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境界说

境界说

境界说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2篇、专利文献42篇;相关期刊297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新华文摘、求索等; 境界说的相关文献由389位作者贡献,包括施议对、潘海军、罗钢等。

境界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2 占比:90.75%

专利文献>

论文:42 占比:9.25%

总计:454篇

境界说—发文趋势图

境界说

-研究学者

  • 施议对
  • 潘海军
  • 罗钢
  • 蒋永青
  • 夏中义
  • 时新
  • 汪洋
  • 王宝琳
  • 肖鹰
  • 马正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冰玉
    • 摘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对词作展开批评,如情境辅助线法、对照比较法、摘字摘句批评法、人品词风互照法等。情境辅助线法主张批评者回归作者创作时的情境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对照比较法指将两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对比,以显现异同、分析优劣。摘字摘句批评法侧重对单字或单句的品评。人品词风互照法强调将作者的品性与其作品风格联系起来考察。
    • 齐云清
    • 摘要: 自王国维于1908年发表《人间词话》以来,对境界的具体定义及境界说作为文学理论是否构成体系存在争论。王国维的境界说实际上搭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学批评模式,既有理论作为骨架筋脉,又有以理论为基准进行的具体批评作血肉填充,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模式的接续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黄英如
    •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语境下,众学者对王国维诗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罗钢的见地显得独树一帜,其研究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对理论本身进行阐释,后期立足于跨文化语境中追寻王国维诗学的理论源头,并对当代文论的“失语症”现象进行反思。
    • 郭俊梅
    • 摘要: 《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而书名很少人探究。以“词话”命名的《人间词话》,在阐释“境界说”时引用诗句表明王国维的另一种诗词观。诗话和词话在起源上有着本质区别,但王国维看出诗话和词话的相通之处,诗词均有情景交融等特色。《人间词话》的命名体现了王国维欲通过引用诗句解释“境界说”,从而构建自己审美基本范畴。
    • 何映芳
    • 摘要: 王国维先生在讨论诗之境界时,高度评价了李煜与纳兰性德,二人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以一颗敏感的心经历了不如意的人生,天赋英才,深切体味了人生的失意和感情的创伤,使得他们的词作在风格和语言上都非常相似:体现出了赤心为文,文品如人品的特点;创作上喜用清泪、残月等凄冷意向熔铸深情,很好的印证了王国维真感情,真景物的境界说
    • 张炜
    • 摘要: 诗词之境界说略备规模是在晚清乃至近代,袁枚后又有粤西壮人郑小谷,于诗文中多次论及境界之说,对"眼前境界""诗之中须有人在""无我""静境"等传统认识加以继承和总结,提出"即目写心""境自近前神自远""镜里形容无我同""出群雄""静中自观物""有阅历"等一系列观点.这些观点有的可以看作况周颐、王国维等人词论之先声,有的甚而为其直接的源头,对清末民初词论实有启发之功.
    • 何刚刚
    • 摘要: 冯友兰先生以觉解通达境界的言说模式,本质是在以认识论通达价值论。他对于认识四个层次的划分与四境界具有某种对应关系。然而由于他在认识论层面所使用的概念分析方法与其境界说的理论追求产生了矛盾冲突,这导致他对于天地境界的解释极为模糊。这主要在于冯友兰对于“觉解”的认识过程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而认识层次的划分也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当代儒学知识论的建构,最关键在于寻找到可以为认识奠基的基础性信念。
    • 胡骄键
    • 摘要: “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对传统中国哲学的宏观归纳,也是其“新理学”思想体系的中心所在。但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注意到了以理智为中心的“觉解”程度与境界之高低的关系,而忽略了情感与境界的关系。由此造成了对冯友兰“境界说”的偏颇理解。事实上,在冯友兰的“境界说”中理性与情感是并重的。不过这一点在冯友兰先生自己的论述中也不够十分的明确。正是对情理的并重,冯友兰的“新理学”思想体系才成了现代中国哲学情理学派的开端。
    • 荣立宇; 王洪涛
    • 摘要: 文章围绕着《人间词话》"境界"理论及其衍生的"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等核心概念,对该著涂经诒、李又安两个译本的相关英译做了系统、深入的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从理解认知层面来看,较之涂译,李译对于"境界"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更为细化的把握,这对于西方读者深刻理解"境界"说理论更加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从翻译策略层面来看,涂译应当属于"格义"处理,而李译则更加具有"正名"性质;在中国文论的国际传播方面,涂译在英语世界可以起到认知铺垫的作用,而李译在西方学界则可以更多地发挥概念还原的功能;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宏大背景之下,李译的"正名"译法较之涂译的"格义"处理更加贴合时代的主题.
    • 李玥
    • 摘要: 王国维是“境界说”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境界说”吸收了我国传统文论中“兴趣说”、“神韵说”之思想精髓,同时又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在传统“境界说”的基础上进行重要革新,从人生现实和艺术创作进行新的论述,使“境界说”这一理论著述在今天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