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女娲

女娲

女娲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1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宗教、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8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444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今日中国:中文版、求索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国际宝玉石高层论坛、第二届妇女发展国际研讨会、第七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等;女娲的相关文献由572位作者贡献,包括孟文庆、孟繁仁、吴晓东等。

女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8 占比:99.5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9%

总计:611篇

女娲—发文趋势图

女娲

-研究学者

  • 孟文庆
  • 孟繁仁
  • 吴晓东
  • 张翠玲
  • 马世之
  • 刘是何
  • 刘雁翔
  • 周飞
  • 国光红
  • 墨清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周珂晗
    • 摘要: 女娲,中国古代神话创造的女神之一。千百年来,以女娲为主要人物的神话、民间传说不断流传发展,这些神话传说塑造出了特定的女娲神话形象。本文先从先秦古籍中的女娲神话入手,总结出先秦时期女娲的神话形象概况。由于汉代是经历秦代“文化断层”后上古神话重新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本文主要以两汉记载的女娲神话以及现存的部分汉石画像为分析对象,研究先秦女娲神话形象在汉代的演变。研究表明,女娲神话形象在汉代较先秦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具体人首蛇身形象的确立,由独立神向配偶神的转变,神性的消解等。
    • 郜菊
    • 摘要: 中国上古神话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源泉,研究中国上古神话的翻译对于探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比勒尔、白之、杨利慧等国内外译者对著名的中国上古神话——女娲神话采取了具体化翻译阐释方法,体现为针对学术型语境、文学型语境和工具书型语境的翻译阐释,分别呈现严谨而厚重、生动而完整、简洁而翔实的特点。具体化翻译阐释方法充分考虑了翻译的再语境化与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促进了中国上古神话的对外传播。
    • 黄慕秋
    • 摘要: 时间是无限流逝的,这种流逝本身不存在意义。因此历史的厚重其实并不在于时间,而在于痕迹与印刻。每年6月都是我的情绪期,因为湖州迈入了湿漉漉的梅雨季,尽管江南水乡烟雨朦胧愈发妩媚,然而一个月纠缠不休的降雨,能令人仿佛深陷一场虐恋那般沮丧低落,禁不住怀疑:是谁把天捅破了,女娲忘记来补了吗?
    • 周珂晗
    • 摘要: 女娲在先秦神话中主要是一种较为原始、抽象、孤立的女神形象,到汉代以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具体人首蛇身形象的确立,由独立神向配偶神的转变以及神性的消解等。发生这种改变,与汉代多种思想的流行密切相关,尤其是受汉代流行的阴阳思想、朴素唯物思想和神仙方术思想三个方面的影响。在阴阳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相应的配偶神——伏羲,并在大量的汉画像中二神以交尾的形象出现。在朴素唯物思想的影响下从神转变为人间圣王形象。在神仙方术思想的影响下,大量道教神仙的出现致使女娲地位下降。经历秦代“文化断层”后,历史迎来了一个思想剧烈变化的时期,上古神话人物形象在汉代发生的改变,具有必然性。
    • 侯耀忠; 耿宝山; 赵德润(图)
    • 摘要: 西华地处中原腹地,史称华邑、娲城、箕城。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从古至今流传着盘古女娲创世神话,保存着久远而丰富的盘古女娲文化遗址和被称为“活化石”的经歌及传统民俗活动。特别是盘古寨遗址、女娲城遗址都存在于同一县域内,并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同时供奉,同时祭拜,这一现象在我国已知的盘古女娲神话及文化遗存中极为罕见。因此,深入研究和论证这一文化现象,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体系,确立盘古女娲的神圣创世地位,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 郭牧原
    • 摘要: 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短篇小说《补天》的深入阅读剖析,透视其中塑造的人民与女娲形象,探讨神话本质与神话式思考范式如何丰沛地反映、生动地震撼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思考,最后本文对神话性如何促进《补天》的文本深度做了思考,以期对我们当今文学创作与评论带来一点启示。
    • 张丽君
    • 摘要: 女娲和赫拉都是中西方神话中重要的上古女神,她们都作为女性神而存在,拥有着母性色彩和创世造物的神性能量,她们与人类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但同时由于地域特征、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女娲和赫拉在性格秉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通过研究和分析这些异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以他们为原型进行的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形象的刻画,解读这些艺术形象背后所承载的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内涵。文章即以此为研究背景,在阐述了中西文学中女娲和赫拉这两个神话原型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从神话批评的视角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形象差异形成的原因。
    • 吴晓东
    • 摘要: 从日月神祇名称与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对应来建立一个日月神祇名称系统,可通过这个系统来推导兔、蟾蜍、桂、乌与日、月的语音关系:古人把太阳与月亮都视为天的眼睛,都称为眼,后来"眼"的原始音再分化出"日""月"来.在"日""月"漫长的语音演化过程中,"月"与"兔""蟾蜍""桂"同音,而"日"与"乌"同音,语音的雷同为神话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再综合其他外部因素,便产生了月亮里有兔、蟾蜍、桂而太阳里有乌的神话来."眼"的原始音演变分化出的不同的音正好与第一人称代词的音相同,构成一个小系统.
    • 黄彤彤
    • 摘要: 伏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在考古出土材料不断丰富的今天,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使用了多学科的方法。文章认为伏羲与女娲最初各有其独立起源且各自独立传承,但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融为一体成为“对偶神”。女娲、伏羲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始祖”与“人文始祖”,在古书《山海经》等史籍中为人首蛇身形象,而于宋以后逐渐人形化;其间从汉代到隋唐,是其形象与内涵发展演化的重要时期,而“人首蛇身相交,各自单手执物,对称分布构图”的特征形成,与该文化在不同地区的流传、不同地域文化交流和信仰的变迁密切相关。
    • 张素英; 刘建红
    • 摘要: 女娲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创世女神.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制笙簧"和"置婚姻,合夫妇"等传说广为流传.传说河北涉县的娲皇宫是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一年一度的女娲公祭活动在涉县举办多年.从女娲神话的历史演变、女娲神话与太行山东麓的地域渊源、涉县女娲神话的特色及文化价值等方面可以看出,女娲神话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