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宗炳

宗炳

宗炳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98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55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青春岁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等;宗炳的相关文献由193位作者贡献,包括雷礼锡、张国君、刘国贞等。

宗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55.5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57%

专利文献>

论文:155 占比:43.91%

总计:353篇

宗炳—发文趋势图

宗炳

-研究学者

  • 雷礼锡
  • 张国君
  • 刘国贞
  • 唐睿
  • 孙甜
  • 张晶
  • 徐俊东
  • 李文倩
  • 李玉芹
  • 李锐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永贤; 陈畅
    • 摘要: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我国第一篇山水画论,文中所提出的绘画美学思想不仅为山水画的审美功能指明了方向,还对后世山水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作用。文章从山水、圣人与道的关系出发,对《画山水序》中的审美内涵以及产生因素进行探究,探讨其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意义与影响。
    • 张瞳
    • 摘要: 魏晋南北朝以前,山水画一直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存在。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东汉刘褒“曾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1],这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但从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煮盐图》中可见,至东汉时期,山水画已经进入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 刘晓达
    • 摘要: 本文从宗炳《画山水序》显示出的视觉观看模式展开分析,将其放入汉唐之际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中的山水图像序列中观察。《画山水序》显示的观看模式在两汉时期即开始萌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同时,画史记载宗炳“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等文献一方面显示他可能较早地将山水画绘制于围屏床榻;另一方面也暗含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可能是以宗炳为代表的画家与信佛民众借以禅观、冥思的视觉辅助。
    • 黄发玉
    • 摘要: 宗炳,南朝刘宋人,画家、书法家、佛学思想家、山水画论鼻祖,对中国绘画艺术和中国美学的发展、对佛教的中国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宗家是当时荆州数一数二的世家大族,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在东晋地方为官,宗炳有优越条件和众多机会出仕为官,但其一生视轩冕如秋草,徜徉于山水之间,潜心于佛道修持,隐居于江陵、庐山和衡山等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代表人物。正史明载宗炳先后九次被朝廷和地方征召,且其征召的官职和品级越来越高,但他始终拒官不就,体现了一个真隐士独立不迁、超然脱俗的高洁品格,最终成为古代文人学士所崇拜和追慕的艺术楷模和精神偶像。史上偶有称谓宗炳官职的记载,有学者误读为宗炳曾从命出仕,这种误读所得出的结论改变了宗炳的历史形象,也对正确认识宗炳的历史贡献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误读的原因主要是对东晋南朝时期官府授官与士人受官的制度程序缺乏正确的理解,同时还与考证不周、史实混淆有一定的关系。本文较为详细地考述了宗炳每一次征召不就的史实,分析了误读宗炳的主客观原因,对“宗炳出仕论”作出了回应。
    • 刘一秀
    • 摘要: 宗炳的《画山水序》以从“澄怀味象”“闲居理气”到“卧游”“畅神”富有内在逻辑性的绘画艺术理性思考,超越古典绘画“比德”定式和“名理化”传统,奠定了古典文人山水画的精神气质与思想品质。谢赫的《古画品录》则在宗炳“畅神”的主体性绘画审美思想引导下,将顾恺之的“神”解构为“气”与“韵”,并从“气韵生动”的阴阳交融角度赋予其崭新内容。宗炳和谢赫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典文人山水画。
    • 庞学铨; 方芳
    • 摘要: 中国古代旅游的研究意义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从汉语"游"一词的语义发生、转变、深化的历史入手,可对这个问题有所观照。旅游具有游文化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内涵:在共时中,旅游保留了游的哲学、美学意味;在历时中,足不出户的"卧"与失其本居的"旅"对立,构造了卧游与旅游之间的关联。在对游史的研究中发现,宗炳通过对旅游的感悟,改造了古代道教的卧游养生术,形成了卧游审美观、哲学观。而在晚明,卧游的世俗化也与现代旅游的兴起有着重要关联。因此,卧游在中国古代旅游与现代旅游的意蕴转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卧游也成为旅游想象,融入现代旅游实践和旅游体验之中。
    • 罗杰雄
    • 摘要: 宗炳的《山水画序》作为我国第一部山水画理论著作,将山水画的历史地位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世常将王微的《叙画》作为《山水画序》的补充而忽视了其同等重要的地位。王微在山水画创作上的独特见解为我国山水画的定义赋予真实的灵魂,其有理有据的论辩重新定义了山水画的地位与价值,为我国山水画创作翻开崭新的篇章。本文旨在透过《叙画》的功能论角度,探究《叙画》的艺术层面价值与其内容,去体会王微笔下融乎于灵的山水画。
    • 孙夕恺
    • 摘要: "意象"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云:"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所谓"澄怀",是对审美主体的心胸要求,近似于庄子的"心斋"说。而"味象",简言之就是主体对外物的体悟。所以,宗炳在这里所说的"贤者澄怀味象"就可以理解为,具有较高审美品味的主体以清澄纯净的情怀体验、感悟物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和生命精神。而这种超越物质本身的深层意蕴和精神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力求传达的。
    • 晋一敏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也是人们思想观念极为自由解放的时代.这一时期,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玄学的兴起都对中华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魏晋时期,玄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言意之辨"便是当时玄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它引导人们由有限走向无限,由具象走向抽象,深刻地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一时期的绘画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画家,许多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来.本文结合魏晋时期的绘画,探讨魏晋时期的言意观对这一时期绘画的重要影响.
    • 沈景春
    • 摘要: 自从宗炳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画山水序》中提出"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之后,本来纯属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便一跃而成为中国文人澄怀观道的玄妙载体。由此也就形成了山水画的不同门派和风格,以及门派之下的各种套路和模式。其实,山水画之妙,是妙在画家能从不同的角度将心融于自然,能让手中笔墨饱含情感,体悟人生,进而升华为哲思妙理的过程。吉林省白山市美协主席方永平先生,就是一位深谙此理的优秀画家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