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对二氯苯

对二氯苯

对二氯苯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1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22746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石油化工、江苏氯碱、化工时刊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2007全国医药与精细化工分离纯化技术和设备发展研讨会、第三届“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植物化学保护和全球法律一体化”国际研讨会等;对二氯苯的相关文献由51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传金、许小亮、吴春江等。

对二氯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2746 占比:99.94%

总计:422980篇

对二氯苯—发文趋势图

对二氯苯

-研究学者

  • 李传金
  • 许小亮
  • 吴春江
  • 佘道才
  • 张剑宇
  • 王兆昌
  • 沈正阳
  • 石英华
  • 乐清华
  • 李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吉士东; 王丽; 胡启国; 杨爱梅
    • 摘要: 以甘薯近缘野生种Ipomoea trifida根尖为材料,分析0.1%秋水仙素、对二氯苯饱和溶液、2 mmol/L的8-羟基喹啉三种试剂不同处理时间对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制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二氯苯饱和溶液对甘薯野生种I.trifida根尖进行3 h处理,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最高,染色体制片效果较好,为最佳预处理方法。基于上述体系鉴定了本试验中的甘薯野生种I.trifida为二倍体(2 n=2 x=30),秋水仙素加倍处理后的I.trifid是四倍体(2 n=4 x=60),徐薯18是六倍体(2 n=6 x=90)。
    • 李金平
    • 摘要: 系统地研究从副产多氯苯中回收对二氯苯(p-DCB)工艺路线,通过分馏-甲醇/水结晶-过滤-气流干燥,制得精品对二氯苯。通过对溶剂/水结晶中纯溶剂、丙酮/水、甲醇/水、表面活性剂/水等结晶工艺进行了比较,以甲醇/水为最佳,其结晶母液可多次直接套用,为本工艺的一大突破。p-DCB的综合回收率可达90%,p-DCB含量≥99.6%,水分≤0.035%,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好。
    • 钱嘉珺; 崔家华; 贾金平
    • 摘要: 对二氯苯是一种含卤素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是钢铁烧结烟气中的主要芳烃类化合物之一。该化合物也是合成药物、人造树脂及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原料,可用于制备家用防蛀防霉剂。对二氯苯挥发性较强,可通过大气传输,已经广泛出现在人和动物的食物链中,对于人体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体外毒理学研究证实,对二氯苯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引起细胞损伤。对二氯苯不具有遗传毒性,其致突变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体内毒理学研究表明,对二氯苯会引起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并且会出现抽搐、贫血、厌食和皮肤色素沉积等一系列症状,对人致癌的证据不充分。活体动物的研究表明,在大剂量灌胃条件下,对二氯苯可诱发动物的肝细胞增殖,并可能引发肿瘤。当小鼠暴露于极低浓度的对二氯苯时,小鼠海马神经元中相关的基因表达被强烈抑制。对二氯苯在哺乳动物体内的Ⅰ相代谢产物主要是2,5-二氯苯酚,Ⅱ相代谢产物为2,5-二氯苯酚的硫酸盐和葡萄糖醛酸等形式。在代谢中产生的环氧化物和二氯氢醌中间体是该化合物体内毒性的来源之一。对二氯苯生态毒性研究表明,对二氯苯对环境中的动植物具有毒害作用。低浓度的对二氯苯会抑制植物根际微域土壤脱氢酶和脲酶活性,而高浓度的对二氯苯则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二氯苯可以通过抑制细胞生长的G1期来抑制植物细胞分裂,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本文综述了对二氯苯在体内外的毒性、代谢转化及生态毒理效应,为对二氯苯的污染控制及毒害作用的阻控研究提供依据。
    • 朱晓艳; 童嘉琦; 詹何珊; 叶晴; 刘江
    • 摘要: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品接触耐高温材料中氯苯类物质(氯苯、对二氯苯等)的迁移量。方法从水基、酸性、醇类、油基等食品模拟物的迁移试验中得到的样品,通过正己烷或甲醇等有机溶剂萃取后,提取液中的氯苯类物质经由键合聚乙二醇的毛细管柱分离,最终在质谱中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在优化萃取溶剂、色谱柱等检测条件下,该方法可有效测定食品模拟物中氯苯、对二氯苯等物质的迁移量,在0.05~50 mg/kg(水性模拟物)或0.2~50 mg/kg(油性模拟物)的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可达到0.02 mg/kg(水性模拟物)或0.1 mg/kg(油性模拟物),回收率在87.6%~113.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n=6)。结论建立了食品接触材料中氯苯和对二氯苯迁移量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满足了食品接触材料中氯苯类物质日常检验的要求。
    • 廖阳群; 张跃; 严生虎; 刘建武; 马晓明; 辜顺林; 沈介发; 陈代祥
    • 摘要: 2,5-二氯苯酚是重要的酚类化合物,工业上常用的2,5-二氯苯酚的制备方法大多存在生产流程长、污染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对二氯苯为原料、H2O2为氧化剂的直接氧化制备2,5-二氯苯酚的工艺,并对催化剂和溶剂进行初步筛选,探讨了不同催化体系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以铁粉作催化剂、乙酸为溶剂的反应体系下,通过对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工艺条件的考察,获得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工艺条件为n(对二氯苯):n(50%H2O2):n(Fe)=1:3:0.10、反应温度60°C、反应时间2.5h时,反应效果最佳;产物经GC-MS和1HNMR分析确定为2,5-二氯苯酚,经气相色谱分析,2,5-二氯苯酚选择性达83.4%,收率达42.6%.
    • 黄裕娥
    • 摘要: 阐述了一种合成2,5-二氯苯酚的新方法.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铜在对二氯苯氧化制备2,5-二氯苯酚中的作用,实验发现在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铜的催化下,由对二氯苯生成2.5-二氯苯酚的产率可达94%以上.实验是典型的希夫碱配合物催化氧化反应,将其用于本反应还鲜有报道.此外,使用该配合物作催化剂,具有催化剂制备容易,使用量少,催化效率高,易回收,污染小等特点.
    • 科普中国1
    • 摘要: 为了防蛀,不少人家都会在柜子里放一些樟脑丸。然而,有传言称,樟脑丸有毒,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樟脑丸真的有毒吗?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樟脑丸分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种。天然樟脑丸主要是从樟树的枝叶中提取加工而成,呈无色或白色晶体状,无毒,气味清香;而合成樟脑丸大多由对二氯苯为原料制成,气味刺鼻,有一定毒性,放置不当或放得太多会使人产生头晕、打喷嚏、皮肤过敏等症状。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催化剂的聚苯硫醚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三个步骤。A步骤:在反应釜中,将硫化钠、氢氧化钠和N甲基吡咯烷酮加热到150—200%下脱水。B步骤:在A步骤之后,向反应釜中常压滴加对二氯苯单体或对二氯苯溶液进行聚合反应,得到预聚物。C步骤:在B步骤之后,将预聚物升温到230~270°C继续反应得到高分子聚合物。D步骤:在C步骤之后,将高分子聚合物粉碎、洗涤、烘干得到聚苯硫醚。此制备方法具有不使用反应助剂、原料成本较低、反应平稳、避免爆聚现象的效果。
    • 潘飞; 张伟; 鲁墨弘; 李明时
    • 摘要: 以对二氯苯为起始原料,经过氧化氢氧化羟基化反应、二氧化碳羧基化反应,绿色合成了麦草畏中间体3,6-二氯水杨酸.重点研究了以V2O5为催化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催化对二氯苯羟基化合成2,5-二氯苯酚的反应,考察了不同溶剂、主催化剂用量、助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羟基化反应收率的影响,确定了羟基化适宜反应条件为:n(对二氯苯):n(五氧化二钒):n(草酸):n(磷酸):n(过氧化氢)=0.1:0.00125:0.01:0.25:0.5,于30°C下反应10 h.2,5-二氯苯酚收率达39.3%,反应的总收率为31.3%.产物结构经过了1H-NMR,13C-NMR和GC-MS确定.所用方法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A green synthesis route of 3,6-dichlorosalicylic acid was reported via hydroxylation of 1,4-dichlorobenzene with hydrogen peroxide and followed by carboxylation with carbon dioxide. The hydroxylation of 1,4-dichlorobenzene to prepare 2,5-dichlorophenol was studied using V2O5 as a catalyst and hydrogen peroxide as the oxidant. The effects of solvent, molar ratio of catalyst/oxidant to 1,4-dichlorobenzene,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reaction time on hydroxylation reaction yield were optimized. The optimized hydroxylation conditions aren(C6H4Cl2):n(V2O5):n(C2H2O4):n(H3PO4):n(H2O2) = 0.1:0.00125:0.01:0.25:0.5 at 30°Cfor 10 h. 2,5-dichlorophenol is obtained with a yield of 39.3%. The total yield of 3,6-dichlorosalicylic acid is 31.3%.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was characterized by1H-NMR,13C-NMR and GC-MS. The proposed synthesis route is simple with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the raw materials are cheap and easy to obtain.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