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底结构

基底结构

基底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公路运输、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766414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地震学报、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铁路重载运输技术交流会、中国东部和海域地质特征及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等;基底结构的相关文献由401位作者贡献,包括于丽、李自强、王明年等。

基底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66414 占比:100.00%

总计:1766485篇

基底结构—发文趋势图

基底结构

-研究学者

  • 于丽
  • 李自强
  • 王明年
  • 华阳
  • 王家林
  • 马伟斌
  • 刘大刚
  • 段永红
  • 王财富
  • 童建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波; 樊贺飞; 刘乾锋; 燕召; 王二东
    • 摘要: 水系锌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因此在智能硬件、小型电动车、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锌金属负极存在的枝晶问题导致电池循环寿命缩短,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通过分析锌负极的沉积/溶解过程及其可能出现锌枝晶的路径,从人工界面层构筑、基底结构设计及电解液优化三个方面综述了无枝晶锌金属负极的近期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其主要设计策略及作用机制。最后,对锌金属负极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张航; 冯建文; 杨士鉴
    • 摘要: 由于重载铁路隧道基底结构因列车的反复长期性动荷载的施加,导致基底结构大量出现疲劳损伤的现象,严重危及列车安全。介绍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详细说明每个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优点与不足,讲述疲劳计算原理,引入专业疲劳计算软件,可用于不同因素条件下的基底结构的寿命计算。
    • 范宏娟; 刘殊
    • 摘要: 威远向斜钻井揭示,龙马溪组I段为主力气藏,其页岩厚度、品质变化较大,与产能关系密切。沉积微相的研究是储层目标评价、气藏描述的关键。但用地震资料精细描述龙马溪组I段优质页岩分布,还有一定难度。为此,通过基底结构分析上覆地层构造、沉积微相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形成机理;采用单井旋回划分,结合地震反射结构识别,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综合构造、沉积相描述,预测龙马溪I段页岩气藏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下震旦统发育一个大型的洼陷,东南侧发育一个大型的隆起;上覆地层的向斜和背斜,与下震旦统的洼陷-隆起正好对应。其次,威远向斜中部优质页岩厚度较大、品质优,正对下方古洼陷位置;龙马溪组2-3段在东南侧发育由东南向西北进积的斜交反射,正对下震旦统古隆起位置,页岩品质也相对较差。威远向斜的构造、沉积相明显受下震旦统古洼陷–隆起控制。下震旦统大型洼陷上方的志留系洼陷,预测为龙马溪组I段优质页岩、最佳气藏分布带。
    • 张献伟; 洪开荣; 常翔; 陈鸿
    • 摘要: 针对隧道仰拱施工期间地下水汇聚和开挖扰动造成第三系泥岩软化强度降低的问题,通过现场取样进行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三系泥岩在自然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含水率呈反相关关系,饱和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明显降低,软化效果明显,软化后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施工中对不同路径的水流实行分类归集以降低水对围岩的劣化影响,基底回填碎石注浆加固措施解决了仰拱开挖后渗水通道和围岩扰动软化问题,后期注浆加固后也有效解决了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富水地段增设独立纵横向排水系统使仰拱基底积水在达到压力条件下能够及时排出,避免了运营后由于地下水的影响导致基岩软化可能造成的基底病害.该技术在浩吉铁路中条山隧道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孙超; 丁建军; 朱勇杰; 苏通; 马俊智
    • 摘要: 研究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对灭幼脲农药的检测,通过理论分析及仿真,发现具有3D结构的碳纳米管基底具有良好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现象,利用碳纳米管设计出有规则的阵列和3D结构,以银离子作为基底材料的支撑物,在波数范围为100~3200 cm-1条件下,可获得灭幼脲的浓度检测范围是3 mg/L~5 g/L.这表明采用单壁碳纳米管这一材料作为检测灭幼脲残留的表面增强拉曼基底满足灭幼脲浓度检测国标精度要求.
    • 闫培; 刘善虎; 张艺峰; 王笋
    • 摘要: 对2019年在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区布设的N01、NE02测线地震测深剖面的Pg波走时进行层析成像反演,获得测线下方地壳上部二维速度结构.对N01测线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进行多次波衰减等处理,并与Pg波成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走时层析成像方法与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获得沿探测剖面沉积层上地壳基底形态特征等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由于测线穿越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断裂带,走时层析成像和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结果综合显示研究区结晶基底面起伏较大,沉积层速度和厚度变化较剧烈,受台湾海峡西部新生代构造活动影响,显示了相应的断裂或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在上部地壳内的结构特征.
    • 陈青; 袁炳强; 黄小宇; 李君梅; 陈浩; 丁成艺; 孙帅; 覃雯
    • 摘要: 肯尼亚Anza盆地东南部地处东非裂谷系,发育了巨厚的中—新生界沉积盖层.然而,该区域勘探程度较低,制约了对其构造体系的认识及油气勘探潜力的评价.文章基于研究区的重力异常数据,针对其构造特征的认识进行了数据处理及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受中非剪切带右旋剪切应力的影响,研究区发育规模较大的北西向基底断裂和规模较小的北东向盖层断裂,且北东向断裂切断北西向断裂;基底深度差异大,总体呈"两凹夹一隆"的特征,凹陷区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界盖层;受北西向拉张断裂和沿构造软弱带发育的北东向断裂的控制,研究区划分为东部凹陷、 中部凸起、 南部隆起和西部凹陷4个构造单元,呈现"东西分带、 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 Xiaojun WANG; Hongbing LIU; Changhui JU; Yong SONG; Baoli BIAN; Junmeng ZHAO; Heng ZHANG; Maodu YAN; Shunping PEI; Qiang XU; Shuaijun WANG
    • 摘要: 我们已完成了穿越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Ⅰ-Ⅰ、Ⅱ-Ⅱ、Ⅲ-Ⅲ、Ⅳ-Ⅳ和额敏—哈密剖面5条综合地球物理剖面.通过综合研究,初步了解准噶尔盆地及邻近地区的地球动力学问题:准噶尔盆地基底由北部的乌伦古地体和南部的玛纳斯地体组成.两者的分界为西西北方向的滴水泉—三个泉缝合线.其西部与北东向Dalbutte缝合带相连,东部与北西向的Cranamary缝合带相连.准噶尔盆地北部的乌伦古地体基底为双层构造,上层为泥盆系和下石炭统组成的褶皱基底,大致表现为北厚(3~5 km)、南薄(1~2 km).缝合线以南的玛纳斯地体为单层基底,即新元古代结晶基底.准噶尔盆地地壳厚度为44~52 km,北薄南厚.周边山区地壳厚度高于盆地地区.盆地及邻近地区地壳分为上、中、下层,并且中地壳一般较薄.盆地地区的地壳存在多条深断裂.南北方向发育了6条主要深断裂,分别为红车、德伦山、石溪、呼图壁、彩南和阜康.这些断层倾角较大,向上延伸至上地壳下部,向下切入地壳基底界面.壳内水平构造和构造面无明显垂向断层,似有"开放断层"特征.这些断层是上地幔物质挤入地壳的良好通道.此外,该地区还有两条主要的横向深断层.一是北西西走向的滴水泉—三个泉深断裂,它向南倾斜,具有逆断层性质,可能会破坏滴水泉—三个泉缝合带.另一条是近东西向的昌吉—玛纳斯深断裂,向南倾斜,主要发育在中下地壳,具有逆断层性质.这些深断裂对盆地构造发育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准噶尔盆地西部的莫霍面基本连续地延伸到了天山的莫霍面,并且后者的莫霍面深度明显大于前者.但是,盆地东部的莫霍面与博格达山脉的莫霍面并不连续.前者以叠加关系延伸到后者之下,表明盆地东部的地壳向博格达山脉俯冲.这有助于解释天山东部构造活动相对减弱而博格达山脉向北推高的构造地貌现象.周边准噶尔盆地具有挤压盆地-山地构造耦合格局,尤其是南部边界东部博格达—准东盆地的山地-盆地构造耦合.现在将准噶尔盆地与吐哈盆地分开的博格达山脉是年轻的、仍在上升的山脉.博格达山的隆升是印支运动以来多次推覆造山运动的反映,其现貌是新近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准噶尔盆地盖层发育经历了3个阶段:与天山和松潘—甘孜造山带形成有关的二叠纪—三叠纪前陆盆地阶段,区域压缩较弱的侏罗纪早始新世陆内坳陷阶段,以及新近纪晚期以来与天山抬升有关的活化前陆盆地阶段.
    • 吴庆勋; 高坤顺; 吴昊明; 郭颖; 陈心路
    • 摘要: 基于渤海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梳理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岩性、地层、结构、构造特征.将渤海基底划分为前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个构造层,论述了各个构造层残余地层分布特征,并将基底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单层型、双层型、三层型.基底构造演化表现为“垂直升降→强烈挤压→局部伸展→强烈伸展反转→整体隆升→‘伸展+走滑’复合改造”6大阶段.结合薄片及物性资料探索了基岩储层发育规律,单层型前寒武系变质岩、双层型顶部的碳酸盐岩或火山岩、三层型顶部中生界火山岩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围绕在富烃凹陷周边的潜山,在岩性和供油窗口耦合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