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学术转型

学术转型

学术转型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093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东方论坛、文史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三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2014年度华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三届青年学术讨论会等;学术转型的相关文献由15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稌年、于作敏、吴祖鲲等。

学术转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4.1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3093 占比:95.61%

总计:3235篇

学术转型—发文趋势图

学术转型

-研究学者

  • 吴稌年
  • 于作敏
  • 吴祖鲲
  • 康宏
  • 张学强
  • 扈耕田
  • 曾军
  • 曾凡菊
  • 李笑岩
  • 梁严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邱志诚
    • 摘要: 自清末学术转型以来,中国传统农书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一代代学人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这一历程既是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与发展总过程的组成部分,也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总实践的具体内容之一。文献学范式、农学范式及包括经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环境史范式、灾害史范式、思想史范式等在内的历史学范式的兴起及嬗变,反映了传统农书研究对时代主题的因应。对时代主题的因应是传统农书研究深入发展的保证,理论借鉴、学术创新是传统农书研究范式转移的学理基础和内生动力。只有因应时代主题、从社会潜在需要中发掘学术新议题,借鉴并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持续推动学术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 王学典
    • 摘要: 新文科的本质内涵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它所针对的是近四十年来直接复制于欧美的西方学术体系;与原有文科特别强调“分科治学”不同,新文科则推动“学科融合”,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而不是以学科为平台切碎问题,是新文科的理念;新文科的提出绝非偶然,它实际上与当下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学术大转型密切相关,与学术界跨入新时代紧密相连,新时代要求矫正“象牙塔化”的人文学术,呼唤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学术研究;聚焦于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中国案例、中国实践,并抽象出中国法则、中国理论、中国概念,进而全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新文科的终极追求.
    • 邹小勇; 段思怡; 冷怀明; 李劲
    • 摘要: 通过分析《中国药房》杂志现状,从优化组织机构、加强编辑出版质量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中国药房”品牌提升运营能力4个方面介绍在新时代背景下采取的学术转型措施,并针对《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要求提出5项主要的学术转型策略,以探索一条医药学类科技期刊的发展之道。
    • 龚蛟腾; 朱潇娜
    • 摘要: 借助思维模式的转换,梳理古代图书馆学的近代化发展,是深入学术本质明其理、察其变、承其续的根本方法。主客合一思维模式向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转换,正式拉开了古代校雠学向现代图书馆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学术指向因本体观念的转换从教化万民向凸显学术功用转变,学术特质因认识特性的转换从人文之术向管理之学发展,学术内容因运思方式的转换从价值向的经验总结调整为知识向的学理内容,学术体系因语言方式的转换从杂糅合一向逻辑分明优化。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价值与知识、人文与科学、顿悟与分析、意象与概念等学术本质的思考,以异中求同的方式探寻古今学术一脉相承的所在。
    • 张燚
    • 摘要: 20世纪以来,文科学术危机在全球蔓延.对于国内音乐学术来说,其也走过鼎盛时期,社会影响力趋弱.音乐学术危机首先表现为音乐形态研究和人文研究的割裂,然而,最重要的危机却是音乐学术和社会价值的割裂.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下,音乐学术第一需要充分认清自身的使命,增强造福社会的意识;第二需要培养和扩大自身的顾客群,增高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三需要彰显自身的公共性,以公共服务为根本,增加学术形态.总之,音乐学界需要促成学术转型,走出学术危机,进而将音乐学术提升到新的境界.
    • 周生杰
    • 摘要: 作为现代学术转型时期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梁启超先生对古代类书进行了多方位的审视.出于实用的理念,其饮冰室藏书楼中收藏大量类书,为读书治学提供了巨大帮助.不同于以往学者从政治角度看待古代类书编纂,梁启超先生回归类书编纂的文化本位,从文献保存的角度溯源类书编纂.关于类书的文献价值,梁启超先生以之为从事古书辑佚的主要资料来源,并认为类书越古,保存资料价值越高.在积极参加公共图书馆创办过程中,梁启超先生提出新式类书编纂的设想,其功用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并主张编纂工作交给以图书馆学会为主的学者团体.
    • 宋丽娜; 曲洪波
    • 摘要: 晚清时期,作为全国学术中心之一的江南地区,其学术开始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表现是区域学术特征由朴学转向近代“新学”.导致江南地区学术转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晚清江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和区域学术中心的转移是社会环境因素,朴学注重“格致”之学是学术转型的学术理路因素,科举废除与近代学堂的建立从教育制度上促进了学术转型.近代报刊与出版等传媒机构从学术传播上促进了学术转型,晚清两代学人群体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学术转型的完成.
    • 于作敏; 赵慧峰
    • 摘要: 1925年梁启超提出“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启动了建立中国本土化的图书馆学的进程,在中国学术本土化中走在了前列。他从“读者”与“读物”两个角度论证了构建中国图书馆学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本土化之路,不能简单引进国外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指出推进中国图书馆学本土化发展,需要传承中国古代图书整理、图书管理的知识、思想与方法,传承藏书学、校雠学的知识系统,使国学、本土资源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源头。认为无论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的”图书馆学都需要借鉴、传承国学中的相关资源。
    • 刘国维; 陆琦
    • 摘要: 佛寺园林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20世纪以来传统佛寺园林研究适逢当时学术转型及其史学流变思潮,相关态势与其时学科分化及研究方法之转变并行不悖,值得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发展脉络.从20世纪初至今的时间分期入手梳理佛寺园林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发现:70年代末以前寺园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尚有佛教园林研究专门化倾向,主要领域集中于建筑史学和造园学;70年代末至今的佛寺园林研究主要呈现佛道一体的园林叙述语境,但仍有学者以佛教为叙述逻辑进行园林研究且数量逐渐增多,该阶段研究内容与方法更为多元,为未来宗教主导下的寺园专门化研究指明了方向.意欲从学术与史学流变角度寻找佛寺园林的研究脉络、发展路径与热点方向,对寺园研究成果、经验进行一定的评析与体认,以期理清研究思路,不足之处请诸学者指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