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婚外性行为

婚外性行为

婚外性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预防医学、卫生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6022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法律与生活、社会、中国新闻周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性学会第二届高级论坛(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2005年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等;婚外性行为的相关文献由239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孔泽宇、川军等。

婚外性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0.7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022 占比:99.29%

总计:26207篇

婚外性行为—发文趋势图

婚外性行为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孔泽宇
  • 川军
  • 杨华
  • 潘绥铭
  • 东东
  • 东子
  • 中健
  • 乔书兰
  • 付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孔泽宇
    • 摘要: 基于机会—婚姻关系—价值观框架,利用2003年中国人民健康状况和家庭生活调查(CHFLS)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调查成年人出轨发生率、风险因素及其性别差异,为出轨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干预提供参考。得出结论:全样本出轨发生率为13.2%;男性出轨发生率(20.9%)大于女性(5.6%);年龄与男女出轨概率均呈倒U型关系;城市男性出轨概率显著高于农村男性;受教育年限对女性出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机会方面,社会交往时间、收入、职业地位和就职行业仅对男性出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外表吸引力对两性出轨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婚姻关系方面,婚内性行为频率仅对男性出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爱情满意度对两性出轨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有子女的男性出轨概率更高,有子女的女性出轨概率更低;在价值观方面,出轨态度仅对男性出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 孔泽宇
    • 摘要: 基于机会—婚姻关系—价值观框架,利用2003年中国人民健康状况和家庭生活调查(CHFLS)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调查成年人出轨发生率、风险因素及其性别差异,为出轨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干预提供参考.得出结论:全样本出轨发生率为13.2%;男性出轨发生率(20.9%)大于女性(5.6%);年龄与男女出轨概率均呈倒U型关系;城市男性出轨概率显著高于农村男性;受教育年限对女性出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机会方面,社会交往时间、收入、职业地位和就职行业仅对男性出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外表吸引力对两性出轨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婚姻关系方面,婚内性行为频率仅对男性出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爱情满意度对两性出轨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有子女的男性出轨概率更高,有子女的女性出轨概率更低;在价值观方面,出轨态度仅对男性出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 孙若茜
    • 摘要: 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出轨。在美国,上世纪20年代,性研究领域的先行者、精神病学专家吉尔伯特·汉密尔顿就表示,他发现100位受访男性/女性中各有28人和24人出过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十分著名的《金赛性学报告》也透露,在抽样调查的6427名男性中,超过1/3的男性曾背叛妻子,而在6972名已婚、离异和寡居的美国女性当中,有26%的人在40岁前有过婚外性行为
    • 杨德群
    • 摘要: 伴随婚外性行为的“去罪化”,性问题更多转向市民社会.性权利的私权属性决定婚外性行为应受“私法自治”的界限——“公序良俗”的制约.公序良俗对婚外性行为的不同评判,根源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公序良俗的一般判断标准的不同.未来我国立法完善应以第三者是否知悉性行为对象是已婚者,区分对待婚外性行为中的财产处分;拓宽离婚理由中过错方配偶的过错范围,以“婚外性行为”取代“重婚及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规定;构建兼具时代性与本土化特征的第三者侵权责任机制,严格限制第三者侵权责任的范围.
    • 邬欣言; 林启洋
    • 摘要: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2013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 data,the sexual attitudes of Chinese were described and the differences in no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 of people were explored.Us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xual attitude were analyzed.It was found that the Chinese held more open concept in premarital sex and had lowest tolerance for extramarital sex.A large proportion of people refused to give their attitude about homosexual sex.Age,sex,region,place of residence wer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sexual attitudes whil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evidence for the influence of marital status,educational level,household register,politics status and the main ways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on sexual attitudes.%通过对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中国人性观念的总体情况和群体差异,在“传统-现代”的框架中,对可能影响中国人性观念的因素进行检验和讨论.研究发现:样本总体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最为宽容,对婚外性行为最不能容忍,对同性性行为态度的拒答率最高;年龄、性别、地域、居住地是性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户籍、政治面貌和新媒体接触程度对于性观念的影响没有获得统计数据的支持.
    • 毕竞悦
    • 摘要: 由异性引起的对同性的嫉妒是一种生物本能。概言之,男人对性方面的不忠更为嫉妒,女人则对于情感上的背叛更多地表现出不满。同时,嫉妒还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古代社会具有男性嫉妒合法化、女性嫉妒非法化的特征。现代法治对于调整两性关系发挥着积极作用。
    • 沈海源
    • 摘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受西方国家“性开放”的影响,婚前不体检就同居和婚外性行为的增多,性器官传染病在我国死灰复燃.由这类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前列腺炎发病率迅速递增至总发病率的96%,久治不愈和并发症随之增多、加重,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 陈婷婷
    • 摘要: 流动男女的婚外性问题备受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国内在婚外性行为容忍度的研究领域同时聚焦流动人口和性别差异的社会学实证研究还比较有限.本文使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流动男女的婚外性行为容忍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性别差异.描述分析和整体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流动女性的婚外性行为容忍度高于流动男性.通过嵌套模型对比发现,大部分指标的影响都不存在特别显著的性别差异,个人年总收入、婚姻状况、流出地、流动时长以及工会参与程度等因素对流动男女的婚外性行为容忍度有促进作用,年龄、政治面貌、配偶是否同吃住、亲友联系密切程度等变量对流动男女的婚外性行为容忍度则有抑制作用.但是,受教育年限和子女数对流动男女的婚外性行为容忍度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受教育年限越长、子女数越多的流动女性的婚外性行为容忍度也越高,但二者对流动男性的婚外性行为容忍度的影响则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方面,对比流动男性,流动女性在自古以来的社会性教育和性规范中一直处于相对压抑的位置,因此教育对于流动女性的性观念转变存在更为明显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鉴于自身投入以及为子女成长提供一个和谐家庭环境等考虑,流动女性对婚外性行为现象更愿意持相对宽容的态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