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女性身份

女性身份

女性身份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6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1篇、专利文献25322篇;相关期刊275种,包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昌吉学院学报、北方文学(下旬刊)等; 女性身份的相关文献由368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李杨、丁少彦等。

女性身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1 占比:1.41%

专利文献>

论文:25322 占比:98.59%

总计:25683篇

女性身份—发文趋势图

女性身份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李杨
  • 丁少彦
  • 万向兴
  • 刘岩
  • 刘钰
  • 卢迎如
  • 叶倾城
  • 吴志菲
  • 吴慧理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霍红丽
    • 摘要: 奥罗拉·李对诗歌诗人看法的改变展现了对女性身份的接受过程,这体现了一个女诗人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奥罗拉·李认为诗歌是男性的艺术,女性身份成为实现诗歌理想的一大障碍,因而否认自己的女性身份;第二阶段,提出诗人应具有双重视角和双重生活,个人生活是成为诗人的必要条件,承认自己女性诗人的身份,但仍拒绝传统的女性生活;第三阶段,奥罗拉通过双重世界这一信条得出诗人具有双重性别,诗歌实际上是偏男性化而非男性专属的艺术,诗人兼有女性化和男性化的特点。奥罗拉·李自始至终坚称诗歌即生活,这是诗歌观点改变的基础。通过这首诗,伊丽莎白·巴莱特·布朗宁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女性成为诗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从而在诗歌传统中为女诗人谋得一席之地。
    • 刘沛璇
    • 摘要: 在明末清初的才女中,黄媛介在实际经历中完全走出了闺门,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但在其诗词中并未见到大篇幅对传统女性形象的突破。针对这一矛盾,梳理黄媛介现存诗词情况,探究黄媛介自身定位的情况。从她对闲居名媛形象的塑造、“文业”的追求和始终无法回到“家”三个方面深入分析,认为黄媛介对自身定位更多的是向传统的闺秀形象靠拢。
    • 陈了; 张国庆(指导)
    • 摘要: 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讲述了一位刻苦求学却不得志的乡村青年裘德的悲惨一生,小说对裘德的表妹淑·布莱德黑德的形象塑造吸引了女性主义学者的关注。哈代一反维多利亚男性话语体系对女性的刻板化塑造,呈现了一位受过良好教育、不断追求精神自由、寻找自我身份的新女性形象,但淑最终也臣服于道德与宗教对女性的约束,甘愿受缚于不幸的婚姻,成为父权制度的阶下囚。本文主要分析淑在妥协与反抗中由独立女性身份到传统女性身份的转变。
    • 庄宇; 梦啼
    • 摘要: 公主,看似距离最高权力只有一步之遥,可最终,皇位依旧远在天边。权力与女性身份,是隐藏在她们高贵血统之中挥之不去的印记,却也是挣脱不掉的枷锁。
    • 王楠楠
    • 摘要: 本文以美籍奥地利女性艺术家瓦莱丽·维塞尔蒂埃为研究对象,依据时间、地点将她的陶瓷雕塑创作分为奥地利时期和纽约时期.通过对其作品风格、材质和尺寸发生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她对于表现主义在陶瓷艺术中的探索以及追求架上绘画的纯粹唯美主义做出了很大贡献.维塞尔蒂颠覆艺术与工艺的性别等级制度,渴望将女性的创造力从设计师提升至艺术家的层次.维塞尔蒂埃陶瓷雕塑受到了男性评论家的批评,所以她作品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对男权话语的抗争.维塞尔蒂埃的陶瓷雕塑不仅仅是女性意识和女性心理的表达与流露,并且符合不同社会对于女性与装饰所形成的社会标准与男性意识.
    • 姚匀芳
    • 摘要: 《男孩和女孩》是艾丽丝·门罗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视角来看,小说中的三组对立结构,即空间对立、分工对立和功能对立,展现了叙述者从反叛到妥协的女性性别意识发展历程.叙述者反叛女性身份的失败,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约束、改造和压迫,揭示了加拿大女性的生存困境,说明女性想要通过依赖男性的方式去改变自身弱势地位是难以成功的.女性只有打破传统的社会结构,重新定义女性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属性,才能摆脱被动、从属的地位.
    • 三三
    • 摘要: 我已经蛮活得出自我了,我最反叛的事情,就是一直在做我自己,这件事其实本身就已经很疯狂。正是因为李宇春的女性身份,我觉得她才有意思,这个人物才有意思,她才特别啊,她才有她的意义。
    • 刘钰; 李杨
    •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融成为普遍现象,少数族裔文学创作是世界文坛重要构成部分,其中关于后殖民女性群体身份解读和认同的内容,是文学研究十分深刻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围绕小说《砖巷》展开女性身份解读.
    • 刘钰; 李杨
    •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融成为普遍现象,少数族裔文学创作是世界文坛重要构成部分,其中关于后殖民女性群体身份解读和认同的内容,是文学研究十分深刻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围绕小说《砖巷》展开女性身份解读。
    • 彭彦涵
    • 摘要: 电影《春桃》和《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和欧洲两部以女性伦理为主题的经典之作。两部影片均在叙事上运用相类似的构思,展现了处于相似社会背景之下的两位东西方女性如何在社会秩序重建的"废墟"之上,完成对自我身份的颠覆与重建。文章借其深刻剖析了女性与时代命运、女性与男权社会、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与思考等社会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