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督教中国化

基督教中国化

基督教中国化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66篇,主要集中在宗教、音乐、世界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专利文献563736篇;相关期刊21种,包括五台山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开放时代等; 基督教中国化的相关文献由57位作者贡献,包括纪建勋、胡应强、赵艳群1等。

基督教中国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63736 占比:99.99%

总计:563802篇

基督教中国化—发文趋势图

基督教中国化

-研究学者

  • 纪建勋
  • 胡应强
  • 赵艳群1
  • 黎新农
  • 严锡禹
  • 严锡禹1
  • 张培生
  • 徐弢
  • 王雯婧
  • 邹赜韬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雯婧
    • 摘要: 本文从西方基督教音乐的本体形式特点为出发点,明确了西方基督教音乐的固有特征及其审美价值;从中国基督教音乐的旋律来源、歌词形成、演唱演奏方式为观测点,概括了基督教音乐中国本土化的主要艺术路径;通过对部分基督教音乐作品的音乐创作手法分析,梳理与总结了中国基督教音乐的审美特质及其显现方式;从当代社会音乐艺术的创作语境出发,揭示出基督教音乐中国化在当代应具有创新意识。
    • 邹赜韬; 郭红
    • 摘要: 原事裁缝业的"阿包"在1846年成为了19世纪宁波首位圣公会教徒."阿包"信仰笃定,主动向身边的底层百姓布道,成果得到了传教士的肯定."阿包"个性外向,但有时也脾性不定,这点深深地左右了他与传教士间的人际往来.1858年秋日,他与原本信奉罗马方济各会的中国医生"丁先生"展开了多次教义舌战,最终"阿包"打动了"丁先生",推动其转入圣公会."阿包"能以低微社会身份取得较大传教成果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他有着独特的身世资源,可以与底层民众心心相印;其次,他具备良好个人魅力,能动人以情;复次,他与传教士间有职业、宗教双重纽带绑定.在近代中西交流史上,"阿包"案例不仅构成检视外来文化"在地化"的良好样本,更诠释着"平民能动性"——近代外来文化中国化的历程从来不是精英"独创",出身平凡的普通人亦可成为"美美与共"的实践者.
    • 王雯婧
    • 摘要: 本文旨在揭示出基督教音乐中国化最主要的载体——基督教圣乐的基本特征。从中国基督教音乐历史、中国基督教文化、中国基督教圣乐形态三个角度相融合的理论模式,从宏观结合微观的论证方式出发,首先,从基督教音乐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中探寻西方基督教音乐作品在中国被本土化的现象,从而对督教音乐中国化提供文化思考。其次,以近代以来的基督教圣乐作品(主要是赞美诗)作为主要论据与观测角度,分析了中国基督教音乐歌词的形式美学与音乐表现手段方面的本土化方式。最后,从圣乐中显现的音乐表现手段与歌词内容两方面揭示出当代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 邹赜韬; 郭红
    • 摘要: 原事裁缝业的"阿包"在1846年成为了19世纪宁波首位圣公会教徒."阿包"信仰笃定,主动向身边的底层百姓布道,成果得到了传教士的肯定."阿包"个性外向,但有时也脾性不定,这点深深地左右了他与传教士间的人际往来.1858年秋日,他与原本信奉罗马方济各会的中国医生"丁先生"展开了多次教义舌战,最终"阿包"打动了"丁先生",推动其转入圣公会."阿包"能以低微社会身份取得较大传教成果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他有着独特的身世资源,可以与底层民众心心相印;其次,他具备良好个人魅力,能动人以情;复次,他与传教士间有职业、宗教双重纽带绑定.在近代中西交流史上,"阿包"案例不仅构成检视外来文化"在地化"的良好样本,更诠释着"平民能动性"——近代外来文化中国化的历程从来不是精英"独创",出身平凡的普通人亦可成为"美美与共"的实践者.
    • 王嘉玮
    • 摘要: 在20世纪中国教会的发展历程中,对基督论的思考一直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本文从道成肉身的角度思考神学与文化的关系,并藉着对20世纪中国神学家们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督论的阐释,分析中国教会基督论的文化因素,从而体现出中国教会的基督论与处境和文化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当前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应当继续加深神学与文化的结合,构建一个全面而包容具有中国文化风格的基督论与神学体系。
    • 张培生; 黎新农
    • 摘要: 当今,新冠病毒疫情呈现出全球化扩散态势,教会中的牧者和神学工作者应从公民的社会责任、契约精神、创造神学、生态神学和牧灵神学等视角,审视和应对人的苦难;每每遇到类似境况,传道人如何做好像疫情暴发这种特别时期内的牧养侍奉,怎样适时有效地引导信徒积极地去应对所遭遇的苦难?各地基层教会的传道人都应苦苦求索,依据圣经真理,引导广大教职人员和信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在社会中尽上基督徒的公民责任,为主作美好的见证。
    • 纪建勋
    • 摘要: 具有华夏文化本根意义的"天"概念,在明末与天主教的"Deus"相逢,致使"上帝"与"神"等传统文化关键词汇的蕴涵发生了变化.从观念史的角度考察,当中国传统语言、思想与文化里的"天主"与"Deus"相遇,"天主"含义的嬗变,以及明末"天主"概念在儒道佛耶四教中的种种使用,表明基督教神"Deus"对汉语"天主"一词原有蕴涵的"更新",在本质上实为一种"移植""借用"后的再"改造",而非新的"创造".
    • 陈逸鲁
    • 摘要: 丁光训主教是中国基督教的著名领袖,是爱国爱教的楷模。丁主教一直为中国基督教的健康发展不懈努力,提出了"宇宙的基督"、"上帝就是爱",以及"和好共生"的神学思想。本文旨在通过阐述丁光训主教的神学思想,总结这些宝贵的思想对基督教中国化的启迪。
    • 杨晨曦
    • 摘要: 金陵协和神学院历来重视中国教会处境中的原创性思考和教会实践经验总结。为积极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促进神学思想和体系建构,鼓励教牧同工总结教会实践经验,提升基督徒的灵性修养和德性,"金陵"着手编辑出版了三套丛书,包括"基督教中国化"系列丛书和"弘道录"系列丛书以及"金陵译丛"。以"弘道录"命名,一方面是源于孔子"人能弘道"的论述,另一方面是源于基督教道成肉身的神学主张。[1]该系列出版的第一本是游斌教授的《迎接生生之神:圣诞默想》。我有幸为本书作编务。在编校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书稿五六遍,在此谨将对本书的一点阅读体会谈几点感悟和共鸣。
    • 陈永涛
    • 摘要: 上帝的圣道是有大能的,但圣道需要在成为肉身的过程中彰显出其大能。圣道若不成肉身,就难有功效。"道成肉身"的事件告诉我们,永活的上帝之"道"不在字里行间,却在基督的成身为人。不但如此,唯有人能行"上帝之道",上帝之道才能继续成为肉身。也就是说,上帝的"道"必须投入血肉之躯,在人间充实地活着,才会真正彰显神人同在的真理。上帝之道不仅是指被启示的上帝之道——耶稣基督、被写下的上帝之道——圣经,也是指教会所宣讲的上帝之道——教会的宣讲。这"道"不但是上帝的话,而且也是上帝的道路。基督教中国化,就是要使上帝的"道"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成为肉身、在我们身临其中的社会中成为肉身。这不仅需要我们言语的宣讲,更需要我们生命的见证。在一个有需要的世界,教会不仅要宣讲上帝的旨意,更要实践上帝的旨意。这旨意就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成就的、被圣经所见证和彰显的、也是教会所要宣讲的福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