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文历算

天文历算

天文历算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116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法音、瞭望、浙江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等;天文历算的相关文献由129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千吉、普琼次仁、卓嘎等。

天文历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2.3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116 占比:97.60%

总计:5242篇

天文历算—发文趋势图

天文历算

-研究学者

  • 傅千吉
  • 普琼次仁
  • 卓嘎
  • 宗喀·漾正冈布
  • 拉毛吉
  • 李零
  • 夏吾才让
  • 张惠民
  • 李瑶
  • 次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傅千吉; 张克草
    • 摘要: 文章讨论了《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中有关藏文天文历算学方面的资料,认为其历史悠久,内容涉及五行、纪日法、八卦、二十八宿、十二生肖以及十二因缘等。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中,有关藏族历法方面保留有比较全面的资料,对此进行研究对进一步认识藏族天文历算文化,尤其是藏族历法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 嘛知; 李楠(图)
    • 摘要: 盒子上的谜题难不倒芝麻、馅儿和霖川,他们迅速推演出了答案,是时候向老爷爷挥手告别了。三个人打开盒子,按照提示来到了下一站:曼唐器械展厅。“藏医史、古籍文献、藏医药标本、天文历算,博物馆里这些展厅的名字都很好理解,可是‘曼唐器械’是什么意思呢?”馅儿不解地问道。
    • 仁欠吉
    • 摘要: 大译师达玛西日(1654-1718)是公元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期著名的翻译家、天文历算学家和佛学大师,是卫藏地区宁玛派寺院敏珠林寺第一任堪布。文章通过梳理大译师达玛西日的生平事迹,阐述了他对《时轮根本经》等一百多部梵文原著和藏文译著进行校勘,纠正了以往翻译中的错误译法;师从天文历算大师扎囊顿布·顿珠旺杰著有天文历算学著名论著《日光》及其实践、自释、概论等一系列著作,并创制了《敏珠林寺历法》,为藏族“浦系”天文历算发展等做出的成绩;他还以敏珠林寺教法传承为依据,收集编纂了“旧译教语部经典”等宁玛派主要经典,为后人编纂《旧译教语部经论本注经典集成》奠定的坚实基础。文章全面论述了大译师达玛西日在藏族佛经翻译、天文历算、旧译经典集成方面的巨大贡献。
    • 韩枭扬; 任箴; 阿槐(绘图)
    • 摘要: 巫之余脉 求知万象在我们熟悉的历史、文学典故里,有许多关于“方术”的著名故事:秦始皇遣徐福东渡,寻仙山求长生药;诸葛亮神机妙算,巧借东风烧赤壁;唐玄宗悼怀杨贵妃,请人召其魂魄入梦相见……所谓方术,是“方技”与“术数”的统称,前者包括炼丹、神仙术等,甚至一部分传统医学,后者则主要指天文历算、阴阳五行的数理知识。
    • 摘要: 畴人在古代汉语里既表示天文历算之学,也指代精通天文历算之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位我国古代著名的女畴人吧!
    • 谭子辉; 刘伟; 石丹阳
    • 摘要: 蒙阴县位于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1605平方公里,人口57.6万人,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是秦朝大将蒙恬和东汉天文历算学家、珠算发明人"算圣"刘洪的故乡。战争年代,这里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发生地,是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家乡。
    • 摘要: 藏族天文历算是藏族"十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流传于藏族地区,至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一直在藏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古象雄时期,西藏就出现了天文历算学,后来随着吐蕃王朝时期藏文化的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学习和研究天文历算的学者。文成公主入藏时,将内地的部分天文历算学知识带到了西藏;后来金城公主又将内地的医学和算学方面的内容也传播到西藏,融入到西藏天文历算学系统中;之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挑选专人赴内地学习五行历算,直至公元1027年印度的《时轮经》传至西藏并完全翻译成藏文,从此,西藏天文历算学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系统的天文历算体系。
    • 夏吾才让; 拉毛草
    • 摘要: 藏族天文历算是以物侯历为基础,以时轮历为主体,五行运算和时宪历以及周边其他地区历法为补充并逐步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广泛应运于在藏族民众的生活中,是藏族民众长期的知识沉淀和经验总结的文化体系,更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的思想内涵和研究价值。对天文历算的基本知识、背景,以及汉藏文化交流发展史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藏族文化体系,从而使藏族天文历算学得以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七世纪时期汉藏两地文化交流频繁,天干、地支、五曜、八卦、九宫、七曜和二十八宿等天文知识也逐渐融入历法当中,这一时期吐蕃地区出现了大批天文历算学家和大量的天文历法著作及天文仪器,起到了对多元文化传承与保护作用。
    • 蔡东洲
    • 摘要: 落下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人,生卒时间不详,主要活动在公元前100年前后。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前104),应征赴长安,主导编制了影响久远的《太初历》。由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天文历算学家。
    • 次多; 索朗旺久
    • 摘要: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同时也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成为了新时代的发展基础,并且也被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了.天文学主要是研究星象的学科,并且讲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现今可以看到的理论体系.随着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我国在经济体系基本成熟起来,主要以农业和工业以及新兴产业为主,而在藏族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农业的发展为主.在藏族的天文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其中的二十八宿是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同时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