是出生体质量<1000 g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尽可能避免出生后早期置管及置管时反复穿刺,并尽可能缩短PICC留置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对于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 贾灵芝; 王蒙蒙; 张敏; 李明娥
    • 摘要: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输注化疗药物重要的中心血管通路装置,但在留置期间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导管相关血栓(CRT)是最严重的并发症[1]。CRBSI使患者住院时间长、花费多,病死率增加[2],PICC发生CRBSI并CRT案例报道较少[3-4]。当怀疑导管感染时,立即拔除导管,并进行导管与外周血标本培养[5],血栓合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目前大家公认的拔管指征[6],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导致提前拔管、影响化疗进程及效果的主要因素[7]。
    • 柴海云; 靳叶; 刘华; 李启东
    • 摘要: 目的:探讨无缝隙链式管理工作模式对预防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156例和观察组1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由医师、专科护士、下级医院护士、家属和病人组成的“全程”跟踪管理的链式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每周规范更换敷料和无针接头依从性、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管理后,观察组158例中有154例均能按规定每周规范更换敷料和无针接头,依从率为97.47%,对照组156例中有140例能每周规范更换敷料和无针接头,依从率为8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7091个总留置日内有发生感染1例次,感染发生率为0.141‰,对照组7087个总留置日内发生感染8例次,感染率为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55例患者满意,满意度达98.10%,对照组134例满意,满意度为8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链式管理模式可提高PICC每周规范维护依从性,降低PICC相关血流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李清芳
    •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持续观察6个月。对比两组CRBSI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存质量、导管留置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CRBSI、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10.00%,均低于对照组的26.67%、33.33%(P<0.05);观察组干预后简易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中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3.69±0.54)月,长于对照组的(3.01±0.33)月,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03±2.11)分,高于对照组的(90.35±2.16)分(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措施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可以减少不良事件与CRBSI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生存治疗,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陶彦凤
    • 摘要: 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合并血栓的原因及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方法:详细记录分析我科2例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合并血栓的资料,找出发生感染及出现血栓的原因,给予相应护理治疗措施。结果: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合并血栓,与患者本身疾病、免疫力低下、对PICC相关知识欠缺以及护理人员的评估、无菌操作、置管前后健康教育有关,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护理后痊愈。结论:置管前的评估,置管中的规范操作,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留置期间,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重视和护理人员的积极干预治疗,可有效降低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及血栓的发生。
    • 林青; 李泰阶; 蒋诚传; 林慧珍; 王柏莲; 廖瑜; 潘慧颖
    • 摘要: 冢村氏菌是一种专性需氧、无动力、形态不规则的革兰阳性杆菌,弱抗酸染色阳性;主要存在于土壤、深海海绵以及活化淤泥中[1]。冢村氏菌临床感染相对罕见,近年来随着生物质谱鉴定和基因测序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冢村氏菌引起的临床感染报道例数不断上升。冢村氏菌可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引起血流感染、眼部疾病、肺炎、心内膜炎、脑膜炎[2-7]等。
    • 张萍; 徐绍红; 孙存芹
    •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模式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东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内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80例颅脑外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及参照组,两组均为40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加用基于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CRBSI感染率、营养状况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试验组CRBSI感染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各项营养指标水平高于护理前,且试验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护理前,且试验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模式在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CRBIS感染率和促炎因子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