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乡交错带

城乡交错带

城乡交错带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503495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中国土地科学、旅游学刊、资源开发与市场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2009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学术研讨会等;城乡交错带的相关文献由24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佑启、王映雪、陈彩虹等。

城乡交错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03495 占比:99.97%

总计:503621篇

城乡交错带—发文趋势图

城乡交错带

-研究学者

  • 陈佑启
  • 王映雪
  • 陈彩虹
  • 刘凤莲
  • 叶道碧
  • 孔祥斌
  • 张凤荣
  • 万亿
  • 佘济云
  • 余强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雯雯; 谷优阳; 张驰; 康全国; 尹伟; 辛杰; 廖晓莉
    • 摘要: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交错带成为城市发展的前沿地带,同时也是城镇快速扩张的重要区域。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是“三区三线”划定的重要环节,而城乡交错带的分布研究又是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基础性工作。采用核密度分析的方法,对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生活设施等方面的POI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界定出咸丰县7个镇和1个区工委的城乡交错带范围,从咸丰县城乡交错带的空间分布可辨别出山区城市化扩张的3类典型模式,即带状延伸模式、独立扩展模式和孤立发展模式。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行政边界区划的束缚,符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可为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村庄类型识别与分布等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对咸丰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及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左翔; 许博文; 刘晖
    • 摘要: 蓝绿协同是城市水文与绿地之间在规模与分布上相匹配后形成的结构和功能上的互补互促作用,是当前解决城市旱涝多发、用水失衡、生境退化问题的重要突破口。研究提出蓝绿协同度的概念,建立蓝绿协同度的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提出蓝绿协同度的制图方法,并以西安市城乡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实现了基于蓝绿协同度评价的绿地格局优化方案的生成,优化后蓝绿协同度较低及以下区域的蓝绿协同度升高到0.30,达到中等水平,证明了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同时,运用该优化方法对西安高铁东站规划核心区开展设计实践,实现了蓝绿问题治理与城市景观构建的有机结合。研究可为蓝绿协同效应研究及在城乡复杂环境下开展蓝绿空间规划和生态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为城市绿地规划方法的优化改进研究提供参考。
    • 兰家旺
    • 摘要: 城乡交错带初中地理教学正在由三维目标教学向核心素养教学转变。初中地理教材中部分内容体现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在城乡交错带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存在教师教学理念滞后、学生学习思维缓慢、素养监测评价单一等问题。文章以"俄罗斯"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整合教材内容、注重素养培养、优选测试题目等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发展。
    • 梁晨; 曾坚
    • 摘要: 城乡交错带是人地系统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对其进行科学识别与动态监测对中国新时期城乡统筹和空间治理有重大意义.提出了一种综合城乡交错带三维特征指数、动态线性加权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空间识别方法,基于LULC数据提取了厦门市1990-2018年城乡交错带的空间范围,进一步通过GIS揭示其格局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功能的演变特征和机制.结果表明:①城乡交错带三维动态识别方法在长时序空间识别中效果良好.②近30 a厦门城乡交错带规模持续扩大并向陆域腹地推移,包括"组团生成-连片外延-跳跃扩张-内部分异"四种模式,存在外圈扩张与内圈消减的双重过程.③土地利用动态和面积变化速率分别在2010年达到顶峰26.85%和22.70 km2/a后降低并趋稳,研究期内建设用地对耕地和其他生态空间不断侵蚀.④空间功能混合度持续增强,复合功能空间占比由63.80%提升至75.72%,其中生产、生态功能在城市化前期和中期存在较强权衡关系,生活功能最薄弱.⑤城乡交错带空间演进包括三个阶段,受经济、社会、政策、环境四方面因素共同驱动.研究对补充城市地域结构理论体系有一定价值,为城乡交错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提供支撑.
    • 曾穗平; 田健; 曾坚; 吕艳梅
    • 摘要: 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和乡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敏感性较高的城乡交错带面临着社会矛盾、生态脆弱、产业与民生问题等多重风险与挑战.文章基于《新城市议程》的要求,解析国内外对此文件的关注点,明确城乡交错带的系统风险特征;基于"包容性""韧性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重构城乡交错带社会治理、生态支撑、产业培育三方面的韧性格局,使风险防控契合城乡交错带可持续发展趋势,以实现城乡互融、协同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同时,文章以天津市城乡交错带为例,提出了包容共享与需求导向的民生服务设施布局、整体识别与分区管控的生态安全格局响应、精准配置的产业—就业可持续发展服务设施布局等可持续发展新格局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抵御城乡边缘区系统风险、增强空间韧性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保障.
    • 刘雅菲; 董贤斌; 罗静思平; 吴曼颖
    • 摘要: 在"十四五"新时期背景下,探索城乡交错带城镇化发展,可以缩小地区内部城乡差异.运用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理念,发扬城乡交错带所具有的优势,完善其发展中的不足,综合场地的现状,将城乡交错带打造成为新型的城市文娱休闲带.以佛山市南海区田园综合体为例,通过景观构架、交通路线、田园景观等理念设计,分析了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田园景观设计相结合,建设一环一带一心五区多节点的整体景观,包含狮山文化广场、科技创新组团、都市互助农业、度假休闲区、山地休闲区5个区域,打造了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新型游园,为促进城乡交错带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兰家旺
    • 摘要: 城乡交错带初中地理教学正在由三维目标教学向核心素养教学转变.初中地理教材中部分内容体现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在城乡交错带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存在教师教学理念滞后、学生学习思维缓慢、素养监测评价单一等问题.文章以"俄罗斯"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整合教材内容、注重素养培养、优选测试题目等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发展.
    • 闻生
    • 摘要: 城乡交错带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位于城乡交错带学校的德育也应与时俱进。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联动,通过创新少先队研学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评价体系,打造交错带少先队研学模式。
    • 程全国; 刘剑; 林静雯
    • 摘要: 以沈阳市大东区东北部城乡交错带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功能划分为欧盟经济开发区、工业生活综合区和汽车产业区3个采样区域,分别对不同功能区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欧盟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区和工业生活综合区中占比最大的土壤利用类型为耕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分别为70.0%、32.8%和38.4%.3个采样区中都有耕地分布,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70.0%、22.8%和17.6%;3个采样区中邻苯二甲酸酯贡献率最高的土壤类型分别为:耕地(54.3%)、工业用地(43.7%)、居住用地(38.1%).3个采样区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变异系数在10%~100%之间,属于中等变异,城市化造成了土壤的迁移,随着由北向南推进,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质量分数增大.邻苯二甲酸酯单体污染物DEP、DBP和DMP的超标率均超过50%,是城乡交错带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
    • 王鹤超; 徐浩
    • 摘要: 城乡交错带空间分布是相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行政区域的统计资料研究方法存在若干不足,将3S(GIS,GPS,RS)技术与大数据结合则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本文通过POI(point of interest)和核密度分析结合的方法界定上海市城乡交错带分布区域,进而从发展模式对城乡交错带分布区域的形成进行解读.本研究方法所提出的城乡交错带区域清晰地展示了城市化扩张的三类典型模式:近郊圈层扩张模式、中郊轴向延伸模式和远郊孤立发展模式.最后从POI数据更新频率、交通路网集聚性、人为标注的选择性、郊区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影响城乡交错带分布的因素.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基于行政边界区划的不足,可为城乡交错带相关研究及城乡建设管理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