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对位法

对位法

对位法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专利文献103072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陕西教育(高教)、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等; 对位法的相关文献由98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强、刘晓燕、周沁怡等。

对位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03072 占比:99.91%

总计:103163篇

对位法—发文趋势图

对位法

-研究学者

  • 郭强
  • 刘晓燕
  • 周沁怡
  • 孙云鹰
  • 宋祥瑞
  • 杨长谋
  • 莫自治
  • 赖朝师
  • 郑香京
  • D·布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晓静
    • 摘要: 《24首钢琴赋格曲及创作分析》于2013年出版,是于苏贤先生历时六年的力作(2005-2011)。这套作品包括了多种音乐风格,是于苏贤先生对自己复调研究成果的一次广泛实践,其中包括民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中国当代音乐、文人音乐,以及西方的调性音乐和十二音等不同的音乐风格。本文主要对24首赋格曲的主题数量、音乐风格特点、调式特点等进行归类。
    • 江嘉玮
    • 摘要: 文章研究柯布西耶如何将从现代抽象绘画中汲取的物体美学应用于20世纪20年代的白色小住宅设计。通过与阿梅代·奥赞方一起创作纯粹主义绘画,柯布西耶学到了一套将物体类型化的观看技巧,再结合其在东方之旅上转译自古典建筑的设计法,他开始将这些教益在白色小住宅上逐一展开试验。对位法、表面拉伸、视觉操控,是柯布西耶在20世纪20年代白盒子上具体实施的设计技法。文章选择7座小住宅案例为研究对象,解读柯布西耶在绘画和建筑中的物体美学与白盒子设计技法的关联,剖析其反映的现代生活的新观念与新的人性。
    • 杨庆祥
    • 摘要: 1我试图以一种非整体的形式来应对欧阳江河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从研究的角度看,欧阳江河属于那种需要“研究资料汇编”同时又反对“资料汇编”的作者--注意,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同时也是一个作家、一个书法家、一个评论家,也是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说者、一个对音乐、美术、威士忌和红酒都有见解的鉴赏家。一个碎碎念的“老男孩”、一个头发漆黑同时目光狡黠的“火星人”。需要“资料汇编”的意思是,他必将在当代文学史和诗歌史上留下他的“令名”,传统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建立在他的传记、文本、访谈、评论,甚至是八卦绯闻的基础之上。反对“资料汇编”的意思是,那些整齐的分类法和貌似严密实则空洞的概念定义会将创造之门焊死,留给我们一具文学史的僵尸标本。所以我寻求灵动的对位法,能够将欧阳江河重新塑形,吹一口气,在他的分身和幻影里不是手足无措,而是能够一起蹁跹遨游,在多重的目光里看到“成千吨的自由落体,/以及垃圾的天女散花”。
    • 王璐
    •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周梅森由历史题材为主的小说创作转向了关涉主流政治话题的现实题材的写作。^(①)诚如有学者所言:“持有正统文学观的人并不认同周梅森后来的文学转向。”^(②)直到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形成收视率和对应小说发行量的双重奇观以前,学界对周梅森现实政治题材小说作品的深入讨论并未充分地展开。
    • 摘要: 对位法的艺术就是旋律线互相结合的艺术。——瓦尔特·辟斯顿没有热情,就不可能创作出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舒曼歌剧是歌剧,交响曲是交响曲。单纯为了取悦管弦乐队,而在歌剧里写上几段交响音乐,这种做法我不敢苟同!——威尔第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
    • 郭强
    • 摘要: 将复调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与教学情况进行概述,并将对位法中的技术要点与难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便于学生掌握的教学方法,对大家认识复调和复调教学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
    • 王东慧
    • 摘要: 《雄猫穆尔的生活观》被誉为"欧洲最早尝试将首要重点放在结构而非内容上的小说之一",其一显著特征是跨媒介的叙事,即作者不仅在作品中谈论音乐,还借鉴音乐创作中的对位手法进行谋篇布局,使得小说中两段原本在内容上相互独立的传记呈现出复调旋律般相互呼应的美学效果.本文尝试从主题情节、语言表达两个角度对穆尔及克莱斯勒传记之间的对位关系进行分析.
    • 王艺播
    • 摘要: 历代音乐家在吸收原有作曲技术的同时不断探索,寻求新的作曲技法以彰显个人风格和寻求新风格,当代的音乐创作已不是"求新"这样简单的词汇可以概括,多元与多源的作曲技法形成了复杂的音乐生态和音乐语境.当代音乐中,复调写作时期、 调性的共同写作时期和自由无调性时期的作曲技术可能同时成为作曲家创作的技术手段之一,因而产生了一个当代音乐创作的概念——后调性(post-tonality),学者用后调性音乐这一概念来概括脱离于单一作曲技术的当代音乐.以勋伯格为代表的第二维也纳乐派(The Second Veina School)所创建的十二音作曲技术是突破调性时期之后的重要作曲技术,十二音作曲技术的开放性使这一作曲技术得以广泛灵活地被运用于各种不同风格与创意的作品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十二音作曲技术的开放性在于勋伯格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材料生成程序,即对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重新定义以及适用于新材料的和声与对位技术等.十二音作曲技术因此可以贯通蒙特威尔第的第二实践(second a prattica)、 巴赫的对位法、 吕利的和声学、 理查·施特劳斯和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直至斯科里亚宾的和声学等.本文选取十二音作曲技术中的对位法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勋伯格的作曲理论著作为基础,对十二音作曲技术中的对位法问题进行梳理,参考复调时期形成的传统对位法与主题动机作曲技术等,探讨十二音作曲技术的开放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