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宗族社会

宗族社会

宗族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105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徽州社会科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探索与争鸣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宗族社会的相关文献由117位作者贡献,包括闽台文化研究编辑部、林济、周传志等。

宗族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4.9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2105 占比:94.95%

总计:2217篇

宗族社会—发文趋势图

宗族社会

-研究学者

  • 闽台文化研究编辑部
  • 林济
  • 周传志
  • 罗求生
  • 何依
  • 张金俊
  • 彭文峥
  • 曾文静
  • 李和平
  • 杨彦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邓弟蛟; 李孟阳
    • 摘要: 在传统道德观念的驱使下,清代宗族社会中族规明令禁止宗族女性观戏,并制定了严格的监督和惩戒措施。封建士绅们认为,女性观戏容易受戏曲故事的影响,动“邪僻之思”,出“淫奔之丑”;观戏时“男女杂沓”,有违传统社会的道德风尚;此外,部分秧歌、花鼓等地方小戏,唱词庸俗,甚至有一些色情暗示,有伤社会风化。但实际上,女性观戏之风却屡禁不止。这主要由于戏曲艺术娱乐功能十分明显,包含有丰厚的艺术因子,对传统社会中娱乐生活贫乏的女性具有较大吸引力。同时,女性在观戏过程中,可以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成为众人的观赏对象。
    • 谢重光
    • 摘要: 客家民系初步形成于南宋中后期,至元代大量畲民汉化,分布范围扩大,但那时客家尚未在主观意识上主动与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相联系,也尚未在主观意识上与畲民及其他民系、其他族群相区分。明代客家宗族社会与崇文重教风气形成,客家人把祖根定在中原,以中原移民后裔自居;把自己生活区域打造为“邹鲁之乡”,以中原文化的传人自居,对于汉民族与汉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向心力,从而形成了主动认同汉民族和汉文化的集体认同意识,在完全意义上成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民系。这是明代客家进一步发展的新特点,即客家民系在文化内涵上有了质的飞跃发展与深化。
    • 江雪莲
    • 摘要: 以多学科视角综合探析中国家训文化源流,有助于系统和深入领悟、发掘其丰富内涵及其当代意义.借鉴人类学大小传统论,综合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观之,中国家训文化在起源上有两个不同层次的传统:先于汉字、外于文字记录的非文字传统和由汉字记录的文字传统.非文字家训最初可表现为事关宗族大事的口头规训(如诵)或以物(如钟)代言、以行(如歌舞)代言的仪式.同时,当古代原始家庭发展到宗族-宗法制社会时,方有家训产生之需要和可能.从尧舜时期有关部落间的政治联姻和帝位传承等事关宗族大事的规训以及“五教”来看,中国家训文化可能萌芽于尧舜时期.中国文献家训在其源头上同样具有多样性,迄今已知最早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商周皇家家训群,包括政事(令)训、传宝遗训和子弟训(诫)三类,分别以《盘庚上》、《保训》和《诫伯禽书》为代表.此后,因循“训”和“诫”的思路,中国家训文化向更广大的亲缘组织和生活领域拓展,其名称、种类和内容、形式日益多样化,其社会化、平民化和职业化特征日益凸显,并传播到海外型塑了日本等国的家训文化.总之,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而多元.其“家”已不限于狭义的亲缘组织,事实上已包括了“扩大的亲缘组织”;其“训”已不限于狭义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已成为涵括广阔生活和职业领域的大教育和大文化,成为古人的一种社会化教育范式、社会文化类型和社会治理形式,具有现代社会单一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社会管理无可比拟的包容性和多维性.为此,亟需系统整理传统家训资源,重新审视、定位其当代意义,探索实现其创造性转型和创新性发展的形式和路径.原本种类和资源以及教育规约的理念和形式都远不如中国丰富、系统和多样的日本家训,其近现代转型和创新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比较家训学研究有待加强.
    • 闽台文化研究编辑部
    • 摘要: 《闽台文化研究》 (原刊名《闽台文化交流》)于2006年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主办,以"促进闽台文化研究与交流,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为办刊宗旨,是具有鲜明闽南文化特色的学术理论期刊。本刊主要栏目将围绕"闽南宗族社会研究" "华人华侨研究""闽南民系研究" "闽台民俗与信仰研究" "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闽方言研究" "闽台区域文学研究" "闽台民间艺术研究" "闽南口述史" "闽学研究""黄道周研究""林语堂研究"等展开,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新老朋友惠赐稿件。
    • 闽台文化研究编辑部
    • 摘要: 《闽台文化研究》 (原刊名《闽台文化交流》)于2006年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主办,以"促进闽台文化研究与交流,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为办刊宗旨,是具有鲜明闽南文化特色的学术理论期刊。本刊主要栏目将围绕"闽南宗族社会研究""华人华侨研究" "闽南民系研究" "闽台民俗与信仰研究""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闽方言研究" "闽台区域文学研究""闽台民间艺术研究" "闽南口述史" "闽学研究""黄道周研究""林语堂研究"等展开,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新老朋友惠赐稿件。
    • 江慧萍
    • 摘要: 渚湖姜村是皖南典型的古村落,宗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地方志、家谱等文献,对其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涉及村落选址、水口设计、古桥、祠堂、民居等物质文化,以及罗城民歌、家风等非物质文化.在现今乡村振兴、乡村保护开发战略的背景下,这些尤为珍贵.
    • 彭文峥; 梁挺
    • 摘要: 聚族而居的血缘型宗族村落的宗族社会结构影响着村落的空间关系,然而现阶段的古村落保护呈现出一种基于建成环境表象的"普适性"保护方法,导致血缘型家族聚落的保护与一般传统村落无二.位于西南地区的血缘型传统村落受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体现出家族谱系社会结构与自然生长相结合的空间格局.因此,对山地血缘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地域宗族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和理论分析框架.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大坝村作为西南片区少有的规模较大且保存较完好的单姓村落,具有典型的受单姓宗族文化影响所形成的村落空间结构,以及单姓家族所带动的非物质手工艺传承结构,在2018年被评为重庆市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文章以其为例,关注山地地形与宗族文化影响下的血缘型聚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探讨基于宗族文化的物质空间原型的保护,以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宗族文化的时代复兴,将宗族视角纳入从物质到非物质的全面整体保护方法中,促进保护规划深入内在机制,从而激发宗族聚落能够自发地、良性地适应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 闽台文化研究编辑部
    • 摘要: 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批准,自2013年1月起,《闽台文化交流》正式改刊为《闽台文化研究》。本刊主要栏目将围绕"闽南宗族社会研究""海丝文化研究""华人华侨研究""闽南民系研究""闽台民俗与信仰研究""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闽方言研究""闽台文学研究""闽台民间艺术研究""闽南口述史""闽学研究""黄道周研究""林语堂研究"等展开,竭诚欢迎各界新老朋友惠赐稿件,共同打造一份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高端学术理论期刊。一、凡投稿请提供电子文本。来稿字数以8000字左右为宜,但本刊亦欢迎言之有物的长稿。
    • 摘要: 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批准,自2013年1月起,《闽台文化交流》正式改刊为《闽台文化研究》。本刊主要栏目将围绕"闽南宗族社会研究""海丝文化研究""华人华侨研究""闽南民系研究""闽台民俗与信仰研究""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闽方言研究""闽台文学研究""闽台民间艺术研究""闽南口述史""闽学研究""黄道周研究""林语堂研究"等展开,竭诚欢迎各界新老朋友惠赐稿件,共同打造一份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高端学术理论期刊。
    • 罗求生; 曾文静
    • 摘要: 本文将“宗族社会”与“村落空间”当作两个系统,总结两大系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并将两个系统要素进行关联规律分析,关联的空间载体表现在空间格局、街巷、院落和地标四个方面关联规律分析作为血缘型传统村落的整体性认知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新张俞村这一主姓血缘型传统村落为例,提出基于“宗族社会内在特征”的空间保护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