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境界论

境界论

境界论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专利文献42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管子学刊、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等; 境界论的相关文献由232位作者贡献,包括卢栋、王浩、王青等。

境界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70.42%

专利文献>

论文:42 占比:29.58%

总计:142篇

境界论—发文趋势图

境界论

-研究学者

  • 卢栋
  • 王浩
  • 王青
  • 胥孝川
  • 顾晓薇
  • 尤春安
  • 丁士明
  • 刘光伟
  • 刘顺好
  • 孔令权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屈任飞
    • 摘要: 王国维的境界论下,励志音乐《稻香》境界的形成主要通过渐进式的三个步骤:1.意象符合情意,2.意境兼顾五根,3.活用动词,聚"意"成"界"。本文进一步从创作者、创作内容和受众三个方面,总结音乐境界形成条件:1.真情实感的创作者,2.情真景真的创作内容,3.拥有天才领袖的用户群。
    • 枣红马
    • 摘要: 引论:纯诗,它的诗学本质是境界的追寻法国的后期象征主义大师保尔·瓦雷里在他的《纯诗》这篇诗论里探讨现代主义诗学时,提出了纯诗的诗学理念。他认为,“纯诗事实上是从观察推断出来的一种虚构的东西……也许说‘纯诗'不如说‘绝对的诗'好……这是对于由语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的探索。”“它倾向于使我们感觉到一个世界的幻象,或一种幻象。”“这样解释以后,诗的世界就与梦境很相似,至少与某些所产生的境界很相似。”但是,由于他对语言、思想、意义的实用主义的过度担心,因而认为“‘绝对的诗'的作品不可能存在。”他进一步解释说,“纯诗的概念是一个达不到的类型,是诗人的愿望、努力和力量的一个理想的边界。”[1]
    • 周诗华
    • 摘要: 成玄英,字子实,是隋唐道教重玄学的集大成者。援佛入道的成玄英在修道之人的体道境界这一关键问题上,基于其“不滞于不滞”、彻底无分别的重玄之道提出了“动不乖寂”的境界论。成玄英认为体道圣人能够冥会至道、得道成仙,这是体道圣人的自利。同时成玄英又提出仅仅自利还不足以为最高境界,须得利他,即引导、慈救众生。如果说体道圣人利他的境界是动的话,那么心神凝寂冥会至道而自利则是寂。
    • 杨抒漫
    • 摘要: 陈献章著作中的境界主要有如下四种:宇宙境界、本体境界、太和境界、虚明境界。其中,前两者以邵雍之学为基源,从心境中提炼境界,使吾心、宇宙、本体相贯通;后两者以道家思想为基源,以虚明之“道眼”观照万物之齐同,因悟万物齐同而遣荡对各殊事物的偏见,达至中正太和境界。就境界层次而言,前两者高于且立基于后两者。陈献章境界论的独特旨趣在于:其注重心体,讲求通过简易直捷、以小见大的途径达到最高境界。
    • 汤凌云
    • 摘要: 作为境界论美学关键词的“感兴”,它既指向超越世俗化生存状态的人生境界,又是兴发自然、情景适会的艺术境界,这两重境界彼此关联,交相辉映。在文化全球化和学科纵深化发展的时代,探讨作为境界论美学关键词的“感兴”,有助于深化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认识,对于当今审美生活建设和艺术创作实践也不乏现实意义。
    • 刘一尘
    • 摘要: 当前学界多以为"理一分殊"只是体用范畴,其实这种理解是局限的.以"意象诠释"观之,朱子哲学实乃以"理一分殊"为结构与纲领、思维与方法,建构其整个哲学体系.具体而言,"理一分殊"贯通其本体论、工夫论与境界论,体现出本体、工夫、境界三者的同构性.在本体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在工夫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敬贯体用,彻上彻下";在境界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一理"与"分殊"的圆融互摄,体中有用,用中有体.
    • 刘萌; 王曰美
    • 摘要: 境界既凝结为主体的内在精神追求,体现为特定的理想人格,具有绵延的同一性,又展开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外显为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和憧憬,是对真实存在和意义世界的努力追寻和探索.2021年全国"两会"中对德育的强调、对2035年远景目标的规划无一不体现着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先秦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观、社会观,积极从孔、孟、荀境界论中汲取养分,对于我国公民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黄杰
    • 摘要: 冯友兰以觉解为核心、以仁爱为归宿,建构了作为其“哲学体系的灵魂”的境界论,其中觉解属理性、仁爱属情感,仁爱情感的扩充以理性觉解的提升为必要条件,理性与情感二者在新理学的境界论中得到了统一。但冯先生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忽视了觉解与仁爱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将觉解作为仁爱情感扩充的相对充分的条件,从而有以觉解代仁爱的倾向。这一倾向体现在境界的划分与得到和保持境界的工夫上,使得其理论存在着内在的断裂。到了晚年,冯先生对此有所觉察,从而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即不再将工夫的核心限定在觉解上,与此同时更加突显了情感的地位。
    • 曹新刚
    • 摘要: 中国艺术向来以境界论高下,境界更是中国山水画品评的终极指归。古往今来的山水画大家的作品莫不是境界高远、气韵风发、格调高华,像一座座伟岸峻拔、威震云汉的巨峰巍然群立于华夏大地上,引领后人高山仰止。山水画之所以不同于风景画,其中心关捩在于艺术境界的抉微与诉诸,这种对境界的自觉追求显然滥觞于先秦时代士人们的山水观、自然观。
    • 张其凤; 屠音鞘
    • 摘要: "工夫"论的塌陷造成了中国美学研究长期存在建设性维度的缺失,始终无法摆脱西化格局,难以走出彰显自身特质的畅遂之路。提振"工夫"论,将成为打通哲学与美学、会和当代美学诸流派乃至完成中国美学现代化理论创造的关键。以琴棋书画为落脚点,将"工夫"与境界并立而谈,传统语境中"工夫-境界"的叙事模式得以呈现出来。其中,"工夫"论具有认知、妙悟、表达三进路和"工夫"入手、"工夫"次第和境界"工夫"三层次;与此对应,境界实现于"工夫"成就,形成三大判断基点;而机论作为从"工夫"论抵达境界论的关窍,与"工夫"论、境界论一道构成中国美学的基本架构。在当今时代,彰显"中国工夫""中国境界",对葆育文化自觉、建构中国话语乃至以中国方式回应世界困局,越来越富有启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