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婚姻挤压

婚姻挤压

婚姻挤压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人口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3076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青年探索、中国青年研究、青年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第二届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等;婚姻挤压的相关文献由17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树茁、靳小怡、杨雪燕等。

婚姻挤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3076 占比:99.64%

总计:43230篇

婚姻挤压—发文趋势图

婚姻挤压

-研究学者

  • 李树茁
  • 靳小怡
  • 杨雪燕
  • 郭显超
  • 陈友华
  • 伊莎贝尔·阿塔尼
  • 姜全保
  • 张群林
  • 李文钢
  • 杨庆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丹丹
    • 摘要: 探索“剩女”“剩男”的形成原因并加以治理,有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针对县城“剩女”这一新现象,基于对S城15名大龄未婚青年的访谈,揭示县城青年缔结婚姻时处境、行为和观念的性别差异,用默顿的越轨理论剖析女青年行为选择的背后机制。研究发现,由于区域有效性别比失衡,以及女性择偶梯度的单向性固化等原因,县城体制内女青年比男青年的婚配压力更大、难度更高。男青年表现得更为传统,坚守男大当婚的规范;而女青年则通过寻找同类实现相互赋权,质疑并瓦解“女大当嫁”这一传统目标,建构“胜女”形象对抗符号暴力。基于此,建议通过提高女性家庭地位和在家庭中的获得感等方式治理“剩女”问题。
    • 苗国; 黄永亮
    • 摘要: 婚姻市场中的两性匹配一直是道难题。中国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使得婚配家庭的阶层差异放大,客观上同质婚匹配需求上升;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与两性观念嬗变带来主观上的高期望择偶,不切实际的异质婚渴望放大婚配供需矛盾。因此,婚姻挤压除了可由传统的人口性别比失衡以及婚姻择偶梯度理论解释外,代际阶层分化与高期望婚配心态同样导致两性资源“失配”,形成日趋严重的婚姻挤压。世界范围内督促育龄人群成婚愈加困难,“单身社会”愈加流行,东亚社会又与西方社会“性-婚-生育”三者分离的社会发展趋势不同,极其排斥非婚生育,由婚配困难可能诱发的低生育风险必须加以重视。对此,中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全面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中,“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将是重中之重。
    • 祝颖润; 林素絮; 李竞博
    • 摘要: 在性别失衡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男性婚姻挤压不断加剧。文章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单区域离散型未婚人口发展方程,充分考虑积极生育政策对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不同影响,设置不同的方案预测2021-2100年全国未婚人口年龄性别结构数据,利用未婚男性过剩规模、潜在初婚比、男性终身未婚规模和比例测度我国未婚男性婚姻挤压及其后果的变动趋势,得到如下结论:第一,2020-2100年婚龄未婚男性婚姻挤压先加剧后减缓,婚龄未婚男性过剩规模将在2040年左右达到峰值4913万人。潜在初婚比将在2052年左右达到峰值183.9。第二,1970-2050年出生队列男性终身未婚规模和比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趋势,2020年左右出生队列达到峰值,“10后”男性将面临最为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第三,积极生育政策有利于从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两个方面缓解未来男性婚姻挤压。出生性别比越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则未来男性婚姻挤压程度越低;总和生育率越高则未来男性婚姻挤压程度越低。第四,我国男性婚姻挤压以往被高估。根据最新的第七次全国普查数据,采用逆存活法测算发现将近一半的“失踪”女性被找回。
    • 刘燕舞
    • 摘要: 以贵州省为例,主要选取1995年、2005年、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描述当前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基本情况,讨论大龄未婚男性的婚配困难原因,构建“区域挤压”的新分析框架,考察指标包括:(1)直接的女性婚姻嫁娶迁移指标;(2)对婚配困难产生间接影响的女性务工经商或工作就业迁移指标;(3)区域挤压程度。研究指出,既有的婚姻挤压视角无法有效地解释大龄未婚男性的婚配困难问题。无论是从直接区域挤压指数、间接区域挤压指数还是综合区域挤压指数,都显示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双向非对称性流动,构成对贵州这类西部偏远欠发达地区严重的区域挤压,从而产生了大量未婚男性。
    • 史倩
    • 摘要: 本研究立足普安县的实地走访调研,对贫困地区农村失婚男性的现状与特征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对结合整个社会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结合访谈材料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的深入分析。
    • 姜金良
    • 摘要: 拐卖妇女犯罪处罚收买方,本意是切断收买行为,实现源头打击。由于男女比例失衡等引起的婚姻挤压,才是买卖妇女的诱因,本质是社会资源的结构紧张,因婚姻挤压被排除在正式婚姻制度之外的行为人容易引起购买行为。而被害人多是落后地区人员,按照人口推拉效应,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吸引力,被害人为生活策略、工作机会,容易被拐卖至经济发达的地区。但随着我国脱贫工作的完成以及经济发展的协调,人口推拉效应已经基本完成,因而被害人具有转向外籍妇女的趋势。因此,在治理拐卖妇女犯罪中刑罚手段虽然必不可少,但作用有限,治理源头是缓解社会结构性紧张矛盾。
    • 李斌; 张越; 张所地
    • 摘要: 适婚人群性别失配背景下能否厘清婚姻挤压对住房市场的影响效应是政府调控有效、青年家庭幸福的关键问题。采用改进的方法测度2005年至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婚姻挤压水平,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刻画不同分位点下婚姻挤压对住房市场的非线性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方法识别婚姻挤压和住房市场在空间上的联动响应。结果表明:(1)除最低分位点外,各个分位点下婚姻挤压对住房价格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高房价城市对房价的刺激作用比低房价城市更大。(2)城市婚姻挤压和住房价格均存在正向的空间依赖性,莫兰指数分别呈“波浪”型和“倒U”型变化趋势。绝大多数城市的房价和婚姻挤压表现出了“高-高”或“低-低”集聚模式,局部空间格局相对稳定。(3)婚姻挤压加剧刺激了本地住房价格上涨,同时也会因适婚人口、资金等要素流动对邻近城市房价产生推动作用。
    • 郭显超
    • 摘要: 现有的关于婚姻挤压状况的研究在分析婚姻挤压形势时对婚姻模式的设置不够全面,对婚姻模式变迁的影响分析不足.婚姻表能够全面反映婚姻模式,同时可以提供分年龄的未婚尚存人数.基于婚姻表分析未来婚姻挤压状况不仅可以将婚姻模式作为主要的预测参数,而且能够根据未婚尚存人数计算未婚尚存率,进而预测分年龄未婚人口数和终身不婚人口数,所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构建2000年和2010年分性别的净初婚表分析男女初婚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数预测我国婚姻挤压的未来状况.将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初婚模式作为低方案预测参数,将考虑适婚人群性别比变化和初婚模式变迁状况设置的假定初婚模式作为高方案预测参数,分别构建出分性别的初婚表,根据得出的未婚尚存率预测2030年之前各年龄的未婚人口数和2011-2060年各年度终身不婚人口数.预测结果显示我国未来婚姻挤压形势严峻.2030年之前15-49岁各年龄的未婚男性人口数均明显多于未婚女性人口数,特别是高年龄段男性明显过剩.男性终身不婚人数将快速增加,低、高两种方案预测的2011-2060年的男性终身不婚人口累计数分别是2128.32万和4177.77万.分城乡看,乡村大龄未婚和终身不婚的男性明显多于城市和镇,但女性终身不婚的人口半数以上是城市人口.
    • 刘中一
    • 摘要: 一个社会的婚姻生态会随着婚姻"市场"上的婚龄性别结构以及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特定的社会和通婚圈之内,受婚姻挤压的人群可以通过调整婚配策略、改变婚姻行为逻辑等途径,与其所处的环境持续互动,进而达到某种内卷或自洽状态.这种状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婚龄的普遍提前与个体结婚节点的延后、女性自主行为的增加与男性选择空间的限缩、夫妻权力结构的转换与家庭暴力的道义"合理性"、原生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重要性的凸显与择偶条件的去家庭化、婚姻支付的上升与择偶标准的下降.
    • 穆光宗; 林进龙; 江砥
    • 摘要: 当代中国婚姻态势呈现出一幅"矛盾"的景象.通过综合运用时期、时点和队列指标对中国人口婚姻态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结婚仍是国人的普遍选择,且婚姻观念转变和两性关系演化彰显着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但男性婚姻挤压现象突出、女性婚育年龄不断推迟、离婚风险向全人口和全家庭生命周期蔓延、婚姻权利滥用和家庭责任懈怠倾向增强亦是不争的事实.总体来看,婚姻制度的稳定性与脆弱性、婚配关系的平等性与挤压性、婚恋决策的主体性与自我性、婚姻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消长相互裹挟,构成了当代中国婚姻图景的基本特征,提示二分属性.在中国婚姻态势嬗变过程中,消极倾向的滋长及其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加强社会调控、优化婚配机制、巩固婚姻伦理道德和培育新型婚姻文化等治理措施需要得到具体落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