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声声慢》

《声声慢》

《声声慢》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7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2篇、专利文献4403篇;相关期刊485种,包括文学教育、语文学刊、语文教学研究等; 《声声慢》的相关文献由765位作者贡献,包括任丹生(曲)、叶燕、李清照(词)等。

《声声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2 占比:15.25%

专利文献>

论文:4403 占比:84.75%

总计:5195篇

《声声慢》—发文趋势图

《声声慢》

-研究学者

  • 任丹生(曲)
  • 叶燕
  • 李清照(词)
  • 李清照
  • 梁衡
  • 庐隐
  • 张丽钧
  • 葛逊
  • 严丽
  • 何清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胡岭
    • 摘要: 从一“寻”一“守”、一“酒”一“花”、一“伤”一“愁”、一“寒”一“雨”四个角度,将《声声慢》上下两阕结合起来读,以求发现某些句子间的关联,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艺术欣赏的美感。
    • 叶建国
    • 摘要: “诗歌三境”是有“七绝圣手”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提出的诗歌美学观点。王昌龄不仅工于七绝,在诗歌评论、诗歌美学方面也具有非常高深的造诣。王昌龄在其诗歌评论作品《诗格》中将诗歌的审美层次总结为“诗歌三境”,即诗歌有物境、情境与意境。王昌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诗人,他的“诗歌三境”观点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以及诗歌评论和赏析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诗歌三境”的观点对中国古代诗歌作品进行赏析和教学,可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试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为案例解析,探讨“诗歌三境”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 盛秀敏
    • 摘要: 宋人爱菊,因此常在词中有很多关于菊的描写。李清照便有4首是以菊花为意象入词。这4首菊花词分别是《醉花阴·重阳》《多丽·咏白菊》《声声慢》《鹧鸪天》。在这4首菊花词中,词人并不是在单纯咏物中呈现菊花的芳姿,而是巧妙以菊化己,展开对菊的心灵对话,以一个人的姿态道出物的深深情愫,花、人在情感的幻化下融为一体。在她的笔下,菊花是柔弱忧思的愁品,原本高洁、孤傲的菊花,已然成为一个纤细、瘦弱、缠绵、憔悴的情感载体,并与多情而凄苦的女词人完全相融一体。
    • 王欢
    • 摘要: [设计理念]议题来源于甘肃省教科院编著的《新课程1+X群文阅读读本》,我将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声声慢》作为议题来源“1”,将《牡丹亭·惊梦》《石壕吏》作为拓展材料“X”,希望在整合、对比阅读中,引导学生品味丰富多彩的愁情世界,提升他们鉴赏“愁情”这一审美对象的能力。
    • 马兆锋
    • 摘要: 诗歌具有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等审美特征,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带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在对诗歌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视角,可以以作者生平经历、诗歌意象、语言建构技巧或者艺术手法等为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将诗歌中的美充分挖掘出来,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 严丽; 严丹
    •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由许渊冲和肯尼斯·雷克斯洛(Kenneth Rexroth)翻译的《声声慢》英译文本,研究方法则以语料库语言学为基础,从译文中的词语、句型结构以及语篇建构三个方面对两个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评估和考证。本研究证明:同一源语文本,就T型译者风格而言,不同译者的译文风格明显具有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又主要体现在译者采用显化或隐化翻译策略,从而凸显出译者选词或者构句差异性;译者风格迥异主要是由于翻译实践中,译者发挥其主体性对原文进行操控和重组所致。
    • 马芳芳
    • 摘要: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从群文阅读的概念、要求出发,根据新课标对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要求与提议,再结合诗歌的文体特点,选择多文本阅读的对象和设计议题。重点、探寻《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两首词的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路径,设计以“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风格同种魅力”为议题,从“情感基调”“意象”“意境”“情感”等四个方面去比较两首词,发现宋词魅力,实现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 任山鹏
    • 摘要: 当我远远地从谋生的地方回去时,故乡的土地上残雪未消;当我又一次急匆匆地离去时,故乡的积雪正厚。归去时,有父母的眼光殷切;走远时,他们那一声声叮咛还在耳畔回响。因为疫情的缘故,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家。一进家门,家中那熟悉温馨的氛围便围绕着全身上下。窗户和地板明亮得能照出人影,每样家具都被细细擦拭过,岁月的光影中浸润着记忆。尽管已经忙活了大半个月,各色年货早已置办得无处堆放,可爸妈却总在计算着还缺漏了什么。今年轮到两个叔叔家来我家过年,他们比往年更细致地计划着除夕夜的菜式花样;因为我的归来,他们细致合计着要走的亲朋好友;也更细致地想着这么几天,该给我和儿子做些什么好吃的,该给回了娘家的妻子带些什么她喜爱的东西。
    • 郭尚民
    • 摘要: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广为人知。对此词开篇三句的赏析,历代评论家一般关注的是叠词运用之妙。比较有代表性的可推清代徐釚,他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词苑丛谈》)诚然,《声声慢》的叠词之妙是任何评家都绕不过去的,因为它们是那么的耀眼生辉,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可除了叠词之外,它们就没有别的可称道之处吗?“寻寻觅觅”一句其实是特别值得玩味的。主人公要“寻觅”什么呢?人们给出的答案基本是猜测性质的。沈祖棻先生说:“(寻觅的)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
    • 覃丹丹
    • 摘要: 中国的工笔画是历史上最为悠久的画种之一,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历经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相呼应的一套完整的表述体系和审美意识。工笔人物画则是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募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以其反映现实的独特手法,更是细分为淡彩与重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