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学术语言

学术语言

学术语言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003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法制博览、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等;学术语言的相关文献由99位作者贡献,包括凌龙华、刘芳、张会森等。

学术语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9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003 占比:99.06%

总计:12117篇

学术语言—发文趋势图

学术语言

-研究学者

  • 凌龙华
  • 刘芳
  • 张会森
  • 张雅歌
  • 朱国华
  • 李刚
  • 李恩红
  • 赵拥军
  • 钱理群
  • Zerolin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龚永林
    • 摘要: 有统一的学术语言是一个行业的科技学术水平体现,学术语言的统一必须规范学术词语。我国电子电路行业由于缺乏统一的用语标准,在行业内用词混乱,中英文交杂,与世界第一印制电路板制造大国不相称;术语的混乱也成了学术交流和经济交往的障碍,有碍于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CPCA)标准化委员会着手制定术语标准。在3月,团体标准T/CPCA 1001-2022《电子电路术语》标准发布了,这是大好事。
    • 李煜晖
    • 摘要: 学术写作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中小学教师的学术写作应以学术研究为先决条件,加强对研究问题、路径和方法的重视。构思是从研究到写作的关键环节,在依作品体例选取和组织学术写作要件的基础上,要注意分类、排序并妥善处理“理”“据”关系。锤炼语言是学术写作的必备素养,多读、多写、多改有利于提升学术语言质量。
    • 刘钝
    • 摘要: 语言与数学密不可分。任何自然语言都有关于数的词语,有各自的进位系统;而且,数学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达尔文语),定义精准,推理严密,对语言表述(尤其是学术语言)和思维有深刻的影响。本期专栏邀请了4位数学史家,从不同的角度讨论数学与语言的关系。
    • 曲安京
    • 摘要: 我是一名数学史家。这个特殊的、小众的身份,使我有机会接触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术领域--数学与人文。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有几次不同的学术经历,与“语言”的使用和定义有关,令我在接到这个专栏的邀请时,觉得确实是有话想说。大约25年前,我解决了一个非常小的数学问题,照猫画虎地撰写了一篇短文,投给了一家数学杂志。不久,收到了编辑部转达的审稿意见。审稿意见很长,审稿人首先肯定了拙作的结果,然后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引入了一些专业术语和符号,以此为主要语言工具,几乎重写了整篇文章。实际上,编辑与审稿人所建议的这些术语与符号,并不是数学界广泛通用的语言,因此,需要在文章的开头给出专门的定义。就可读性而言,我的文章使用的是非常通俗的数学语言,数学专业的学生理解起来毫无障碍。不过,这在数学家看来,首先是不够专业,其次,也不够简洁准确。
    • 张天伟
    • 摘要: 学术评价是学术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语言对学术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但中国现有学术评价研究较少关注语言因素的影响。考察国内外4种权威的大学排名体系中与语言相关的评价指标和国内不同类型高校对教师学术能力的考核标准,从机构和个体两方面研究语言因素在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中的显性和隐形作用及其传导机制,发现:学术评价中的语言政策是一种隐性的语言政策,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语言外因素和语言管理、语言信念等语言内因素的影响;显性的量化评价指标在传导机制中起主要作用;语言政策在学术评价中的动态调整体现了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为提升中文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建议建立学术评价中合理的语言政策传导机制,优化评价体系改革,掌握评价话语权。
    • 黑龙江金融编辑部
    • 摘要: 一、来稿应符合本刊学术定位要求,注重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采用规范的经济学术语言,突出论述深度,尽量避免一般知识性描述,力戒教科书化和空泛议论。二、投稿论文应为作者原创、未公开发表,作者应认真遵守署作权法,引用、參考他人观点应注明出处,文责自负。
    • 周彬
    • 摘要: 学科高质量教学须以尊重学科知识科学价值、拓展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赋予学科知识时代意义为表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认为,为建设学科高质量教学,教师应将教材中的公共学科知识转变成教师个体可把控的教学内容,使学科教学有效且有趣;将“压缩”而成的教材“解压”成学生可理解的教材,着力于学科知识的结构性掌握和学科思维的系统性养成;将学科知识的学术语言“翻译”成学生可接受的学习语言,让学生用专业的学科思维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在生成背景或应用情境中生成学生可感知的学科实践意义,关注对学生品格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 赵守辉
    • 摘要: 高等教育的语言问题在大学出现之初即已产生,可谓由来已久。追根溯源,作为现代意义上有组织地生产并传承知识的学术机构,大学的雏形萌生于中世纪欧洲,其时民族国家尚未发育成熟,但教学用语问题已经显现。到中世纪中晚期,虽然拉丁语成为毫无争议的书面通用语与学术语言,并一直持续到宗教改革后民族国家广泛兴起,但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教学媒介语与师生互动用语并非不是一个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虽是脱胎于教会的学术共同体,但大学在产生之初就因为对独立与自由的偏执追求,而频繁地与地方僧俗当局产生冲突(当然也有经济原因),加之当时民族国家尚未形成,使得大学在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国际性。
    • 王宁
    • 摘要: 从国际范围来看,中国人文学者的发文量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虽然国内学界对汤森路透开发的数据库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我们自己尚未拿出一个足以与之相匹敌和影响力与之相当的数据库之前,在中国的语言尚未成为国际公认并通行的学术语言之前,将其当作衡量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标准之一仍不失客观性。笔者并不主张所有的国内高校都去效法这一标准,都去争相用英文写作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这里仅诉诸那些在国际学界有着很好声誉和很大学术影响的国内顶尖高校。既然每年国家对这些高校投入巨大,这些学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理应产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具有世界影响的人文学术著作和理论。
    • 尚杰
    • 摘要: 就基本情形而言,目前国内的哲学教育模式、问题模式、思考模式、考试模式、评价模式、科研管理和培养模式、学科划分模式——所有这些模式思考的前提是把哲学视为意识形态,隐含着立场在先、目的论或者目标始终如一、同一性原则、直线性、观念论等。就20世纪西方尤其欧洲哲学的现实演变而言,这些都是被质疑、被批评的对象。用学术语言来讲,其是宏观意义上的哲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