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孢子体

孢子体

孢子体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水产、渔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32066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科学、海洋与湖沼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9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2005年广东省植物学会学术年会等;孢子体的相关文献由488位作者贡献,包括毕远新、骆其君、逄少军等。

孢子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32066 占比:99.98%

总计:532193篇

孢子体—发文趋势图

孢子体

-研究学者

  • 毕远新
  • 骆其君
  • 逄少军
  • 严小军
  • 单体锋
  • 周志刚
  • 张亚洲
  • 张立宁
  • 李静
  • 林少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子瑾; 周秦; 李腾飞; 纪随; 田辉
    • 摘要: 川西北泥盆系已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之一,对于该区烃源岩的关注也逐渐增多,但相关生气研究仍比较少。本研究对新发现的中泥盆统富孢子体烃源岩开展了有机岩石学和黄金管–高压釜热模拟等实验,明确了该类烃源岩的生气潜力与特征,并获取了相应的生气动力学参数和甲烷碳同位素分馏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中泥盆统富孢子体烃源岩中孢子体含量异常丰富,TOC含量高(5.65%~14.24%),有机质以I-II型干酪根为主,封闭体系下C_(1~5)总气最高产率为399.7 mL/g(每克TOC的产率,下同)。C_(1~5)总气生成的频率因子为2.84×10^(14) s^(−1),离散型活化能分布范围在213.5268~314.0100 kJ/mol之间,活化能主峰为280.5156 kJ/mol。甲烷生成的频率因子为4.72×10^(14) s^(−1),高斯型分布的活化能均值μ为280.5156 kJ/mol,方差σ为29.3076 kJ/mol,活化能分布在221.9004~339.1308 kJ/mol之间。甲烷^(13)C_(1)和^(12)C_(1)生成活化能差值(ΔE)最大为280.5156 J/mol,最小为91.8165 J/mol,生成甲烷母质的初始碳同位素为−28.1‰。地质条件下的天然气生成与甲烷碳同位素分馏模拟结果表明,该套烃源岩可能是川西北泥盆系气藏中天然气的来源之一。以上认识为研究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提供了新思路。
    • 李赟; 张赛赛; 孙阳; 王宏飞; 陈文博
    • 摘要: 为探究大连市龙王塘和铁山增养殖海域养殖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孢子体出现溃烂的原因,利用细菌分离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海域养殖裙带菜溃烂的孢子体中分离纯化得到2株优势菌株(编号分别为LH43和LQ2),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能够使裙带菜孢子体出现溃烂并分解藻体,且与自然发病相似,LH43较LQ2菌株致病性明显.结果表明:通过对两菌株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及比对发现,LH43菌株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arctica细菌的一致性为99%,LQ2菌株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aquimaris细菌的一致性为10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LH43菌株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聚为一支,LQ2菌株与嗜冷杆菌聚为一支;利用生化试验对两菌株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经比对分别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和嗜冷杆菌吻合;菌株生长及产酶特性分析显示,LH43和LQ2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5~10°C,两菌株代谢产生的胞外产物褐藻酸裂解酶均在15°C时酶活力最高;药敏试验显示,LH43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罗沙星及链霉素高度敏感,LQ2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阿奇霉素高度敏感.研究表明,裙带菜溃烂病的发生是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和嗜冷杆菌在不良环境与菌株产生的褐藻酸裂解酶共同导致.
    • 陈朋; 杨蕾蕾; 彭杨; 张苏州; 徐桂红; 杨建芬; 张寿洲
    • 摘要: 粤紫萁(Osmunda mildei)为新近形成的自然杂交种,其分布区狭窄、种群个体数量少、有性繁殖能力极低.该文以孢子为外植体,以MS、3/4MS、1/2MS和1/4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粤紫萁孢子萌发、原叶体增殖和孢子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粤紫萁孢子中极少的可育孢子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下,能够萌发并发育形成原叶体;原叶体生长及增殖的最适组合为1/2MS+1.0 mg·L-16-BA+0.05 mg·L-1 NAA和1/2MS+1.0 mg·L-16-BA+0.5 mg·L-1 IBA;在1/4MS基本培养基中,原叶体增殖的同时生长发育完善,形成正常的幼孢子体,形成率达83.49%;孢子体最佳生根配方为MS+0.5 mg·L-1 IBA;组培苗在河沙:黄土:腐殖质=1:1:3的栽培基质中成活率在98%以上,且生长旺盛.综上结果,该研究为粤紫萁的人工繁育及其资源保护以及其他濒危蕨类植物的人工保育提供了参考.
    • 李赟; 张赛赛; 孙阳; 王宏飞; 陈文博
    • 摘要: 为探究大连市龙王塘和铁山增养殖海域养殖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孢子体出现溃烂的原因,利用细菌分离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海域养殖裙带菜溃烂的孢子体中分离纯化得到2株优势菌株(编号分别为LH43和LQ2),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能够使裙带菜孢子体出现溃烂并分解藻体,且与自然发病相似,LH43较LQ2菌株致病性明显。结果表明:通过对两菌株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及比对发现,LH43菌株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arctica细菌的一致性为99%,LQ2菌株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aquimaris细菌的一致性为10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LH43菌株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聚为一支,LQ2菌株与嗜冷杆菌聚为一支;利用生化试验对两菌株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经比对分别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和嗜冷杆菌吻合;菌株生长及产酶特性分析显示,LH43和LQ2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5~10°C,两菌株代谢产生的胞外产物褐藻酸裂解酶均在15°C时酶活力最高;药敏试验显示,LH43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罗沙星及链霉素高度敏感,LQ2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阿奇霉素高度敏感。研究表明,裙带菜溃烂病的发生是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和嗜冷杆菌在不良环境与菌株产生的褐藻酸裂解酶共同导致。
    • 张力
    • 摘要: 在我们的地球上,苔藓植物在陆地生物多样性的演化过程中可以算得上是先锋。大概在4亿多年前,苔藓植物从水生环境登陆。如今,苔藓依然与我们相伴,在某些生境还占尽优势,在维持生态系统水分平衡、减少土壤侵蚀、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默默奉献。苔藓在漫长的演化中都碰到过什么样的问题,并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克服,它们如何发展出独特且多样的生存和繁衍方式,其中的奥秘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立碗藓插画,自上而下的结构分别是由孢蒴和蒴柄构成的孢子体以及由拟叶和假根构成的配子体。(上图)(绘图徐丽莉)苔藓植物喜欢抱团生长,巴掌大的空间就可以生长成千上万个植株。
    • 苟浩琦; 马常凯; 张迁; 范术丽; 马启峰; 张朝军
    • 摘要: [目的]培育棉花新型光敏不育系,获得优良光敏不育系亲本,为棉花育种提供优异亲本材料.[方法]利用psm4与W10进行杂交,然后自交3代,获得与psm4具有相同光敏不育特性的光敏不育系psm5.研究psm5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育性及其转变规律.[结果]psm5保留了psm4在日照时间大于12.5 h的条件下花药不开裂、不能正常散粉,而在日照时间小于11.5h的短日照条件下花药可以正常开裂散粉、正常可育的特性.研究psm5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育性及其转变规律.[结论]介绍了光敏雄性核不育新材料psm5的培育过程及其光敏特性,为利用psm5杂交制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psm5和psm4育性转变时期发生在开花前12~15d.psm5与psm4一样是典型的孢子体光敏雄性不育系.psm5是隐性光敏核不育系,恢复系范围广,利于配制优势杂交组合,在棉花杂交育种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张艳琴; 吴西永; 安朝青; 龙梅珍; 付素静
    • 摘要: 以孢子叶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铁线蕨原叶体增殖、孢子体分化的影响,以期获得提高繁殖效率的方法.结果表明:铁线蕨原叶体增殖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 1.0 mg/L+IBA 0.1 mg/L,增殖系数为4.28±0.41;孢子体分化最佳培养基为1/2MS+KT 0.1 mg/L+NAA 0.1 mg/L,分化率达91.11%±2.22%.
    • 颜士州
    • 摘要: 苔藓家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因为它的"公民"几乎都是只有几厘米身高的"侏儒";苔藓又是一个大大的世界,因为它的"疆土"遍及陆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庞大的"家族"苔藓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全世界约有23000种。植物学家把苔藓分成两大类群:一类是苔,另一类是藓。苔类的"身体"一般都是扁平的,贴着地面生长。常见的苔类植物有地钱和角苔。地钱的叶状体前端分叉,好像一枚枚紧贴地面的绿色古钱。角苔的叶状体上竖起一根根孢子体,好似许多兽角。
    • 张冬瑞; 卜志刚; 陈玲玲; 常缨
    • 摘要: 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是一种多年生野生草本蕨类植物,具有抗氧化、抑菌、抗银屑病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香鳞毛蕨的野生资源匮乏,通过组织培养建立其人工再生体系,是保护香鳞毛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香鳞毛蕨孢子的无菌培养,比较分析不同因素对原叶体增殖、孢子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丛生芽分化及生根的影响,建立了快速繁殖体系,为香鳞毛蕨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基组分为1/2MS时,原叶体生长状态较好,颜色翠绿,增殖倍数最高可达5.67±0.59,此时有大量幼孢子体产生,孢子体诱导率为(37.50±2.04)%;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1/2MS+2.0 mg·L-1 6-BA+1.0 mg·L-1 2,4-D,诱导率可达(96.67%±5.77)%;愈伤组织增殖最佳培养基为1/2MS+1.0mg·L-16-BA+0.5 mg·L-1 2,4-D,增殖倍数达13.30;颗粒状愈伤组织在1/2MS培养基中生长出大量丛生芽,诱导率为(53.33±3.33)%;1/2MS+0.2 mg·L-1 NAA培养基促进幼孢子体苗生根,移栽成活率约为60%.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