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水断裂带

导水断裂带

导水断裂带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7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69492篇;相关期刊13种,包括黑龙江科技信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金属矿山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年全国矿山开采损害防治与数字矿山学术会议、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防治水专家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 、2006年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与实用新技术研讨会等;导水断裂带的相关文献由24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文平、武雄、王军等。

导水断裂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69492 占比:99.99%

总计:769566篇

导水断裂带—发文趋势图

导水断裂带

-研究学者

  • 李文平
  • 武雄
  • 王军
  • 王文学
  • 秦洪岩
  • 苗霖田
  • 刘治国
  • 刘浩
  • 姜鹏
  • 孙学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曹始友; 董方营; 陈大林; 张历峰; 徐德宝; 王松; 王鹏; 尹会永; 郑永杰
    • 摘要: 为精确预测滕州矿区山西组3#煤综放开采顶板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以滕州矿区18个采煤工作面导水断裂带高度和各主控因素实测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软件对采厚、采深、煤层倾角、走向长度、倾向长度、顶板厚度6个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构建了导水断裂带高度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以藤县煤田4个工作面为例,分别采用“三下规范”公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总结经验公式和回归模型对导水断裂带高度进行计算并进行误差分析对比;借助UDEC数值模拟分析进行辅助验证。结果表明:本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更接近,较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精度更高,误差基本控制在8%以内,提高了预测精度。
    • 侯恩科; 刘博; 龙天文; 徐维; 魏启明; 马进勇
    • 摘要: 为研究深埋缓倾斜多煤层开采导水断裂带发育特征,以石槽村煤矿2^(-1)煤和2^(-2)煤叠置开采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井下仰孔注水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对覆岩破坏及导水断裂带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地质及开采条件下,采厚1.8 m的上覆2^(-1)煤和采厚3.4 m的下覆2^(-2)煤开采导水断裂带发育过程均可分为缓增阶段、突增阶段和稳定阶段,但2^(-2)煤导水断裂带发育速度大于2^(-1)煤导水断裂带发育速度;2^(-1)煤和2^(-2)煤层间距为11 m条件下,2^(-2)煤开采产生的复合导水断裂带高度大于2^(-1)煤开采导水断裂带高度;综合分析后确定石槽村煤矿多煤层重复采空区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为49.6 m。
    • 曹始友; 董方营; 成文举; 谢瑞斌; 石鹏程
    • 摘要: 在充分分析高庄煤矿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并行电法对煤层顶板岩层破裂过程进行现场监测,分析垮落带和导水断裂带的动态发育规律。分别采用孔内视电阻率法、直流电法进行超前探测、电极电流比值法进行反演解译,并将反演结果与“三下”开采规范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高庄煤矿3;303工作面顶板垮落带发育高度为20 m,垮采比为3.7;导水断裂带高度为54 m,裂采比为10.2;采动应力超前影响距离最大为48.6 m;现场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动态监测反演结果真实可靠。将孔内视电阻率法和直流电法超前探测相结合,有效解决了松散层不易成孔的难题,为煤层顶板垮落带、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张京民; 孟凡林; 武海文; 赵飞; 薛建坤; 王益; 罗安昆; 黄欢
    • 摘要: 为研究新疆阿艾矿区煤层开采导水断裂带发育规律,选取某煤矿101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井下分段压水探测及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煤层开采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结果表明:煤层开采后工作面周边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应力主要分布在距离煤壁0~20 m的煤岩柱上,同时采空区上方顶板岩体内形成减压区,最大减压区位于采空区中心线位置;随着开采距离的增加,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逐渐增高;数值计算得到的导水断裂带发育最大高度为53.50 m,裂采比为16.72;采用井下分段压水方法探测了1013工作面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得到测试钻孔处最大导水断裂带高度为50.08 m,裂采比为15.65倍;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到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分别为42.30、45.78 m,裂采比分别为13.22、14.31倍,3种方法得到的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较为接近,证明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
    • 秦洪岩; 王海东; 张帆; 尹志辉; 欧阳振华; 张峰; 李雪冰
    • 摘要: 为分析充填开采时覆岩导水断裂带的发育规律,采用板壳理论分析了充填开采过程中关键层的破断力学过程,得到随着采厚的增加,导水断裂带是逐层向上发育,而不是随着采厚的增加渐进式发育;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再现了采后不同充填高度时覆岩导水断裂带的发育规律,得出覆岩的"两带"发育随着等效采高的变化存在着临界效应,即充填体高度的量变,会引起覆岩变形破坏高度的质变.现场观测了充填工作面采后的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情况,实测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的结论.
    • 杨玉亮; 徐祝贺
    • 摘要: 针对旬耀矿区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上覆洛河组砂岩含水层下的安全采煤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材料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某矿1109大采高工作面覆岩破断及裂隙演化规律.研究表明:上覆岩层经历了直接顶破断、基本顶初次破断与周期破断、亚关键层初次破断与周期破断5个阶段,破断发生引起工作面煤壁上方裂隙密度和开度发生跃变,采空区覆岩裂隙经历孕育、产生、张开、闭合、压实5个动态阶段;从开切眼到充分采动过程中,在裂隙带的上部、工作面煤壁上方及开切眼上方裂隙较为发育,裂隙区近似"抛物线"状,采空区中部覆岩裂隙闭合而边界处裂隙不易闭合;工作面充分采动后,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82~85 m,未导通上覆洛河组砂岩.
    • 秦伟; 李文平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多数煤矿主采侏罗系煤层,开采条件具有大采高、大采深的特点,顶板含水层众多并严重威胁矿井安全,开展侏罗系煤层上覆顶板导水断裂带高度的研究尤为重要.以鄂尔多斯某矿为例,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以及相似类比法等手段,对采空区顶板的导水断裂带的发育高度和裂采比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裂采比为22.07,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大约为154.48 m,类比所得拟合公式所预测该矿的导水断裂带高度与理论计算值误差较小.
    • 秦飞龙
    • 摘要: 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马脊梁矿为研究对象,针对河床及采空区共同影响下,石炭系煤层安全开采问题,采用现场踏勘方式查明了地表径流形态、周期性水量变化情况;采用物探手段初步圈定了上层侏罗系采空区积水区域,并采用钻探进行了验证;根据岩移角临界值及空间分布特征计算出了石炭系煤层开采断裂带高度数值;综合物探、断裂带分布、煤厚变化和顶板特征,划定了石炭系8117工作面分区开采高度.结果表明:侏罗系煤层采空区局部沟通地表径流,且在中部存在积水区;石炭系煤层开采断裂带未扩展至侏罗系煤层采空区.
    • 苗彦平; 蔚波; 姬中奎; 陈小绳; 路波; 薛小渊
    • 摘要: 陕北煤炭基地侏罗纪浅部煤层开采面临多种水害威胁,传统煤矿水害危险性评价工作未充分结合研究区典型水害特点,在生产实际中的适用性不强.以红柳林煤矿3-1煤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煤层开采面临的典型水害特征,计算煤层开采的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并绘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等值线图,利用主要含水层(体)与导水断裂带之间的相对距离关系,提出基于煤矿充水含水层(体)特征的水害模式划分方法,并在研究区内针对不同水害模式进行分区.结果表明:按照区域内充水含水层(体)的不同,研究区水害类型可划分为单一含水层水害模式和复合含水层水害模式和古直罗河水害模式3种主要水害模式;按照充水水源不同,单一含水层水害模式可划分为顶板烧变岩水害型、顶板风化基岩水害型;复合含水层水害模式可分为顶板烧变岩直接-松散层间接水害型、顶板风化基岩直接-松散层直接水害型、顶板烧变岩直接-松散层直接水害型以及顶板风化基岩直接-松散层间接水害型;单一含水层水害模式主要分布于导水断裂带波及顶板风化基岩含水层及开采煤层上方存在隐伏烧变岩含水层区域;复合型含水层水害模式分布于导水断裂带突破风化基岩含水层,直接或间接波及松散层含水层区域;古直罗河水害模式分布于古直罗河及古河流阶地发育之处;对不同水害模式下突水风险性进行分析,烧变岩水害型一般不对煤层开采构成较大威胁,突水风险性较小;顶板风化基岩水害型、顶板复合水害模式及古直罗河水害模式在部分区域为强富水性,且可能通过导水断裂带进入井下,均存在一定突水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