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山花楸

天山花楸

天山花楸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35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中成药、西北药学杂志、药物分析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大会等;天山花楸的相关文献由184位作者贡献,包括常军民、唐辉、李乐等。

天山花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8.9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835 占比:90.96%

总计:918篇

天山花楸—发文趋势图

天山花楸

-研究学者

  • 常军民
  • 唐辉
  • 李乐
  • 何家伟
  • 帕提古丽·马合木提
  • 王岩
  • 张芹
  • 刘玉花
  • 王鲁石
  • 陈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丹; 刘凯军; 马松梅; 魏博; 王春成; 闫涵
    • 摘要: 气候变化是影响物种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研究高山植物天山花楸的适宜分布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响应,为了解西北地区高山植物类群的生态适宜性及其对未来气候情景的响应提供参考案例。利用天山花楸51个自然分布点和10个环境因子,整合GIS空间分析和MAXENT模型,分析基准气候(1970—2000)及未来气候下(2050时段,基于RPC4.5情景)其在西北地区的适宜分布范围与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多元环境相似度面和最不相似变量分析研究区未来气候相比基准气候的波动情况,利用环境变量贡献值、置换重要性值及刀切法明晰影响天山花楸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利用GIS工具和R软件ggplot2程序包分析基准和未来气候下天山花楸适宜分布区内关键因子变化的数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基准气候下,天山花楸的适宜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西段、准噶尔西部山地、天山西段及祁连山中段的高海拔山地等区域;(2)加入归一化植被指数显著提高了天山花楸模型模拟的准确性,最干月降水量(0—18mm)、最湿月降水量(6—127mm)和平均气温日较差(8.2—16.3°C)主要限制了天山花楸的适宜分布;(3)相对基准气候,2050时段下受降水因子影响,天山花楸的适宜分布在阿尔泰山、准噶尔西部山地、天山及祁连山区域略有扩增,适宜分布区的质心将向北迁移。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天山花楸在西北地区的适宜生境面积较小而且破碎,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仅在局部适宜山地呈破碎化扩张,而且将预测的该植物的适宜分布区与其适宜的海拔数值范围叠合分析后,仅占研究区面积的4%,但对该植物尚未建立自然保护区,本研究结果建议将阿尔泰山西段、准噶尔西部山地、天山西段及祁连山中段作为天山花楸中风险保护区域,将河西走廊东部、青海南山作为高风险保护区域。
    • 吴娜; 屯妮萨古丽·艾买提江; 李改茹
    •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天山花楸抗哮喘作用机制。方法依托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建立天山花楸化合物库,利用SWISS ADME筛选潜在活性成分;通过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收集药物靶点,GeneCards、Herb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哮喘相关的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使用R语言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出天山花楸作用于哮喘的靶点240个,其中核心靶点19个;GO富集分析主要涉及氧化应激的细胞反应、上皮细胞增殖、膜筏、激活转录因子结合等。KEGG富集通路分析显示天山花楸干预哮喘主要涉及IL-17、肿瘤坏死因子、Toll样受体、Th17细胞分化、HIF-1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天山花楸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哮喘作用。
    • 郭来珍; 陈虹; 赵善超; 陈凤; 陈兵权; 陈鑫悦
    • 摘要: 为探究天山花楸不同种源种子变异规律,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8个种源的天山花楸种子的4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天山花楸平均种子长度为4.22 mm,平均种子宽度为1.86 mm,平均种子千粒重为4.64 g,平均种形指数为2.28。不同种源间种子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花楸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千粒重、种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07%、7.75%、16.44%、4.65%。天山花楸种子4个表型性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种子的发育受环境因子的调控,种子长度及千粒重均与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经度的增大而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聚类分析将8个花楸种源划分为三大类,地理位置相近的种源基本聚在一起,自西向东亲缘关系逐渐变远。受地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种源种子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奇台种源种子表现最优,在种源选择时可优先考虑。
    • 陈虹; 赵善超; 李克一; 古丽米热·艾合买提; 潘存德; 肖中琪; 陈兵权
    • 摘要: 运用电镜、内源萌发抑制物类型的生物学鉴定、TTC染色等方法进行天山花楸种子特性、种子吸水性、内源抑制物测定,研究天山花楸种子休眠的原因及可能存在的休眠类型。结果表明,天山花楸种子呈扁卵形,种皮较光滑。纵径在4.01~4.97 mm之间,横径在1.89~2.67 mm之间;千粒重在5.503~5.689 g之间;种子含水量为6.47%,种子的生活力为33.3%。种皮上的角质层和坚硬较厚的种皮会影响种子的透性。种子甲醇浸提液和水浸提液能显著抑制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其中水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比甲醇浸提液更明显。天山花楸种子属小粒种子,且生活力较低,种皮机械障碍造成的物理休眠和种子内源抑制物是造成天山花楸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
    • 林伟; 熊尚全
    • 摘要: 目的 分析在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治疗中天山花楸叶黄酮提取物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实验室小鼠50只,全部样本实施K-H灌注液20 min灌注后,根据具体用药方法分组,对照组10只,另行110 min恒压灌注;模型组10只,20 min全心停灌+60 min复灌;高剂量FST组10只,K-H液20 min灌注+1.5 mg/L总黄酮10 min灌注,停灌20 min,K-H液复灌60 min;低剂量FST组10只,20 min K-H液灌注,0.5 mg/L金丝桃苷10 min灌注,停灌20 min,复灌60 minK-H液;CDZ组(抑制剂组)10只,K-H液20 min灌注,含抑制剂灌注液(1μmol/L)20 min灌注,停灌20 min,K-H液复灌60 min.借助网络药理学研究手段,研究天山花楸中对MIRI具有对抗作用的黄酮提取物,定位其作用靶点,分析作用机理.结果 有效成分方面,天山花楸在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药效的成分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在治疗时以TSPO为主要靶点,其中心血管相关靶标占比37%.剂量影响方面,不同剂量皆可改善患者心功能,修复心肌梗死组织,缓解病理损伤,提升心肌抗氧化水平,促进mPTP维持闭合状态,对线粒体水肿起到抑制作用.其中低剂量FST组心肌梗死面积(62.71±5.29)%,抑制剂组心肌梗死面积(50.24±4.80)%,高剂量用药药效较显著,心肌梗死面积为(46.19±4.58)%,消极影响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403,P=0.017).结论 天山花楸叶黄酮提取物可用于修复MIRI,改善心肌梗死和心肌舒缩功能,降低相关组织氧化应激影响,药物成分在TSPO靶点发挥作用,阻断mPTP孔开放作用,缓解线粒体水肿,降低心肌损伤.
    • 陈刚; 吕东; 赵明
    • 摘要: 对天山花楸(Sorbus tianschanica Rupr.)在祁连山区的分布和群落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天山花楸在祁连山东部至中部的分布特点.
    • 熊中人; 张晓晨; 邹旭; 赵洋; 陈昕
    • 摘要: 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我国新疆民族药用植物天山花楸为研究对象,基于69条分布记录和筛选后的7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对该物种当前和未来的适生分布区进行预测,综合应用气候变量的贡献率及置换重要值比较、刀切法(Jackknife)评估制约天山花楸现代分布的主要因子,并探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该物种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现代适宜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新疆西北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及宁夏、陕西、山西的部分区域;影响天山花楸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降水和气温,且降水因子更重要;未来气候变暖趋势下天山花楸适生区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到21世纪50年代,天山花楸适生区面积在RCP 2.6、RCP 4.5和RCP 8.5的情景下均有所增加,到70年代时增幅有所降低,在中、高浓度情景下减幅更大.上述研究结果对于在适生区开展天山花楸资源保护和引种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郁长治; 郭小娜
    • 摘要: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识别天山花楸总黄酮类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反相C18色谱柱,以乙腈-0.3%甲酸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60 nm,梯度洗脱.利用紫检测器和电喷雾质谱负离子模式在线检测化学成分,扫描范围250~700 amu.通过此方法分析糖苷及其苷元.[结果]通过标准品对比及解析质谱,识别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3-0-己糖苷、槲皮素3-0-己糖苷丙二酸复合物、山奈素3-O-己糖苷、山奈素3-O-己糖苷丙二酸复合物.[结论]HPLC/ESI-MS2技术可准确迅速识别天山花楸黄酮类化合物,方法稳定可靠.%[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identify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form total flavonoids of Sorbus tianshanica Rupr by HPLC-ESI-MS.[Method] The analysis was processed by means of a reversed phase C18 column and binary mobile phase system consisting of acetonitrile-0.3% methanoic acid records 360 um by ultraviolet detector.Th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under negative ion modes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The full scan of ions ranged from 250-700 amu.Glycosides and aglycones were analyzed.[Result] 7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y standard comparison and analytical mass spectrometry,including 3-caffeoylquinic acid,rutin,hyperin,quercetin3-O-hexoside,quercetin glycoside 3-0-hexose malonic acid compound,kaempferol hexoside 3-O-hexoside,kaempferol glycosides 3-0-hexose malonic acid compound.[Conclusion] HPLC-ESI-MS can accurately and quickly identify the compositions of flavonoids in S.tianshanica,the method is stable and reliable.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