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翻

外翻

外翻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49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专利文献1310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中国骨与关节外科、中国医师进修杂志、中国医药导报等; 外翻的相关文献由2896位作者贡献,包括商建忠、商晶晶、陈伟等。

外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12.14%

专利文献>

论文:1310 占比:87.86%

总计:1491篇

外翻—发文趋势图

外翻

-研究学者

  • 商建忠
  • 商晶晶
  • 陈伟
  • 张英泽
  • 郑卫良
  • 郑银良
  • 马桂文
  • 杨勇
  • 马庆利
  • 康国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文杰; 贺艳; 黄袁迟; 马建兵; 肖琳
    • 摘要: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股骨外侧髁滑移截骨矫正固定性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5例17膝固定性外翻畸形并行初次TKA的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5膝,女10例12膝;年龄59~76岁,平均69.5岁;体重64.5~89.0 kg,平均73.6 kg;身高156~178 cm,平均170.5 cm;骨关节炎13例15膝,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2膝;根据Krackow膝外翻分型标准均为Ⅱ型。置换术中采用股骨外侧髁滑移截骨恢复软组织平衡,矫正膝外翻畸形。所有患者假体选用后稳定型假体(posterior stabilized,PS)。评估术前术后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结果。结果平均随访30.5个月(3~50个月)。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HKA)从术前的(199.5±3.3)°矫正至术后(172.4±1.5)°,P<0.05;股骨机械轴与通髁线夹角(femoral transepicondylar angle,FTEA)明显改善,从术前的(80.3±1.7)°改善至术后(89.5±1.5)°,P<0.05。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临床评分从术前的(33.2±6.5)分改善至术后(89.1±1.2)分,功能评分从术前的(41.9±7.5)分改善至术后(82.3±5.1)分,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从术前的(62.0±10.1)°增加至术后(115.0±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复查影像学示假体位置均良好,截骨部位骨性愈合,无髌骨脱位,无明显内外侧不稳。结论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股骨外侧髁滑移截骨矫正固定性膝外翻畸形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恢复下肢力线,平衡软组织,临床疗效满意。
    • 于葳葳; 赵晶晶; 郝铖; 郭井泉; 方真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旋转Scarf截骨术在中重度外翻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100例中重度外翻病人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为47.6岁(17~84岁),其中男13例,女87例,双足病例38例,共138足,均应用改良旋转Scarf截骨术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均经X线负重正侧位检查,双盲法测量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夹角(IMA)、近端关节面固有角(DMAA)、胫侧籽骨位置。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7个月(12~30个月)。病人术后HVA、IMA、DMAA、胫侧籽骨位置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94.7±5.8)分]较术前[(45.4±5.1)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足疼痛、外形、功能明显改观,穿鞋及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结论对于中重度外翻,采取改良旋转Scarf截骨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
    • 郭胜洋; 高峰; 马明; 蔡攀; 王秀会; 易存国; 周小小; 夏胜利; 崔崟; 王明辉
    • 摘要: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锁定钢板与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外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收治的“外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病例资料,其中采用切开复位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0例(锁定钢板组),骨折按Neer分型,二部分15例,三部分12例,四部分3例;采用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33例(Trigen髓内钉组),二部分16例,三部分15例,四部分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Constant-Murley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术后颈干角情况。结果63例患者随访12~15个月,平均(13.58±1.32)个月。锁定钢板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显著多于Trigen髓内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锁定钢板组与Trigen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颈干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见肱骨头缺血坏死、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与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外翻型”肱骨近端骨折均能获得较好效果,与锁定钢板治疗相比,Trigen髓内钉治疗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更微创。
    • 张子安; 李涛; 李晨恺; 路鑫哲; 王文哲; 荣春; 王冠荣; 张海宁
    • 摘要: 目的:评估使用机器人辅助系统行膝关节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6例使用机器人辅助系统和16例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均为KrackowⅠ型膝关节外翻畸形。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血红蛋白水平、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膝关节活动度(ROM)、手术时间、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及外侧软组织松解率、残留外翻畸形,术中出血量、术后2 d血红蛋白含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8.5±4.1)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 d血红蛋白水平、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外侧软组织松解率、辅助镇痛药使用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与常规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KrackowⅠ型膝关节外翻畸形可获得更好的术后畸形矫正、更低的外翻残留率,展现了更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 杜秀鹏; 杨朝晖
    • 摘要: 背景:非手术治疗嵌插型股骨颈骨折是目前很少使用的一种策略,空心螺钉内固定是嵌插型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目前为止对嵌插型股骨颈骨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方式与影响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上,但嵌插型股骨颈骨折初始的畸形程度对术后股骨颈短缩影响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目的:分析65岁以下嵌插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空心螺钉固定后股骨颈的短缩程度与初始畸形的关系,以及颈短缩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病历资料完整的嵌插型股骨颈骨折患者53例,均予以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12-24个月,应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对患者进行骨盆正位、髋关节侧位X射线检查,测量患侧股骨头后倾角、外翻角、Pauwels角;末次随访拍摄骨盆正位X射线片,计算关节-股骨转子间距指数下降百分比(代表股骨颈短缩程度),≥30%为明显短缩,<30%为不明显短缩,分析颈短缩的相关因素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结论:①53例患者全部骨愈合,无股骨头坏死等不良事件发生,其中有7例(13.2%)发生明显颈短缩;②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颈短缩与外翻角(P=0.000)、后倾角(P=0.001)、体质量指数(P=0.001)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外翻角是颈短缩的显著预测因子(P=0.041);③随着股骨颈短缩的增加,髋关节Harris评分降低,明显短缩组与不明显短缩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g2.57±5.12)分和(94.15±4.03)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④提示外翻程度是嵌插型股骨颈骨折颈缩短的显著预测因子,并且股骨颈短缩与髋关节功能相关.
    • 王智; 张树; 何慧婧; 孙超; 王显军; 张建中; 魏芳远; 曲峰; 张明珠
    • 摘要: 目的 通过传统影像学检查难以准确判断外翻是否存在真正籽骨脱位,引入负重CT分析,对外翻假性籽骨脱位的患足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治疗的有症状的外翻患者的负重CT及负重CT扫描完成后系统软件生成的足负重正位片,记录年龄和外翻相关测量参数.以足正位X线胫侧籽骨位置(tibial sesamoid position,TSP)≥3度和冠状面胫侧籽骨分度(tibial sesamoid coronal grading,TSCG)为0度定义为假性籽骨脱位.根据数据正态性和类型相应进行t检验、Wilcoxon轶和检验或卡方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到引发籽骨脱位的影响因素.通过ROC分析找到引发籽骨脱位可能的临界值.结果 最终入组患者119例(214)足,存在假性籽骨脱位有23例(10.7%).这一组患者与籽骨脱位的患者相比,存在较小的年龄、第1~2跖骨间角、外翻角、远端关节面固有角,差异有显著性.影响籽骨脱位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和外翻角.年龄界值是55.5岁(灵敏度63.4%,特异度78.3%),外翻角的界值是31.5°(灵敏度58.6%,特异度87.0%).结论 假性籽骨脱位在外翻患者中所占比例较小,假性脱位出现与受患者年龄以及外翻角大小的影响,主要应纠正第1跖骨旋转.
    • 杜秀鹏; 杨朝晖
    • 摘要: 背景:非手术治疗嵌插型股骨颈骨折是目前很少使用的一种策略,空心螺钉内固定是嵌插型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目前为止对嵌插型股骨颈骨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方式与影响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上,但嵌插型股骨颈骨折初始的畸形程度对术后股骨颈短缩影响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目的:分析65岁以下嵌插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空心螺钉固定后股骨颈的短缩程度与初始畸形的关系,以及颈短缩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病历资料完整的嵌插型股骨颈骨折患者53例,均予以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12-24个月,应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对患者进行骨盆正位、髋关节侧位X射线检查,测量患侧股骨头后倾角、外翻角、Pauwels角;末次随访拍摄骨盆正位X射线片,计算关节-股骨转子间距指数下降百分比(代表股骨颈短缩程度),≥30%为明显短缩,<30%为不明显短缩,分析颈短缩的相关因素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53例患者全部骨愈合,无股骨头坏死等不良事件发生,其中有7例(13.2%)发生明显颈短缩;②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颈短缩与外翻角(P=0.000)、后倾角(P=0.001)、体质量指数(P=0.001)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外翻角是颈短缩的显著预测因子(P=0.041);③随着股骨颈短缩的增加,髋关节Harris评分降低,明显短缩组与不明显短缩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2.57±5.12)分和(94.15±4.03)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④提示外翻程度是嵌插型股骨颈骨折颈缩短的显著预测因子,并且股骨颈短缩与髋关节功能相关。
    • 王养发; 吕阳; 刘军; 潘建科; 管建豪; 陈海云
    •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Chevron截骨与Scarf截骨治疗外翻(hallux valgus,HV)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检索有关Chevron截骨与Scarf截骨治疗外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发表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3月.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其外翻角(HVA)、术后跖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角(DMAA)、 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AOFAS)及术后并发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457只患足,其中Chevron组236只患足,Scarf组221只患足.Meta分析结果 显示:Chevron组HVA优于Scarf组[MD=-1.18,95%CI(-2.25,-0.10),P=0.03],但两组术后IMA[MD=-0.12,95%CI(-0.54,0.30),P=0.57]、DMAA[MD=0.78,95%CI(-0.72,2.29),P=0.31]、AOFAS[MD=-1.27,95%CI(-5.24,2.70),P=0.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6,95%CI(0.28,1.54),P=0.34].结论 Chevron截骨术与Scarf截骨术治疗外翻在IMA、DMAA、AOFA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方面疗效相当,而在矫正HVA方面,Chevron截骨术优于Scarf截骨术,而且Chevron截骨术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
    • 刘桂娟; 孙雯晶; 陈佳玟; 翟舒
    • 摘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文化自信、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迫在眉睫,与此同时,融媒体时代短视频的井喷式发展为各产业的“互联网+”式转型升级提供了无限可能。如何克服系列难题,乘短视频东风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短视频有机融合、相互赋能的对外宣传新模式,成为当下宣传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
    • 尹华东; 陈冬; 邬春虎; 朱晓峰; 胡晓东; 陈长松
    • 摘要: cqvip:[足母]外翻是一种足踝常见疾病,主要与遗传、足部发育结构异常、长期穿高跟及尖头鞋等有关[1]。青年患者的[足母]外翻多以遗传为主,跖骨内收的人群,因骨骼因素容易形成[足母]外翻畸形,一些穿鞋习惯与职业因素(如芭蕾演员),行走时足前方受力将[足母]趾挤向外侧,促进和加重了[足母]外翻的发生,所以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2]。中老年患者多由于长期前中足力线问题,引起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增生,滑囊炎形成,并伴随籽骨移位,外侧关节囊挛缩,出现转移性跖痛及胼胝体形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