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运河文化

大运河文化

大运河文化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06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东南文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国际论坛等;大运河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7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志浩、冯晓娟、刘欣等。

大运河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3.0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906 占比:96.92%

总计:4030篇

大运河文化—发文趋势图

大运河文化

-研究学者

  • 吴志浩
  • 冯晓娟
  • 刘欣
  • 吴志丽
  • 吴秋丽
  • 周艳丽
  • 唐晓雪
  • 宋秋云
  • 宋长善
  • 崔淼

大运河文化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亚齐
    • 摘要: 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改造运河周边园林景观,是运河沿岸地区城市公园园林景观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针对这一问题,以北京西海子公园改造提升为例,分析了西海子公园周边历史遗存及人文景观,确定了公园定位及规划原则,采用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集中展示运河文化内涵,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性城市公园。改造后的西海子公园已成为通州历史人文风貌的集中展示区,大运河文化带上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节点。
    • 郗志群; 匡清清
    • 摘要: 中国大运河贯通南北,由多区域运河段构成,它是一个水利工程,亦是一个文化系统。“十三五”时期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从提出到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四五”时期北京大运河文化建设在新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新价值和新功能,对标“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方案”,进一步提出“北京方案”,既有利于北京大运河城市文明建设,也将为沿线其他运河城市的相关建设提供参考。建设好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突出首都特色,通过创建以“国家”为基础,挖掘北京“地方”运河文化为亮点的建设模式,实现纵向与沿线其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串联成文化线路,横向与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协同发展的局面。
    • 宋长善
    • 摘要: SMCR模型作为一种包含信源、信息、信道、信宿四种传播要素的信息传播模式,为大运河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框架。现阶段,大运河文化传播存在传播主体较为分散、传播内容不够丰富、新媒体应用不充分、传播受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对此,大运河文化传播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促进传播主体合作,发挥群体智慧;整合大运河文化资源,提高内容质量;建立立体化传播渠道,打造多种感官体验;凸显受众需求导向,实现有效传播。
    • 纪峰; 王建彦
    • 摘要: 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的全域旅游具备良好的基础,但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营销、旅游发展机制、旅游融资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努力提升营销水平,确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意识和机制,提升旅游融资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大运河苏北段全域旅游的发展。
    • 吴静; 汪瑞霞
    • 摘要: 大运河文化带苏东海洋文化区的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地因千年海盐生产和运销活动成为大运河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因其滨海临河的特殊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盐文化与海洋文化结合催生出的地方文化,对滨海城镇的形成、传统建筑形制和院落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宏观角度对苏东海洋文化区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民居进行比较研究,从建筑的构造、形式、组群、细部特征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异同点,并探析该文化区民居建筑的共同点、形成原因以及与大运河文化的关系。
    • 车梦娜; 江子照; 吕聪; 易欣茹; 于向军
    • 摘要: 千年运河拥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孕育了水利文化、城镇文化、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商业文化等多元文化形式,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和价值。大运河承载动态性文化元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探析从其多元文化形式着眼,改革创新,践行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以“文化强国”时代命题为政策依托,打造以文化文本、公园为纲、民生为要的千年运河文化标志性符号,实现地理时空共时性、文化传承历时性和传播空间全时性的高度统一。
    • 徐白虹; 曹琴
    • 摘要: 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共同的求真、求美的目标,在艺术课中嵌入思政教育内容,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何科学地发掘蕴藏于艺术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之价值,使艺术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得以正确有效地发挥,是本文所探讨的关键点。
    • 张娜
    • 摘要: 作为文化系统的大运河,是由多民族多地域所共同创造、所共有的——“我们”的大运河,具有“多元统一”的文化特点。“遗产化”重构了大运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构只能基于文化、审美的意义,由此造成了大运河文化形象的当代转向问题,即其以文化遗产审美形象重回当下,成为构建文化认同的符号。在建构意义、实现说服、促进认同方面,视觉形象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为促进大运河在世界范围内的符号蜕变,要将“大运河”视为一个开放性的概念,重塑运河之“大”,以意义阐释、象征生产、文化实践等持续提供意义系统,激活视觉形象,使得运河精神得以“可视化”。
    • 郭晓月; 安琪; 于园园
    • 摘要: 河北境内大运河由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等河段组成,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这5个市,总长近600 km,沟通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大运河河北段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丰富多样,各类民间社火、传统技艺、戏剧、武术、杂技等承载了大运河浓厚的文化气氛。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深入到人们生活中,也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为大运河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延续带来了新机遇。为了更好地推进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建设,沿线城市应同时启动实体与数字保护机制,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协同打造融合时代发展、体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和博大情怀的数字人文平台。
    • 周明哲
    • 摘要: 通过对表现苏州大运河文化的文创产品进行创新设计,一方面可以不断增强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开拓地域性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的空间。该文通过分析现有的苏州大运河文创产品,并结合对地域性文创产品、博物馆文创产品等的调研,从文创产品的功能、造型、材料、工艺等方面着手,构建形式创新、内容新颖、形意相生的文创产品。在新时代语境下,推动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以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需求为出发点,将地域性文创产品发展推向创新、传承与保护的新高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